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疑難深度解析
-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等
- 12字
- 2020-08-13 19:25:54
第一章 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
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如何形成的
早在18世紀中葉,英國已經在西方各國的對華貿易中占據首要地位。工業革命開始后,英國對華貿易進一步擴大。然而,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在與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并沒有占到多大便宜,總是處于貿易入超的地位。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英國,開始向中國輸入鴉片,使其在19世紀初期的中英貿易中成功轉向出超地位。這時候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鴉片輸入已經構成其掠奪中國的前奏,鴉片的輸入也使得中國人民身體素質大幅降低,白銀大量外流,嚴重腐蝕了整個中國社會。
1.鴉片戰爭——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起點
鴉片戰爭的發動是英國資產階級蓄謀已久的事情。早在19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東商館的職員胡夏米等人就受命乘坐阿美士德號從澳門出發,進行偵探活動。他們在經商和傳教名義的掩護之下,收集了有關中國東部沿海的大量情報,而且測量了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地的港灣河道,繪制成了海圖。根據這些情報,代表鴉片販子利益的胡夏米制定了對華侵略的具體作戰方案并以私人信件的方式向英國外交大臣帕麥斯頓建言獻策。
1839年8月5日,林則徐禁煙的消息傳到了倫敦,引起英國資產階級強烈的戰爭叫囂。1840年6月,英國政府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以大炮保護鴉片貿易。戰爭開始之后,清軍節節敗退,同年9月17日,道光皇帝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與英國舉行議和談判,同時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查辦。1月20日,義律與琦善秘密簽訂了《穿鼻草約》,其主要內容有割讓香港、開放廣州、賠償煙價600萬元等條款;5月27日奕山與英軍訂立《廣州和約》,規定:交付英軍600萬元“贖城費”,賠償英國商館損失30萬元,清軍退駐廣州城外六十里,贖金交清之后,英軍歸還炮臺、退出虎門。1842年8月,英國艦隊主力80余艘闖入南京下關江面,進逼南京,清政府完全喪失了抵抗的信心和能力,遂與英國議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在炮口的威逼下訂立的”條約。其后,中國又先后與英國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又稱《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補充內容。于是,英國侵略者在中國攫取了多項特權:
第一,強占香港。條約規定,清政府將香港割讓給英國,“任便立法治理”。英國建立起了其在香港的殖民統治,香港亦成為其侵略中國的重要基地。
第二,勒索巨款。中國賠償鴉片煙價600萬銀元,軍費1200萬銀元,償還商業欠款300萬銀元,共計2100萬銀元(廣州贖城費600萬銀元不包括在內),這筆巨款大致相當于當時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1/3。
第三,五口通商。《南京條約》規定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作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各口岸派駐領事,設立領事館,管理英國商賈事宜。自此,中國東南沿海門戶大開,資本主義商品洶涌而來。《虎門條約》還允許英國人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這成為租界的來源,外國侵略者以租界為據點,不斷加強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
第四,協定關稅。條約規定英國商人“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從此中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五口通商章程》還規定了“值百抽五”的低稅率,為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商品傾銷和原料掠奪提供了便利。
第五,領事裁判權。中國與英國之間的訴訟,首先由英國領事調停,如果調停不成,再請中國官員“秉公斷案”。英國人犯法,要按照英國法律進行審判,這就是所謂的“治外法權”,其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中國人不僅無權管理外僑,而且也不得進行自我保護,外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可以為所欲為,不受中國法律約束。
第六,片面最惠國待遇。各國在華享有的特權和利益,英國都要有一份。這種“利益均沾”并不是指中國和英國之間的相互平等待遇,而單指英國在華享有片面最惠國待遇。無論哪個國家對華侵略的得逞,就是所有外國列強侵略中國的成功。這就使資本主義各國在侵略中國時形成了一個無形的聯合陣營,成為中國難以掙脫的枷鎖。
雖然條約只字未提關于鴉片貿易的事情,但實際上中英雙方達成了允許鴉片免稅大量輸入的共識。1844年7月,美國威嚇中國與其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望廈條約》;10月,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黃埔條約》;此外,其他的西方國家也紛紛前來與中國簽訂和約,要求“共同分享”侵略權益。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由獨立自主的國家逐漸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
為了索取更多的特權,英、法兩國在美、俄的支持下,于1856年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所以叫作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因為這次戰爭是鴉片戰爭的延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目的是在打開中國國門的情況下繼續擴大其侵略權益。這次戰爭歷時四年多,英法聯軍所到之處,燒殺劫掠,無惡不作。腐朽的清政府根本不能抵擋外國侵略者的鐵蹄,被迫與英法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還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和中美《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加速了西方侵略者與中國封建統治者的勾結。
鴉片戰爭的失敗,使得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帝國主義國家搶占了中國的大片領土,并攫取了許多政治、經濟特權,中國開始喪失獨立主權,領土完整遭到破壞,清政府逐漸淪為資本-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首先,帝國主義國家奪去了香港和東北等大片中國領土,中國的領土主權遭到破壞;其次,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帝國主義國家獲得了巨額的軍事賠款,甚至和清政府商定通過“協定關稅”來償還,中國的關稅主權也開始喪失,自足自給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甚至阻礙了初生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再次,在帝國主義國家的強迫下,中國開放了許多通商口岸,允許帝國主義國家設租界,并享有領事裁判權,中國的領土主權受到破壞,租界也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侵華的據點和大本營;最后,允許帝國主義國家在內河和沿海航行通商以及片面最惠國待遇,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開始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從屬于這個主要矛盾,中外反動勢力開始互相勾結利用,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使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面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爭取民族獨立、實現人民解放成了中國人民的主要任務。因此,鴉片戰爭既是近代中國人民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起點,也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起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甲午戰爭——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
19世紀70年代,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明治維新之后的日本也急需從對外擴張的道路中尋求對外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而此時的中國正處于清朝晚期,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國防軍事軟弱。特別是中國在中法戰爭中的不戰而敗,使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暴露無遺,更加助長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在各種情況下,日本趁機制定了“大陸政策”,并于1894年悍然發動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爭。
戰爭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中國的一部分愛國將領和官兵進行了頑強勇敢的抵抗,奈何當時掌握朝廷大權的官員從戰爭開始就想著與日本求和,根本不打算使戰爭繼續下去。盡管日本氣焰囂張,在戰場上連連獲勝,但其國力畢竟有限,無法維持長期的戰爭,故而也向清政府提出和談要求。然而談判的結果是清政府接受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及日本的各項無理要求。
《馬關條約》是自《南京條約》以來清政府簽訂的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規定:第一,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獨立”;第二,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及其附屬島嶼、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第三,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第四,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第五,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其產品免征各項稅務,日本貨物均可設棧寄存。
《馬關條約》的簽訂使日本實現了20多年的擴張目標,把朝鮮成功地變成入侵中國的橋頭堡,把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獨立和主權。遼東半島扼北洋的門戶,和山東半島合成環抱渤海的形勢。日本占據遼東,不僅直接威脅天津、塘沽和山海關一帶的國防安全,同時還造成“京畿不能一日安枕”的危機局面。而臺灣是我國沿海的第一大島,不但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而且臺灣海峽還是中國東南沿海的航行要道。日本侵占臺灣后不僅對臺灣同胞進行殖民剝削,而且據此對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大肆侵略。巨額賠款也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統治者把這些賠款全部轉嫁到人民的頭上,使人民更加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內地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得西方列強獲得了在中國的內河航運權,而各國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紛紛在中國開設工廠,掠奪中國的廉價原料和勞動力,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馬關條約》規定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這相當于清政府3年的財政收入,國庫空虛的清政府只能加大稅收力度,通過高額征稅等償還賠款,導致人民的負擔越來越重,生活痛苦不堪。《馬關條約》進一步擴大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華的通商特權,帝國主義國家可以在華設廠,為其在華傾銷商品打開方便之門,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遭到破壞。總的來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要手段的階段,中國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沙俄長期對中國實行侵略擴張政策,早就把包括渤海灣的旅順、大連在內的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看作是自己的勢力范圍。在簽署《馬關條約》之前,沙俄多次暗示日本不得侵占東北,然而條約卻把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引起其強烈不滿。在條約簽訂的當天,沙俄召集德、法兩國進行干涉。日本得不到英美兩國的支持,無力與俄、德、法三國抗衡,最終無奈歸還遼東半島,轉而向中國索取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沙俄亦與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密約》,不斷攫取在中國的特權。
緊隨沙俄,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向清政府勒索,在中國設定租界、爭奪勢力范圍,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掠奪和瓜分中國的狂潮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空前的民族危機,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此時的中國社會掀起一股救亡圖存的熱潮,清政府開始實施一些“自救”措施,維新變法與義和團運動也應運而生。
義和團運動興起于1898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是一場農民階級發起的反帝愛國運動,也是“近代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反洋教斗爭的總匯合”。運動剛剛興起,它就因旗幟鮮明地反對帝國主義侵略,遭到了一切帝國主義及反動勢力的歪曲和污蔑。義和團運動如疾風暴雨迅速席卷京津,波及全國,嚴重威脅了帝國主義在華的侵略利益。
對于這場農民運動,清政府再次暴露了其一貫的丑陋嘴臉:一方面偽裝支持義和團的發展以欺騙和控制義和團,另一方面調兵遣將對其進行武力鎮壓。在這樣的情勢下,義和團運動仍舊迅猛發展起來,引起帝國主義的極度恐慌。1900年4月,帝國主義列強以出兵“平亂”為威脅要求清政府嚴厲鎮壓義和團,在知道僅憑清政府之力難以鎮壓義和團之后,帝國主義列強便謀劃直接進行武裝干涉。5月28日,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正式決定聯合調兵進京鎮壓義和團,發動了罪惡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面對八國聯軍的入侵,清政府內部分為兩派:一派主張鎮壓義和團以使帝國主義列強失去繼續戰爭的理由,一派主張利用義和團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就在慈禧太后舉棋不定之時,收到列強“勒令太后歸政”的謊報,惱怒之下發出宣戰詔書,與義和團民眾一起抵抗八國聯軍的侵略。8月14日,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倉皇出逃,于途中下令剿殺義和團。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奸淫搶掠,無惡不作,京津地區大都變成一片廢墟,“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
早在北京陷落之前,慈禧太后就任命李鴻章為議和大臣,從廣東進京與帝國主義列強進行和談。1900年12月24日,11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12條,慈禧太后見列強并未把她當成罪魁禍首加以懲辦,喜出望外之下表示全部應允。經過對各自利益的激烈爭辯,1901年9月7日,英、美、俄、日、法、德、意、奧、西、比、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其內容為:第一,向中國勒索巨額賠款。賠款總數達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加上利息共計9.8億兩,以關稅、鹽稅、厘金支付。這就是說,除田賦以外,中國所有的稅收皆由帝國主義國家控制,中國經濟幾乎陷入絕境。第二,拆毀大沽炮臺及有礙北京城至濱海間交通的各個炮臺,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外國派兵駐守。第三,劃定使館界并準許駐兵,中國人不準在界內居住。允許帝國主義在中國駐軍,使北京城完全處于外國軍隊的監視之下。第四,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性質的組織,違者處死。清朝官吏要負責替侵略者“彈壓懲辦”人民的反抗,鎮壓不力或不及時者“即行革職,永不敘用”。第五,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外務部成為清政府專門為帝國主義服務的機構,標志清政府完全成為一個“洋人的朝廷”,完全是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工具。
《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的一次空前的敲詐和勒索,也是清政府對中華民族利益的一次空前大出賣,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在華代理人。于是,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相互勾結起來,共同奴役中國人民,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秩序基本上確立起來,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并對中國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掠奪和剝削,把中國變成其最大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中國人民從此墜入苦難的深淵。盡管帝國主義的侵略在客觀上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現代化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效果甚微,總的來說,近代以來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是近代中國一切災難的總根源。
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屬于非正義戰爭,其主觀目的是以武力打開中國國門,將中國變成其資本和產品的傾銷地,使中國成為完全的殖民地。盡管在侵略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客觀效果,比如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激發起中國人民的民族情感,刺激清政府進行以改革實現救亡圖存的一些行動,但是與帝國主義國家造成的破壞相比,這些都顯得微不足道,他們只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真正獲得這些客觀作用所帶來的成果,中國必須是一個完全實現民族獨立的自主國家,而當時的中國國家自主權早已被各種不平等條約破壞殆盡。所以,中國廣大的人民群眾從未放棄過反侵略活動,力圖收復國家的主權和領土,把中國從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鐵蹄下解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