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研究
- 王澤應
- 5761字
- 2019-10-25 16:13:08
三、科學發展倫理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科學發展倫理思想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深刻總結與借鑒國外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忽視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經驗教訓,旗幟鮮明地提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原則,把全面、協調、可持續視為發展的基本路徑和要求,主張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在生態文明發展戰略指引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健康永續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針對21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吸收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成果,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指導新的實踐,創造性地提出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深刻而系統地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當代發展。
面對21世紀新階段的新形勢,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深深感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雖然我國的發展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奮斗目標,可能還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挑戰。與此同時,國際國內環境的新變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迫切要求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回答“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2002年黨的十六大到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是科學發展倫理思想的最初提出階段。2002年12月,黨的十六大閉幕不久,胡錦濤和中央書記處的同志到西柏坡考察,重溫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兩個務必”思想,提出必須長期堅持艱苦奮斗,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和宗旨,始終不渝地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要求黨的領導干部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凸顯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2003年2月,在黨的十六屆二中全會上,胡錦濤匯報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就任三個多月的主要工作,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主張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并提出要加強與民生相關的社會建設。同年春天,我國部分地區遭遇了“非典”疫情,在疫情蔓延期間,胡錦濤到廣東考察工作,提出要堅持全面的發展觀,努力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執政為民,切實做好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等各方面的工作。2003年7月28日,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胡錦濤提出更好地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同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1]。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七大,是科學發展倫理思想正式形成和系統論證的階段。2004年2月,黨中央主辦了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深入學習研究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精神實質、指導意義和實踐要求。溫家寶在結業式上發表了《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講話,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指針,實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2004年3月10日,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總結了二十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概括了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2]。2004年9月,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的報告中再次闡明科學發展觀的定位和基本內涵,并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2005年2月,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強調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3],并主張在加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同時加強社會建設。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強調“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4]。2007年10月,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主要特征以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5]十七大報告就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戰略部署,主張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主張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實守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從黨的十七大到2012年,是科學發展倫理思想不斷發展完善和深化的階段。2008年9月14日,中共中央下發《關于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意見》,強調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在全黨分批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并對其重大現實意義和緊迫性、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要把握的主要原則、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以及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的批次安排和步驟等做出全面部署。9月19日,胡錦濤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是在深刻變化的國際環境中推動我國發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迫切需要。2008年12月18日,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對30年改革開放所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強調必須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這“十個結合”是改革開放30年所積累的寶貴的歷史經驗,全黨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覺運用這些寶貴經驗。201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走過的光輝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并對新時期如何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黨的建設做出新的戰略部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證明,只有以馬克思主義這個科學理論為指導,才能把中國的事情辦好。中國共產黨正是由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從勝利走向勝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證明,只有依靠人民,關心群眾利益,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把中國的事情辦好。中國共產黨立黨的目的就是救國救民,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忘記了群眾、脫離了群眾、不依靠群眾,就不可能把事情辦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證明,只有永遠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才能把中國的事情辦好。中國共產黨是在中國眾多政黨中被歷史選擇的政黨,之所以被歷史選擇、被人民選擇,就因為它具有先進性和純潔性。胡錦濤強調指出,我們必須橫下一條心,排除一切干擾,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夯實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堅定不移走科學發展之路,就是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同時,既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要又考慮后代人的發展需要,既考慮眼前利益又考慮長遠利益,既考慮局部利益又考慮全局利益,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2012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錦濤做了《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報告回顧總結了十七大以來五年的工作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奮斗歷程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了全面部署。報告在許多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了科學發展倫理思想,強調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促進社會和諧,堅持和平發展,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十八大報告,標志著科學發展倫理思想進入一個成熟、圓潤和體系化的階段。
科學發展倫理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在深刻總結和借鑒國外發展實踐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所提出來的一種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發展倫理思想。科學發展倫理思想講的發展不僅凸顯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內涵,而且是同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實質上是一種既重視經濟發展又重視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科學而崇高的發展倫理。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它是在對中西方發展倫理思想合理性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代美國發展倫理學代表人物古萊在《發展倫理學》一書中指出:“雖然在某些方面,發展本身是追求的目的,但在更深層方面,發展從屬于美好生活。”[6]因此,對于“發展為了什么”的問題,古萊堅持認為,發展應該是“為所有人提供基本需要應優先于滿足少數特權階層的需要”[7]。科學發展倫理思想提出的以人為本比古萊的這一論述更加全面也更加高遠,它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可從“人是什么”“為什么以人為本”“以什么人為本”“以人的什么為本”“如何以人為本”等方面來界定和認識。其中,“人是什么”是根源論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為什么以人為本”是目的論意義上的以人為本,“以什么人為本”是主體論意義上的以人為本,“以人的什么為本”是途徑論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如何以人為本”是保障論意義上的以人為本。“以人為本”與“以物為本”“以錢為本”“以官為本”“以己為本”,乃至于與“以虛假的共同體為本”相對立,突出了在社會歷史發展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價值主體,也突出了對人民群眾包括每個個人的人文關懷和價值關懷。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人為本”是對“以物為本”或“以神為本”的傳統發展觀的批判和超越,代表著社會主義先進倫理道德的發展要求,凸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念、執政理念和價值觀念。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倫理思想的基石和特點。這種發展倫理主張破除重物輕人、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倫理原則,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保證永續發展。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倫理思想的根本方法,它本質上是“兩點論”與“重點論”的有機統一,在具體工作中既要突出重點又要照顧其他,主次配合,協調一致,使各方面工作有重點、有秩序地向前發展。
科學發展倫理思想是當代發展倫理學的最新和最高成果,它深刻揭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目標和發展手段等,提出了“以人為本”“民生幸福”“和諧共生”等核心命題和觀點,從“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惠及誰”等方面創造性地問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將發展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區別于其他一切“非科學”甚至“不科學”的發展倫理思想。科學發展倫理思想繼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強調發展的全面性,將發展從經濟領域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從量的發展擴展到質與量的統一發展,克服了以往某些方面存在的重經濟指標輕社會進步、重物質財富輕精神財富、重當前利益輕長遠利益的偏差。它強化了發展的人本性、協調性、持續性,凸顯了統籌兼顧的倫理意義,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倫理思想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構建了一種全新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倫理思想,是繼鄧小平倫理思想和“三個代表”倫理思想之后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發展的最新成果,已經成為指導我國在21世紀新階段發展先進倫理文化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理論基礎與行動指南。
注釋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1349.
[2]胡錦濤.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胡錦濤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6.
[3]胡錦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胡錦濤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5.
[4]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063.
[5]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胡錦濤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3.
[6][美]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高铦,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43.
[7]同①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