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基督教文化的滋養

在宗教信仰方面,林語堂與中國其他現代作家有些不同,他有一個信奉基督教的家庭,這對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及思想觀念和文學創作都有著直接的影響。祖母與母親是基督教的信徒,父親還是一位鄉村的基督教傳教士,因此,林語堂從小便同哥哥、姐姐們一起讀《圣經》,做祈禱。由于父親與外國傳教士有所接觸,這就使少年的林語堂能夠直接從外國傳教士那里獲益。最突出的是范禮文博士(Dr Warnshius),晚年林語堂還回憶說起這位日后的倫敦紐約國際會議秘書,“是一個見識淵博,外貌出眾的人,為人厚道,多才多藝,遠超過一般的傳教士。不知道什么好運道,坂仔不遠處的小溪竟調來了他這么一個奇人。他身高六英尺左右,是他讓我們接觸了西方的學問”(《八十自敘》)。林樂知主持的上海基督教廣學會創辦了一份《通問報》,對林語堂也有不少影響,父親就是從那上面知道了上海圣約翰大學,于是產生了讓兒子上名牌大學和成為世界名人的夢想。長大后,林語堂還真的進入教會辦的上海圣約翰大學讀書,并有機會接觸更多的基督教文化。

需要說明的是,林語堂與那些虔誠的基督教徒不同,他自小雖信仰基督教,但對基督教教義產生過懷疑,進入圣約翰大學和清華大學(原名清華學校,1928年改為國立清華大學)后更是這樣,他甚至一度稱自己是一個異教徒,并為此而常常感到苦惱。直到晚年林語堂才又重新回歸基督教,這在他那本《從異教徒到基督徒》的著作里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管怎么說,林語堂是深受基督教文化影響的一個中國現代作家,梳理他與基督教文化的關系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把握林語堂的思想、心靈及其文學創作。

林語堂往往不看重基督教的教義,認為那些東西都是形式,有些甚至是死板的教條,容易成為人們思想和心靈的束縛。在對整個基督教文化的熱愛中,林語堂最信奉的是“上帝”的存在。他常常困惑于天地自然的神秘,總認為應該有一個無所不知和無所不能的“上帝”可以君臨天下的一切。但林語堂不認為上帝是冷酷無情的,從而對人類采取一種非常漠然的態度,甚至會懲罰人類,相反,上帝應該是理解人世的,應該是有情的。林語堂說:“我深信上帝也同樣近情與明鑒。”(《我的信仰》)即使在林語堂失去了基督教的信仰之時,他也沒有將“上帝”拋開,他說:“我已失去對信仰的確信,但仍固執地抓住對上帝父性的信仰。”(《林語堂自傳》)林語堂還曾這樣表示自己對上帝的特殊依賴及深摯感情:“我總不能設想一個無神的世界。我只是覺得如果上帝不存在,整個宇宙將至徹底崩潰,而特別是人類的生命。”(《林語堂自傳》)很顯然,上帝是林語堂整個世界的“真宰”,它具有不可動搖的性質,具有人類精神的支撐力量,在他看來,如果沒有了“上帝”,這個世界幾乎是不可理解的。其實,林語堂這種上帝觀與他對儒家的“天”和道家的“道”的理解是聯系在一起的,換句話說,在林語堂這里,“上帝”與“天”與“道”一樣,都對這個天地自然及其世界起了“主宰”的作用,人類社會不可不對它們懷著敬畏之心。

基于對“上帝”的信仰,林語堂就確定了看取世界的統一的、一體化的眼光,也產生了內在的和諧和審美的文化理想。這也是為什么林語堂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能夠采取多元融合的價值取向,人生理想注重中庸的半半哲學,審美方式喜愛平衡與和諧,而反對過于強烈的沖突及對抗,尤其反對那些沒有多少意義的斗爭性哲學。如林語堂曾這樣表達和諧境界的重要性:“我想文化之極峰沒有什么,就是使人生達到水連天碧一切調和之境地而已。”(《今文八弊》)其實,“上帝”以及在它之下的“多元整合”與“和諧理想”是林語堂從基督教文化中獲得的最大啟示,他的許多命題都是從這一點出發的,這與許多中國現代作家強調無神論的“自我”和“個性”之解放、主張“沖突”與“斗爭”的哲學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林語堂從基督教文化中汲取的第二個重要方面是“博愛”,孫中山曾倡導過基督教文化的“博愛”精神,許地山和冰心亦是如此。這種將“博愛”放在一個重要地位的文化思想有它的價值意義,尤其對作家來說更是如此。以往我們對這一點重視不夠,更多地用階級斗爭的觀點來簡單地否定“博愛”精神。其實,在人類乃至于天地自然中,確實存在著共通的愛,如人類的母子之愛,它具有偉大的犧牲精神,因此被人們普遍地反復地歌唱與詠頌。就是動物中也存在著母子親情,當一只母猴懷抱著她的孩子,當一只母熊照顧著她的幼子,當一只母雁攜扶著自己的小雁一同飛翔,我們就看到了這種“愛”的偉大及其力量。從這里,我們就能夠理解林語堂為什么那么強調“博愛”,像母與子、父與子、姐與弟之間的愛,如師生之愛、朋友之愛,甚至對仇人也沒有恨,而是充滿無限的憐憫之情。其實,讀林語堂的作品,即便是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我們都能感到作者那一腔柔情,那份體恤和撫慰之心。愛,就如同一股宏大的暖流,它可以使嚴冬化為春季,使蕭瑟的草木一變而發芽、開花和結果。人類也是這樣,斗爭尤其是正義的斗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必要的,但它絕不是目的,也不是解決人類分歧的最佳手段,而只有愛,只有那種博愛,方能慢慢地改變世道人心,成為一種更有力、更健康和更長久的生活方式。林語堂曾在《大光的威嚴》中引用耶穌的話說:“我賜給你們一條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林語堂還說:“耶穌傳達對上帝的直接認識及愛慕之感,而進一步直接地并無條件地把對上帝的愛和遵守他的誡命,就是彼此相愛的愛,視為相同。”“愛”是林語堂文化思想的一個關鍵詞,理解了這一點,林語堂的許多糾結的矛盾就會迎刃而解了。

基督教文化是一個豐富的礦藏,林語堂還從中吸收了許多有益的營養,如自由精神、謙卑性格、感悟能力、直覺方式及清明的文風等,這些對林語堂獨特的文化思想、性格特點和文體方式之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林語堂在《大光的威嚴》中有這樣一段話,很能說明他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耶穌只教人一個原則,或兩個原則并合為一的原則,就是天國是在你心中,及差不多是用同一口氣說出來的,溫柔及謙卑的人將承受地土。前者教人心靈內在的自由;后者教‘我弟兄中最小者’的價值。換句話說,謙卑的人在心靈上是自由的,而最謙卑的人將會獲得勝利。這些是在一切自由及一切民主背后的靈性原則。”如此從基督教中理解自由和謙卑,反映了林語堂具有非常高的悟性,也具有直覺哲學的力量,這一點與林語堂對老子和莊子的道家哲學之體悟具有相同的性質。

當然,林語堂對基督教文化也有反感和批判的地方,比如,對其原罪說的徹底否定,對其虛偽性的痛斥,對其狂熱教徒機械教條式信奉的嘲諷,都說明林語堂的理智及其清醒。可以這樣說,林語堂并不是盲目地信奉基督教,成為一個不加思考的狂熱教徒,他更多的是以一個學者的眼光,從精神的層面汲取基督教文化中的有益的成分,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及涵養,從而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文化和哲學體系,也確立屬于自己的人生哲學。換一個角度來說,林語堂是站在中國文化的精神上,站在中西文化一體化的角度上,將基督教文化只是作為“一元”來審視的,而且,他往往還將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比較,以探尋其共通的部分,并將之用于建構人類健康和美好的新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山县| 和硕县| 庆云县| 二手房| 敖汉旗| 法库县| 博爱县| 团风县| 东安县| 汉源县| 洪雅县| 水城县| 钟祥市| 广饶县| 扎赉特旗| 江口县| 霍邱县| 共和县| 宁南县| 乌兰察布市| 博野县| 普安县| 新乐市| 平凉市| 额济纳旗| 水富县| 武义县| 边坝县| 汶上县| 唐海县| 中方县| 石阡县| 临潭县| 玉田县| 沙河市| 沁水县| 马关县| 巴马| 夏津县| 汽车| 额济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