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我們可以將西方哲學、印度哲學和中國哲學這些不同的哲學形態統稱為“哲學”,那么西方哲學作為其中的一種哲學形態,其源遠流長的形而上學傳統肯定是它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某種意義上說,形而上學的形成、繁榮和衰落構成了西方古典哲學興衰史的一條主線,雖然批判和消解形而上學傳統是現代西方哲學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所從事的一項重要工作,但是形而上學的問題在現當代西方哲學中仍然為一些哲學家所討論(例如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即使在英美哲學中,哲學家們亦在語言哲學的背景下恢復了形而上學的研究。因此,盡管以形而上學為基本特征的古典哲學一再被宣布已經“終結”從而變成了歷史,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形而上學問題仍然是哲學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講,研究形而上學問題對我們而言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哲學意義。
一般說來,我們可以將形而上學看作起源于人類精神終極關懷的一門學問。毫無疑問,世界各大文明都有對于終極關懷問題的思考,而西方哲學自希臘哲學以來則采取了形而上學的方式,這構成了西方哲學區別于其他哲學形態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國思想當然也有關于形而上學問題的思考,根據“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系辭》)而譯metaphysics為“形而上學”即是一例。由此可見,在中西哲學中都存在著形而上學的問題,只不過由于種種原因中西哲學走了不同的道路,中國哲學沒有形成類似西方哲學形而上學那樣的學科而已。西方哲學從巴門尼德開始,經過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逐漸形成了通過理性認識把握宇宙萬物之統一、普遍、一般的存在基礎或根據的基本思路,我們可以一般地稱之為“科學思維方式”,乃有蔚為大觀的形而上學,而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哲學對于形而上學傳統的深刻反思則揭示了形而上學的局限性,從而在形而上學問題的研究方面開拓了不同以往的思路。
由于形而上學在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使之幾乎關涉到西方哲學的所有部門乃至所有問題,一部詳盡的形而上學史無異于一部詳盡的西方哲學史,對之進行全面、系統、詳盡的討論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乃是目前我們的研究力量難以勝任的。因此,我們試圖通過對于西方哲學不同歷史時期中的形而上學思想以及一些哲學家或哲學思潮的分析研究,大致梳理出形而上學演變的歷史過程,以期為形而上學的深入研究做一些基礎性的準備工作。需要說明的是,形而上學作為西方哲學尤其是古典哲學的核心部門,其內涵之復雜、范圍之廣闊、思辨之抽象、玄想之遼遠,是西方哲學研究中最復雜、最令人困惑當然也是最有魅力的難題,而形而上學的形成、演變歷經2500多年,涉及許多深刻而晦澀的哲學思想,對它的描述和分析并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所以本研究是集體合作的成果。我們的指導思想是,把形而上學作為研究的課題,以“歷史”與“現實”之“視界交融”的方式,盡可能地展現它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以期引起人們的深入思考。
本書分為十章。第一章作為準備工作,概述了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張志偉),以下各章分別討論了柏拉圖的形式論(余紀元)、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聶敏里)、中世紀的形而上學(張旭)、近代早期哲學中的形而上學(韓東暉)、康德對形而上學的貢獻(張志偉)、黑格爾與古典形而上學的終結(張志偉)、20世紀語言哲學視野下的形而上學(韓東暉)、海德格爾與形而上學(張旭),以及形而上學與后現代主義(吳瓊)。需要事先說明的是,鑒于形而上學的復雜性,西方哲學本身關于形而上學的性質、對象、方法、概念和體系框架等問題并沒有形成嚴格一致的規定,而在對形而上學的理解方面,甚至關于西方哲學概念的譯名方面,國內學術界也是見仁見智,并不統一。我們尊重本書各章節的作者(他們都是相關領域的專家)的意見,并沒有強求一致。我們可以把形而上學看作一個復雜豐富的“問題域”,本研究力求通過對不同時期的哲學家關于形而上學的理論學說的分析研究,深入到這個“問題域”之中,展示形而上學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