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凡四訓》讀本(大眾儒學經典)
- 紀華傳編著
- 17字
- 2019-10-25 19:27:57
前言
曠古奇才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訓》
一、袁了凡的坎坷家世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袁表,后改名袁黃。字坤儀,號學海,后因明白了“命由我作”的道理,不愿再落入凡夫的習氣,所以改號為了凡。袁了凡出生于浙江嘉善縣的魏塘鎮,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此度過,在科舉考試時也是以嘉善學生的身份報名參加的,故其籍貫應為嘉善。了凡在中舉之前,曾在吳江修建房屋居住,罷官后也曾移居吳江蘆墟趙田村,安度其晚年,所以與吳江亦有很深的因緣。
袁了凡的家世,五代坎坷,然以醫術濟世,以詩書傳家,詮釋了《周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道理。了凡祖上本為嘉善縣望族,世居陶莊。據說了凡的高祖父袁順是明代大儒方孝孺的門生,因朱棣發動“靖難之變”,篡奪皇位,袁順“不憚隕身滅族以殉忠義”,故受到牽連,出走避難,家產田產亦被查沒,后雖歸還,然損失慘重。袁順之子也就是了凡的曾祖父袁顥(號菊泉),遵從父命放棄了參加科舉求取功名之路。他曾說:“及奉父命罷習舉業,從而讀書便覺不同,既無得失之念橫于胸中,而一純白之心事讀明白之古書,自然觸處。”袁顥曾寄養在吳江蘆墟名醫徐孟彰家,后被招為女婿,遂入籍吳江,以行醫為業,家道漸興。《嘉善縣志》稱他為“博學而隱于醫”,據了凡的父親袁仁《記先祖菊泉遺事》載:“謂醫賤業,可以藏身,可以晦名,可以濟人,可以養親,遂寓意于醫。”袁顥不僅醫術高明,且“實精皇極數,得邵子正傳,不欲顯名而抵言于脈也”。他在行醫的時候,常常依其醫道為他人預測吉兇,勸人向善。有一次,一位姓王的女子來求他看病,袁顥為她把脈之后對她說:“心脈代表自己,肝脈代表父母,從你的脈象看,心脈強而肝脈弱,好像你對父母不孝。”他通過脈象的道理,為人善巧勸說不孝的過患,由此感化了王氏。還有一次,蘇州的一位地方官員胡節推找袁老先生為他看病,袁顥給他把脈之后對他說:“從你的脈象來看,心脈圓而清,你應當是一個貴人。肺金為財,脾土生之,你的脾脈浮沉不定,看來你對金錢有貪欲奢求之心。”頓時,這位從蘇州來看病的官員羞恥之心油然而生。后來,他幡然醒悟,為官以廉潔奉公而著稱。曾祖父的這些善行經歷作為袁氏家風之一部分自然會對袁了凡先生產生很大影響。
袁顥生有三子,次子袁祥即為了凡的祖父。袁祥六歲時即贅嘉善魏塘良醫殳恒軒家,亦以行醫為業,并精通于經學。袁祥生子袁仁即為了凡的父親,他雖承繼祖訓未出來做官,然其學問、道德俱佳,被時人稱為“浙西大儒”。與當時的大儒王陽明及其入室弟子王心齋、王龍溪等在學問上相往來,初次拜見王陽明時,請問“致良知”的道理,王陽明以詩回答他說“良知即是獨知時……自家痛癢自家知。若將痛癢從人問,痛癢何須更問為”,后一直以“益友待之”。袁仁以賢能聞名于地方,故常被推舉為“耆賓”,主持地方的祭典。他著作甚豐,有多部收入《四庫全書》。了凡先生在十四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遺書二萬余卷”。袁仁去世時留下了一句偈頌:“附贅乾坤七十年,飄然今喜謝塵緣。”可見其超然達觀之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