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創新為動力,內生驅動長三角經濟增長
根據前面的分析可知,長三角經濟之所以能夠領先全國,關鍵性原因是在過去的發展中抓住了兩個機遇。一個是當年發展鄉鎮經濟,實現了農村的工業化,第二個是發展開放型經濟,實現了經濟的國際化。這兩個機遇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兩個重要發展階段,長三角抓住機遇搶占了先機。現在,長三角之所以要提出經濟轉型升級,主要原因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放型經濟作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正在逐步衰減,特別是世界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主要在開放型經濟領域。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主要出口品的外需不足,這不完全是國際市場因金融危機所導致的支付能力需求的不足,而是相應出口產品的國際產能過剩問題已非常突出。這個問題即使在危機過后還會繼續存在。其次,國際貿易摩擦頻繁。各個國家都面臨就業壓力,與此相關的各種保護主義阻礙我國產品出口,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再次,制造業外資進入的主要吸引力是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價格低廉。現在這兩個方面的成本明顯增加,優勢不再。因此,對長三角來說,這兩個發展經濟的優勢不再明顯,需要尋求新的發展動力,創造新的競爭優勢。這個新的動力新的優勢就是創新型經濟。
所謂創新型經濟,其基本特征是:經濟增長由主要靠物質投入(資本、勞動、土地)推動轉向創新(知識、技術、制度)驅動,依托創新型經濟進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大學和科研機構成為技術創新的參與者。而作為東部地區的增長引擎,長三角不僅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和硬件環境,還擁有開放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和不斷升級的制度軟環境(見圖1—1),所以,長三角具備了由傳統要素投入型經濟增長模式向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物質基礎。

圖1—1 長三角地區具備的創新要素和軟硬件環境
創新概念最早是由熊彼特教授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來的。根據熊彼特的定義,創新即重大科學發現和發明的應用。創新是企業家的基本素質。創新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制度創新。作為一個企業家,他就應該不斷地發現新產品、采用新技術、尋找新市場、實行新的組織制度。創新型經濟作為經濟形態有更為宏觀的意義。概括起來,它體現了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識和人才為依托,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以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為著力點,以創新產業為標志的經濟。
根據定義,首先,創新型經濟的具體內容是體現兩型社會的要求,依賴于資源,高污染排放的經濟不是創新型經濟;其次,創新型經濟的著力點是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這依托的是知識和人才之類的創新要素;再次,創新型經濟的標志是產業創新,是創新產業。發展創新型經濟有三個基本要求:一是創新的產業以知識密集產業和綠色技術產業為主;二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互動結合;三是知識創新主體(大學和科研機構)和技術創新主體(企業)的緊密合作。
長三角領先于全國提出發展創新型經濟,是有基礎和條件的:(1)長三角的人均GDP水平、人力資本存量、資本投入水平、開放水平已經接近和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這是發展創新型經濟的基礎。(2)長三角具有科教資源的優勢,長三角是中國大學最多的區域,大學生最多的區域,而且也是全國研究性大學最為集中的區域,再加上中科院系統的研究所,軍工企業的研究所,聚集了大量的科學家,這是最為寶貴的科教資源。(3)長三角的企業對自主創新不僅有強烈的愿望,而且有足夠的能力,特別是有非常強烈的與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的愿望。不僅如此,長三角的許多企業對自主創新愿意進行投入。平時講的風險投資,主要是由風險投資公司或政府來投。從蘇南地區的實踐看,許多制造業企業實際上已經承擔了風險投資者的職能,它們對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一些科研成果提前投入,就是風險投資,其效果也非常明顯。(4)長三角各級地方政府一直具有強勁的推動發展的能力,蘇南模式的顯著特征是強政府和強市場的結合。在推進創新型經濟中,政府又顯示出了推動產學研合作的強有力的作用。顯然,在長三角發展創新型經濟,既有政府方面的條件,又有企業方面的條件,還有科教資源方面的條件。
以創新型經濟作為轉型升級的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轉型:一是增長方式的轉型,由主要靠物質(有形要素)投入推動增長轉向靠創新要素驅動增長。二是產業結構的轉型,不僅是要求創新產業,還要求新興產業成為主導產業。三是企業結構的轉型,科技企業成為主體。當年發展鄉鎮經濟,企業主體是鄉鎮企業;后來發展開放型經濟,企業的主體是外商投資企業;今天發展創新型經濟,要求企業向科技企業轉型。四是技術進步模式的轉型,最早是加工代工型技術進步,后來是技術模仿型,現在就要轉向自主創新型。顯然,向創新型經濟轉型有實實在在的內容。
創新型經濟是在已有的開放型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高層次的經濟。發展開放型經濟是要以開放的制度和政策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隱含的含義是我們現有的發展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需要通過開放向它們學習。而發展創新型經濟就意味著,我們與發達國家處于同等的地位,進入同樣的發展起點。你能發展新能源,我也能發展新能源,你搞生物工程,我也搞生物工程,你搞新材料,我也搞新材料,就是說,我們同發達國家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推進新的產業革命,發展新興產業。
經濟增長與創新之間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創新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根本原因。熊彼特特別強調技術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熊彼特增長理論主要包括:(1)內生的研發和創新是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2)企業投入研發和創新是為了獲得壟斷利潤。熊彼特增長理論的核心特征是,內生的創新是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其強調的實現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是,廠商為了獲得壟斷利潤不斷增加R&D支出,這增加了知識存量從而推動了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又進一步推動了新產品的生產和新方法的采用,進而促進了經濟增長。熊彼特增長理論的作用機制可以用如下關系式來表示:
因此,只有緊緊依靠創新,才能使經濟增長從依靠要素和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才能使經濟向創新型經濟轉型,才能使經濟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首先,利用技術和產業創新引領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產業創新的依托是科技創新。在新科技革命的時代,產業創新已經由工程師時代進入科學家時代。所以在現階段,不能只關注外資,更要關注大學和科研院所,因為我國大學和科研機構掌握的科學技術的國際差距相比科技產業的國際差距要小得多。要主動接受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科技的輻射,從而縮小高科技產業的國際差距。也要充分利用世界著名科技企業進入的優勢,積極鼓勵它們的研發中心進入,鼓勵它們在本土創新技術和產業。
產業創新不排斥傳統產業,創新型經濟包括傳統產業的創新和升級。首先是要求傳統制造業的高級化,所謂高級化包括高端(高科技)、高效(高附加值)、低碳、低能源消耗。例如重化工業向生產新能源、新材料行業升級,電子信息產業向軟件服務業升級。其次是要求傳統制造業進入新產業的產業鏈,如裝備制造業轉向新能源的裝備制造,汽車轉向新能源汽車。
其次,轉變出口方式,利用國際資源,加快開放型經濟的轉型升級
由開放型經濟轉向創新型經濟不是放棄開放型經濟,而是以開放型經濟為基礎,體現開放與創新的結合。在已有的開放型經濟基礎上發展創新型經濟,就使我國開放水平較高的地區與其他發達國家進入同一創新起點。
過去有關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流行理論是比較優勢理論。實踐中,依據這一理論雖然能擴大出口但會凍結我們和發達國家的差距。發展創新型經濟,意味著開放型經濟要突出自身的競爭優勢,以創新謀求國際競爭優勢。在開放型經濟中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就是要在創新基礎上實現由追求開放數量向追求開放質量和效益的轉變。具體地說,一是出口替代。實現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出口品的替代,不能滿足于出口品進入美國的超級市場,更要進入其高端市場。二是提升外資。外資進入環節向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和研發環節延伸。三是引進國外智力。也就是注重引進國外高端人才,特別是現代產業的創新產業人才。后兩個方面實際上是利用國際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可見,創新型經濟是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突出各類開發區的轉型升級。各類開發區從設立起就是引進國外資源和國外產業的主要載體。在發展創新型經濟中,各類開發區要成為發展創新型經濟的引領區。其轉型升級的內容包括:首先是工業園低碳化,使工業園成為生態文明的示范園;其次是工業園城市化,工業園不僅要提供生產要素,還要提供城市要素;再次,工業園成為高科技產業園,由世界工廠向世界研發和孵化基地轉型;最后,各類開發區向創新型園區轉型升級。其關鍵是,由引進外資向引進創新資源轉型,要主動接受高校和科研院所高科技的輻射,充分利用世界著名科技企業進入的機會,積極鼓勵它們的研發中心進入,鼓勵它們在工業園本土創新技術和產業。開發區應打造成為大學科技園,成為高端人才集聚區。
再次,注重創新要素流動,促進創新型城市建設
城市轉型升級的目標是建設創新型城市。在現代經濟中,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生產要素的流動方向是城市。長三角各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的差別已不是體現在城市人口的比重,而是吸引和集聚生產要素的能力的差別。創新型經濟中城市的功能,一是集聚和集成創新要素,二是提供創新的軟實力。創新能力是衡量創新型城市的重要標志,各個城市需要根據自身的創新目標確定創新重點,形成創新特色,比如上海打造世界金融和航運中心。
建立創新型城市要求重組城市結構,主要涉及幾個方面:一是產業重組,即城市由工業中心轉向現代服務業中心、文化和創意產業中心;二是城市企業調整,即由工廠林立轉向公司林立,集聚公司總部、研發機構、服務外包企業、科技企業、文化企業;三是要素重組(集聚創新要素),即科教、金融、創投、高端高科技人才以及國際創新要素的重組。
現代服務業的中心是金融業,創新型城市建設需要金融支持,不能因金融領域引發危機而放棄金融創新。金融危機發生在美國,我國的金融沒有發生危機,這并不是由于我國金融先進,恰恰是因為金融創新滯后。現在不少地方對發展金融中心存在疑慮,以為附近有了上海的金融中心,其他地方就不能搞。其實金融中心的內涵包括交易中心、財富(理財)中心以及投融資服務中心。長三角一些中心城市可以更多地建設投融資金融服務中心。現階段江蘇、浙江金融創新的重點是:增設金融機構、擴大金融流量、完善金融服務。就建設金融中心的途徑來說,可以考慮以引進外資金融機構和創投公司為突破口。
最后,在制度上保障創新型經濟的發展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創新型經濟的制度保障一般包括:一是擁有很多具備科研能力的大學,它們源源不斷地提供實驗結果、創新成果和科學突破;二是創新成果能夠帶動新產業的繁育、新產品的生產和新技術的運用;三是新產品和創新很容易得到風險資本的支持;四是社會具有開放性,可以吸引眾多的外國創新人才;五是擁有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根據上述要求,長三角許多地區需要進行創新要素的區域整合。首先是依據資源稟賦確定各個地區的創新制度,例如南京科技資源豐富,可以就地建設各類大學科技園。常州等地缺乏科技資源,可以建設科教城吸引外地科教資源。也可以像蘇州、無錫、揚州等地那樣吸引大學進入,建立大學與當地合作的研究院。其次是擴大范圍經濟。現在江蘇特別是蘇南地區發展創新型經濟和產業創新的瓶頸就是區域范圍難以容納新產業。這就需要有范圍經濟的理念,推動傳統制造業轉移,騰出空間發展新產業,如蘇南和蘇北的產業對接,其實質是擴大創新型經濟的勢力范圍。
創新型經濟的基礎在于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是發展創新型經濟的強大動力,因此需要有集聚創新型人才的制度安排和載體,特別是要關注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創新高地的相關性。以產業高地吸引高端人才,以高端人才來建立產業高地。創新型經濟與過去其他類型經濟(如開放型經濟)的區別就在于不論是發達地區還是不發達地區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關鍵是能否吸引到高端創新人才。各個地區要重視海外高端人才及其研發團隊的引進,為之提供創業、研發的基地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學著力培養和提供創新創業人才,高科技企業也要成為各類人才的培養培訓基地。
總體而言,創新驅動增長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長三角地區的創新資源,改變以往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加快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充分利用國際創新資源,促進長三角國際化程度的提升,實現創新型城市內部創新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配置,為最終突破經濟增長的瓶頸約束和確保經濟社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開辟發展路徑。因此,必須把創新驅動增長理論與長三角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積極尋找與各地區創新資源稟賦特征相適宜的創新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