- 供應鏈金融(第2版)
- 宋華
- 3842字
- 2019-10-25 16:15:59
前言
自2012年我的著作《服務供應鏈》出版以來,感覺到服務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供應鏈金融——尚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當時在寫完最后一章后總感覺還有許多問題尚未展開和深入,特別是伴隨著這一課題引起理論界和實業界的高度關注后,對該領域的探索成為了全社會的熱點話題。然而以往的研究和探索過多地立足于商業銀行的視角,而忽略了供應鏈金融深刻的產業基礎,即供應鏈金融已經成為各產業尋求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管理變革的研究對象,因此,這一話題不僅僅是銀行的專利,也是所有產業領域共同探索的課題。與此同時,伴隨著這些年調研的深入,常常感到這一趨勢的背后有很多值得警惕和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在實踐領域出現了一些“偽供應鏈金融”現象,或者說打著“互聯網金融”和“供應鏈金融”的旗號,做著套利套匯的事情,完全脫離了產業與金融的互動關系,甚至有些地方或人士將這些從事“偽供應鏈金融”的企業看作發展服務經濟以及擁抱新經濟和互聯網方面的先進代表。記得2012年在上海參加一次供應鏈金融研討會,席間一位發言人大談套利套匯是供應鏈金融的重要內容,聲稱“供應鏈金融能直接產生經濟價值和收益”,聞悉這些言語,真有切齒拊心之感。因為金融活動如果不能真正服務于產業,促進產業和金融的協同發展,這樣的金融哪怕冠以再絢麗的辭藻,也是曇花一現的泡沫,終究會危害企業、危害產業、危害社會。與此同時也切實感到需要全面、客觀、科學地分析探索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規律,哪怕僅僅是粗淺的研究探索。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供應鏈金融其主要作用不僅在于創新金融手段,更在于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環境,更好地促進產業發展,特別是解決產業運行中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關系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特別是2014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密切監測跨境資本流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之樹。”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供應鏈金融成為了目前與產業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金融形態。本書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產業供應鏈服務化條件下的服務外包決策與風險管理”(71272155)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群“中國轉型經濟背景下企業創業機會與資源開發行為研究”(71232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品牌計劃“中國企業生產性服務戰略結構與模式研究”(11XNI002)的最終研究成果,對供應鏈金融的探索是基于如下視角展開的:
第一,如何通過創新性的手段解決中小企業貿易融資難問題是一個挑戰。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是長期以來阻礙企業發展的重要方面,這幾年有日益突出的趨勢,根據2012年國際信用保險及信用管理服務機構科法斯集團(Coface)在上海等多地,針對中國內地“企業微觀付款行為”發布的《2015中國企業信用風險報告》顯示,企業通過賒賬銷售已經成為最廣泛的支付方式,比例已經從2007年的54.1%上升至2014年的89.6%。2014年發生逾期時,金額趨于增加,且更多受訪企業稱其平均逾期天數超過90天。56.7%的受訪企業表示,其被欠的逾期款項相比一年前有所增加(2013年時為45%),而20.5%的受訪企業表示其逾期款項相比一年前有所減少(2013年時為22.6%)。在逾期天數方面,19.6%的受訪企業填寫的2014年平均逾期天數超過90天,而在2013年有此情況的僅為17.8%。內源性融資在很大程度上無法滿足擴大再生產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客觀要求,而在外源性融資方面,由于國內股票市場的準入門檻較高,很多中小企業受注冊資本和公司股本總額的限制,根本無法進入主板市場。迄今為止,銀行信貸仍是中小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但是,中小企業很難從商業銀行那里獲得貸款。由于中小(或小微)企業的資信狀況較差、財務制度不健全、抗風險能力弱、缺乏足夠的抵押擔保,商業銀行為了盡量地減少呆賬、壞賬,基本不愿意向中小企業放貸,而是把重點放在大型企業身上。從銀企關系的角度講,中小企業客觀上需要信貸的資金支持,而商業銀行又苦于中小企業條件不足而惜貸、懼貸,這就造成了銀企間關系上的信用隔閡。要突破這種隔閡,就必須尋求新的融資模式。正是因為如此,如何依托商務交易數據或者協同商務信息和數據,創新供應鏈金融方式,成為了目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關鍵。
第二,如何防范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成為目前發展互聯網金融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供應鏈金融的實質是通過互聯網金融促進產業有序的、高效率的發展。協同商務或電子商務一旦脫離了信息化,金融性活動就有可能演化成虛擬、純粹的金融游戲。隨著互聯網以及供應鏈金融這兩年的興起,目前國內出現了“泛互聯網金融”、“泛供應鏈金融”現象,亦即以互聯網金融、供應鏈金融的名義進行資金套利套匯以獲得收益。這不僅沒有對產業實體經濟產生正面影響,反而極大危害了經濟的有序運行,也造成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混亂。近年出現的鋼貿案件,以及由于套利套匯金融產生的交易數據和進出口行為造假,就體現了這一問題。因此,如何認識這些系統性的供應鏈金融風險,特別是產生這些投機性金融行為的制度、產業和環境因素,包括虛假的金融行為方式,已經成為保障供應鏈金融良性發展的關鍵,同時也是加強宏觀管理的核心。
第三,如何建立有利于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生態系統是研究的焦點。供應鏈金融發展有賴于生態系統的建立,這個生態系統既包括制度層面,也包括產業層面和微觀層面。在制度層面,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需要產業政策、物流政策,甚至法律方面的配套措施,供應鏈金融盡管是基于電子商務和交易數據產生的金融行為,但是其交易的對象仍然是具體的產品和業務,涉及動產質押及應收賬款擔保等活動。在法律法規方面則涉及《物權法》、《擔保法》及擔保法司法解釋、《合同法》、《動產抵押登記辦法》和《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等。特別是2007年《物權法》對動產擔保做出諸多制度安排,如明確動產抵押效力、明確動產抵押登記原則、引入動產浮動抵押以及豐富權利質押內容等,這些都對推動供應鏈金融具有重大意義。在產業層面,需要看到的是供應鏈金融不僅僅是商業銀行的行為,也是各產業創新的共同方向,亦即利用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再造產業交易過程,推動金融活動的開展。因此,如何認識不同領域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運作及其相互關系,是另一個需要探索的問題。在微觀層面,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供應鏈金融涉及產業參與者、信息化平臺、綜合風險管理者以及資金流動性提供者,這四者之間如何協調、整合,將成為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關鍵問題。
第四,互聯網與大數據如何為供應鏈金融提供技術保障和風險管控。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在于通過信息化手段,立足供應鏈生態,對需要融資的企業進行整體評估。整體評估是指供應鏈服務平臺分別從行業、供應鏈和企業基本信息三個角度對客戶企業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判,然后根據分析結果判斷其是否符合服務的條件。行業分析主要是考慮客戶企業受宏觀經濟環境、政策和監管環境、行業狀況、發展前景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供應鏈分析主要是評判客戶所在供應鏈的行業前景與市場競爭地位,企業在供應鏈內部的地位以及與其他企業間的合作情況等信息;企業基本信息的評價主要是了解其運營情況和生產實力是否具備履行供應鏈合作義務的能力,是否具備一定的盈利能力與營運效率,最為重要的就是掌握企業的資產結構和流動性信息,并針對流動性弱的資產進行融通可行性分析。顯然,上述所有信息都有賴于企業之間基于互聯網的信息交互與大數據的建立。事實上,供應鏈運行中每一筆交易、每一項物流活動,甚至每一次信息溝通都是數據,通過篩選、整理、分析,所得出的結果不僅僅只是簡單、客觀的結論,且能用于幫助提高企業經營決策,搜集起來的數據還可以被規劃,引導供應鏈金融活動的產生。因此互聯網與大數據為目前供應鏈金融有效運行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如何使其發揮作用,特別是如何將其運用于風險管控之中是需要探索的問題。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的供應鏈金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度的創新與需求的驅動,通過促進經濟的集約化發展,能夠成為經濟結構轉型的新動力。對基于互聯網的供應鏈金融進行研究,重點在于發現其通過金融模式的創新對資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質量產生的提升作用,從而為維持整體經濟的穩步發展創造強大的動力。
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馮芷艷處長,以及香港馮氏集團(原利豐集團)的張家敏先生、林至穎先生和盧慧玲女士,他們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意見和卓有成效的支持。每一次與他們的溝通和暢談,都使我汲取了大量管理理論和企業實踐的智慧,激起我思維的火花,也推動了對這一領域的深入探索和再思考,同時也直接促成了本書的撰寫與付梓。特別是在審閱階段,盧慧玲女士逐字逐句地校對和核定,對于本書高質量的呈現做了大量辛勤的工作。我的恩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彭星閭教授給予了我極大的支持。我的博士生喻開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大量幫助,并直接參與了其中兩個章節的撰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曹沁穎女士為本書的出版做了大量辛勤的工作。在此一并向他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供應鏈金融是一個方興未艾又具挑戰性的研究課題和領域,受作者能力的局限,特別是由于該領域的迅猛發展,書中難免有錯誤和不足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