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社會理論(上、下冊)(第2版)
- 高宣揚
- 12字
- 2019-10-18 19:35:03
第二篇 后現代主義社會理論
第五章 后現代社會理論的象征性和修辭性
本篇所論述的后現代主義社會理論(post-modernist social theories),不只是包括法國“后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流派的后現代主義思想家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1—2004)、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及利奧塔(Jean-Franois Lyotard,1924—1998)等人的理論,也包括對20世紀60年代后西方社會特定文化結構進行研究的一批社會人類學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和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等人以及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19—2011)的理論,還包括對當代社會進行特殊批判的英國社會思想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等人的理論。他們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實際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說他們的社會理論有什么共同性的話,那么,這些共同性就在于他們都尖銳地批判傳統社會理論及其基本原則,徹底質疑西方傳統文化。后現代社會理論的這些特點,集中地表現在以布爾迪厄和鮑德里亞為代表的社會理論的反思性和象征性上,也表現在德里達、福柯、利奧塔和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等人的權力觀和文化理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