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社會調查故事
- 水延凱主編
- 2646字
- 2019-10-18 19:38:58
對顏回“偷食”的感嘆
【故事來源】
本故事取材于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
關于《呂氏春秋》與呂不韋,本書第13頁已有介紹,這里不再重復。
【故事概述】

孔子畫像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尊稱為“至圣先師”,顏回是他最得意的門生。他們之間卻發生了一場誤會,令孔子感嘆不已,這是怎么回事呢?
克己復禮碰壁 周游列國遇阻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商丘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是儒學創始人。孔子有一個弟子叫顏回(前521—前481),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14歲拜孔子為師,并終生跟隨,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通過“德政”“克己復禮”,實現內“仁”外“禮”,建立“大一統”的君主集權制國家,讓社會恢復到“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時代。為此,他曾在魯國做試驗,由于政績突出,魯定公十一年(前499),52歲的孔子被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使魯國大治。由于孔子施政的一些措施觸犯了貴族統治者的利益,魯國大夫季桓子與他產生了矛盾。不久,季氏就不想再任用孔子了。到魯定公十三年(前497),54歲的孔子不得不離開魯國,去尋找能實現自己理想的地方,從此開始周游列國。從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到魯哀公六年(前489),孔子一行先后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等,都無法久留,于是決定去楚國,而從陳國到楚國,要經過蔡國。
陳蔡之間被困 饑腸轆轆斷糧
魯哀公六年,62歲的孔子帶著弟子出了陳國都城宛丘,行了兩日,走進一個幽谷,露天歇宿。第二天一覺醒來,卻發現已被眾多兵勇包圍,不準他們往楚國去。原來陳國貴族中,有親吳與親楚兩派,親吳派聽說孔子師徒應楚昭王之邀去楚國做事,怕孔子輔佐楚昭王使楚國更為強大,于是派兵勇圍困孔子,要他們改道別處,否則絕不放行。孔子做事矢志不渝,絕不妥協。于是,雙方對峙起來。由于孔子一行經蔡去楚的道路被全部封鎖,他們被困在幽谷之中長達七日之久。
孔子師徒在被圍的第四天,所帶干糧已經吃完,不少弟子已經病倒,情緒低落。然而,孔子依舊彈琴、唱歌,談笑自若,堅持給弟子們講學。孔子想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弟子,鼓勵弟子們振作起來。被困的第五日,孔子照舊彈琴,可弟子們早已心煩意亂,好像是站在廣闊無邊的田野,用望穿秋水的眼神,凝視著暗淡的天空,然而,所有這一切都無法讓大家忘卻那轆轆的饑腸。
顏回被誤偷食 孔子感嘆不已
弟子顏回不忍心大家困守幽谷,等待死亡的來臨,便偷偷溜出幽谷,到附近村莊求取到一些糧食,回來后便馬上掌勺做飯。當時孔子正在躺著養神,忽然聞到一絲米飯的香氣,就起身去探尋究竟,孔子看見顏回用手從鍋中抓取一小撮飯吃了,他沒有作聲。過了一會兒,飯做熟了,顏回拜見老師,請老師吃飯。孔子假裝沒有看見顏回抓飯吃,起身對顏回說:“昨夜我夢到了先人,想必是幫助我們逃離幽谷,你快將干凈的飯菜端過來,我們先祭奠祖先,然后再食用。”顏回一聽,連忙上前阻攔道:“先生,不可不可!我做飯的時候,起了一陣風,有一撮煙灰掉進鍋里,弄臟了米飯,我怕扔掉沾煙塵的食物不吉利,就用手抓出來,吹了吹灰,就吃了。”孔子這才明白了真相,自己誤以為顏回偷食,真是錯怪了他。
孔子感嘆地說:人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可是有時候親眼看到的也不一定真實;人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頭腦,可是有時候自己頭腦里揣度的也不一定可靠。孔子教導弟子們記住:了解一個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人能了解許多事物,卻難以了解人本身,難以捉摸人的心理。所以說,有所知并不難,要知人就難了啊!
被圍的第七天,圍困孔子師徒的親吳軍隊中有兩名兵勇不忍心孔子師徒被餓死,就偷偷把孔子師徒被困幽谷的消息告訴了楚國的邊防軍。楚國邊防軍的將軍十分仰慕孔子,于是親自率領部隊來到幽谷,打敗了圍困孔子師徒的親吳軍隊,營救并護送孔子師徒平安經過蔡國,安全進入楚國,從而化解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故事評析】
顏回“偷食”真相大白后,孔子發出了一些感嘆:
感嘆一:“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為什么目不可信呢?因為人眼的觀察能力是有限的,人的觀察活動往往受到物理的、心理的、知識的、思想的等因素的影響,因而觀察出現錯誤是難免的。恩格斯說:“單憑觀察所得的經驗,是決不能充分證明必然性的。”(《自然辯證法》)人們只有細致、準確地觀察,才能提高觀察的可信度。
感嘆二:“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為什么“心”(頭腦)不足恃呢?因為人腦的思考能力是有限的,人的思考活動往往受到客觀地位、個人素質、主觀因素和周圍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因而對同一事物往往會做出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實事求是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確結論,才能提高思考的可“恃”程度。
感嘆三:“知人固不易矣。”為什么“知人”難呢?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人的社會關系是多種多樣、錯綜復雜、不斷變化的,因而要了解一個人的本質是困難的。人們只有用多視角的、綜合的、發展的觀點去觀察人、了解人,才能逐步“知人”——認識人的本質。
孔子從誤會顏回“偷食”這件事發出的感嘆說明,他確實不愧為中國古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原文和注釋】
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節選)
孔子窮乎陳、蔡(1)之間,藜羹不斟(2),七日不嘗粒。晝寢(3)。顏回索米,得而爨(4)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5)其甑(6)中而食之。選間(7),食熟,謁(8)孔子而進食。孔子佯(9)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10),食潔而后饋(11)。”顏回對曰:“不可!向(12)者煤炱(13)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14)之。”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15);所恃(16)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難也(17),孔子之所以知人難也(18)。
注釋:(1)陳、蔡:春秋時的陳國和蔡國。 (2)藜羹(lígēng)不斟:藜,野草,野菜;羹,湯;斟,舀取。這里指連野菜湯都沒得喝了。 (3)晝寢:晝,白天;寢,睡覺。指白天躺著睡覺。 (4)爨(cuàn):燒火做飯。 (5)攫(jué):用手抓取。 (6)甑(zèng):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 (7)選間:片刻,一會兒。 (8)謁(yè):拜見。 (9)佯(yánɡ):假裝。 (10)先君:死去的父親。 (11)饋:向人送食物。 (12)向:先前。 (13)煤炱(tái):煤的煙塵。 (14)飯:指吃。 (15)信:相信。 (16)恃:依靠,仗著。 (17)知非難也:指知道事物不難。 (18)知人難也:指知道人就難了。
撰稿人:柳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