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理性矛盾與理性發展

我們需要分析人的本質自由的可能性。個體認識的基本的理性原則是判定的完備性和傳遞性(不矛盾性)。而判斷是需要方法的。一個方法之所以是方法,就是它應該具有一般性,能夠解決不同的具體問題。這樣的方法也是一種思維或者判斷的技術。那么是否能夠存在著這樣的一種判斷方法,能夠對所有的問題做出判斷(滿足完備性原則),并且是無矛盾的(滿足傳遞性原則)。對此,20世紀偉大的數學家歌德爾給出了否定的回答,說明任何一種作為判定方法的形式系統,無法同時滿足一致性和完備性原則。對理性內在矛盾性的認識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例如我國的老子早就認識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對事物背后的一般和具體之間的關系有著精妙的感知。經濟學在對個體選擇的研究中也對這個問題有著類似的發現。我們可以用經濟學中較為成熟的主觀期望效用理論及其發展來說明個體決策中理性矛盾的性質注4,并說明這種矛盾和主客觀之間關系的性質有密切關系。

一、期望效用理論與獨立性假設

不確定條件下的選擇理論更為一般地描述了人類的選擇問題。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 Morgenstern,1944)建立了期望效用理論,簡稱為VNM理論。注5薩維齊(Savage,1954)通過人與自然的博弈方式描述了個體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注6隨后,安索莫泊和奧曼(F.J. Anscombe & R.J.Aumann,1663) 對主觀概率進行了描述。注7在這些人的努力下建立了主觀期望效用理論,簡稱為SEU理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逆序假設替代了獨立性假設。主觀期望用理論的主要結論是,在給定的公理下,在狀態空間上存在著唯一的概率分布(滿足概率公理),在結果空間上存在著一個實值的效用函數(具有正線形變換性),如果ab,當且僅當,U(a)≥U(b)。其中,U(a)是行動a的期望效用,U(b)是行動b的期望效用。

此時,決策者可以通過期望效用最大化來做出最優選擇。在這個理論體系中,一般認為概率分布描述了世界狀態的不確定性,而效用函數描述了決策者的風險偏好。期望效用理論的公理假設主要是:

1.序假設

決策者具有三種判斷:關于世界狀態的判斷,表現為對外部世界的狀態可能性(likelihood)的比較能力,即對狀態空間指派概率分布的能力;關于結果的判斷,表現為對結果空間偏好(attractiveness)的比較能力,即對結果空間指派效用的能力;關于選擇對象的判斷,表現為對行動空間偏好(preference)的比較能力,以及在行動空間建立序關系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判斷具有如下邏輯特征。首先,這些序關系的判斷都應該具有完備性(complete)和傳遞性(transitive)。其次,這些判斷之間具有相互推理的邏輯關系,關于行動的序關系可以用概率分布和效用函數推導出來。這個理論被稱為是主觀期望效用理論的一個基本原因是指其狀態空間上的概率分布也可以由行動的偏好導出,由此可以給予狀態的概率一種效用的解釋而非古典概率理論頻率的解釋。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判斷能力實際上正是笛卡兒所強調的理性(le bon sens)。這種理性可以解釋為人的良知或者知性,在這里就是決策者分辨真(世界狀態的可能性)、善(行動的序關系)、美(偏好)的能力。

2.獨立性假設

需要指出的是,如上三種判斷之間必須都是一致的。為了保證這個一致性,期望效用理論又給出了一個重要的假設,就是獨立性假設。決策者的行動偏好可以由概率分布和偏好決定,那么,決策者指派狀態空間概率以及結果空間偏好的理由是什么?獨立性假設表明決策者指派概率的理由就在客觀世界本身,和決策者關于結果的偏好無關;指派支付偏好的理由也就在決策者的主觀世界本身,和客觀世界發生什么事情無關。需要指出的是,獨立性假設實際上表明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是分離的。獨立性假設實際上也是關于理性問題的一個假設,這里的理性問題是古典哲學所討論的主體和客體存在理由的相互關系問題。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獨立性假設實際上意味著自然對狀態的選擇相對于人而言是中性的——不故意對決策者好,也不故意對決策者不好。因此,獨立性假設意味著自然的選擇相對于人而言是中性的或者是客觀的。

在期望效用理論中還有一些其他的假設,例如對空間性質的連續性和凸性假設等。這些假設和我們在這里討論的內容關系不是十分密切,因此不予討論。

二、方法的一般性與信息的價值

這里進一步從信息的角度考察人的理性的性質,因為人的理性判斷是在一定原則的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方法處理信息的結果。

從信息的角度講,我們說決策者具有完全理性并不是指決策者具有做出最優決策所需要的完全信息,這是對完全理性的一個十分常見的誤解。實際上,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決策。從信息的角度講,說決策者具有完全理性是指決策者的決策方法具有超越任何具體經驗信息(知識)的“一般性”或者“上帝性”(Omnipotence),實際上也就是一般的邏輯性。德雷茨(J.Dreze,1987)揭示了SEU理論的信息性質, SEU理論的獨立性假設等價于逆序假設,相當于假設在一定層面選擇時,信息無價值或者信息不會影響決策者使用的方法。注8例如決策者在不同的問題上面臨著不同的決策環境,也就是具有不同的信息,但是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決策方法是不會變化的,是具有一般性的,或者具有無時不能、無處不在的性質,具有超越一切現象世界中的時間與空間的性質,具有超越一切經驗的性質。這也是邏輯和經驗的區別——邏輯具有一般性。

但是,人們是否具有絕對一般的決策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人們可以解決任何問題,并滿足其決策原則,例如完備性和不矛盾性(傳遞性)的決策原則?

正如歌德爾發現數學的完備性和不矛盾性并不能同時成立一樣,經濟學家也發現了同樣的個體行為中的矛盾性,主觀期望效用理論并不能解釋所有現實的人類行為。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對行為與實驗經濟學有突出貢獻的坎內曼和史密斯。行為和實驗經濟學的十分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懷疑和批判SEU傳統理論的正確性。這些批判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這里不詳加介紹。

主觀期望效用理論在決策形式上有兩個重要的因素,效用函數和主觀概率。這里我們從一些經濟學家的工作中理解對主觀期望效用理論邏輯性質的批判。我們考察由德雷茨描繪的一類動態消費決策問題。注9下面的分析源于斯彭斯和濟科豪瑟(Spence and Zeckhauser)的一篇論文。注10

新古典經濟學描述的消費者決策問題大致如下。給定消費者的收入W ,以及商品價格PX,PY,形成約束條件W=PXX+PYY。接著,給出消費者效用函數U(X,Y)并假設是VNM的。消費者在上述條件下決定最優的商品組合(X*,Y*) 。然后,假設價格不變,對不同的W就有不同的最優的商品組合和最優的效用,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有V=U*(W),或者簡記為V(W)。這樣,V(W)就是導出的關于W的效用函數了。

進一步,人們不僅要選擇商品組合,還要選擇收入,例如選擇工作機會等。不同的工作機會帶給決策者的收入假設是不確定的,因此,每份工作相當于一張關于W的彩票。此時,工作選擇是一個典型的不確定條件下的選擇。選擇工作相當于在彩票空間中抽取彩票,而 V(W)應該是做出這種選擇時合理的效用函數。

現在假設決策者面臨著這樣的處境或者博弈規則,簡稱為博弈A。首先,他面臨著若干工作機會。選擇工作帶來的收益都是不確定的,他必須先選擇工作W,然后再選擇消費(X,Y)。

再考慮這樣的不同處境或者博弈規則,簡稱為博弈B。決策者需要先對X的消費數量進行選擇,然后再選擇工作W,收入決定后,再選擇Y的消費數量。

顯然,博弈A和博弈B都是動態博弈,但是這兩個博弈的信息結構有所不同。在博弈A中,決策者是先觀察到了收入的信息,然后再決定消費。在博弈B中,決策者是在觀察到收入信息之前,就必須對部分的消費做出決策。

斯彭斯說明,不同的信息結構將使得關于W的效用函數的性質是不同的,在B中,決策者更具有風險規避性質。也就是說,我們并不能一般性地從關于商品的效用函數中導出收入的效用函數。

進一步,如果我們把A和B作為兩個選擇對象讓決策者選擇,他會認為兩者是無差異的嗎?顯然,一般的情況下是不會的,不同博弈的信息結構對于決策者而言是重要的。這里的分析說明,對于決策者而言,并不存在著某個不變的期望效用的決策方法。SEU理論實際上假設了個體的決策方法是不變的。這種不變性和SEU理論的假設有關,也和SEU理論對信息價值的判定有關。

在SEU理論中,決策者可以根據獲得的信息修正其主觀概率,修正的方式是貝葉斯方法。那么,決策者為什么是貝葉斯的?這種決策的動態性質是什么?按照控制理論的基本觀點,預測和控制互為反問題。預測是給定現在求未來的結果(技術關系),而控制是給定未來的結果求現在的行動(目的關系)。這樣的話,從控制的角度講,就可以采取逆推的方式從最終可能的結果開始求解現在的行動。當然,在時間無限的情況下,可以采用一定的技術來處理這個問題,將無限的問題轉變成有限的問題,但是逆推的性質不變。實際上,博弈論中子博弈精練的方法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主觀概率的貝葉斯決策性質和逆推方法是一致的,一個通過逆推方法做出選擇決策的人,在預測上是貝葉斯的。注11

我們知道,控制論在現代文明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貢獻,但它是分析人類行為恰當的方法嗎?當我們預測和追求未來時,所面對的問題和航天專家發射導彈時遇到的問題一樣嗎?逆推的方法是恰當的嗎?

實際上,SEU理論蘊涵著這樣的觀點,即時間在邏輯上是可逆的,例如在邏輯上可以用逆推的方式求出時間上的因果關系。SEU理論關于人類決策中獨立性假設或者逆序假設是值得懷疑的,因為時間的基本性質是不可逆性,這種不可逆性不僅僅是經驗事件的一個序關系,更有著人類行為邏輯上的性質。這種邏輯性質和信息有關系。信息的價值性應該和時間的性質密切相關。因此,人們質疑所謂期望效用理論的主觀概率理論,例如,概率的性質可以是非可加性的,決策者也就未必是貝葉斯的。注12

總之,無論是從效用函數的角度,還是從概率的角度,現代經濟學正在不斷地提出大量的新理論,試圖更為合理地解釋人類的行為方式。但是,從經濟學的這些現代發展中可以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存在著某種先驗的、超越任何狀況的、一般的人類決策方式——這種決策方式能夠使得任何信息相對于決策方式的選擇無價值嗎?顯然,對于這個問題,經濟學并未給出肯定的回答。

信息經濟學實際上從信息的角度揭示了主觀期望效用理論的矛盾性,進而揭示了個體理性矛盾的信息性質。從選擇過程的角度講,決策分為信息決策和最終決策,此時信息必然是有價值的;但是決策邏輯是不變的,信息對于決策邏輯的選擇是無價值的。但是這個決策邏輯是誰為我們選擇的?它還是人自己的選擇嗎?如果作為人的本質存在的決策邏輯和人無關,人類社會的進步還和我們有關嗎?

三、邏輯矛盾

人的決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具有選擇決策原則和方法的自由性,但是這種自由性必然帶來矛盾。

如果決策方法是一種人們處理信息的方式,就不應該依賴于信息;而如果決策方法是人們選擇的結果就應該依賴于信息,否則就應該還存在著一個決定選擇決策方法的邏輯。需要指出的是,現代經濟學通過對完全理性的批判正在發現和認識著人的決策方法和決策內容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來源于人作為有意識的思維者特有的思維矛盾。

當人的行動邏輯本身可以成為人的選擇對象時,此時,人不可避免地遇到矛盾,這個矛盾就是:決定人選擇邏輯的邏輯是什么?

如果我們把邏輯看成人類一般性的選擇方法,而又把邏輯作為選擇對象,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落入矛盾之中:人的邏輯到底是選擇的方法還是對象?這時人面臨著一個類似于理發師悖論的問題:一個村莊里唯一的理發師掛出了一個通告聲稱他只給自己不剃須的人剃須。但是第二天清晨當他拿起剃刀準備為自己剃須時,發現遇到麻煩了:他該不該給自己剃須?這類矛盾同樣也是數學科學所需要解決的一類矛盾。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矛盾是人類的祖先在開始試圖動腦筋的一剎那就制造出來的第一個問題。人類從無意識中覺醒后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是誰?”,此時他有意識了;而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往哪里去?”,此時他進行有意識的選擇了;而第三個問題就是“我為什么要這樣做?”,此時他開始建立決策原則和方法了;而第四個問題就是“我為什么要按照這樣的原則和方法決策?”,此時他開始反思了。反思帶給他的是困惑,他落入了老子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矛盾之中。這種矛盾的本質實際上就是當人的意識開始覺醒并進行思維時,意識和思維本身也可以成為意識和思維的對象。但是,我們的祖先不會在覺醒后坐在那里沒完沒了地被這個問題所困惑,他的肚子餓了,周圍危機四伏,他不能再耽擱一秒鐘了。在他覺醒后的第一個行動仍然按照覺醒前的本能行事。但是,他是原野上一只困惑的野獸,這種困惑的痛苦使他成為一只自由的野獸,因為他有了不按照本能行動的可能性。

四、矛盾解決與理性發展

當人們在觀念中形成和發展出一些決策原則時,當人們在實際的行動中選擇某種決策方法時,決策原則和決策方法未必一定是完全一致的。這種非一致性反映了人的理性矛盾。但是,這種矛盾性來自于人的思維的反思性,來自于本質的自由性。解決這種矛盾性也許就是人類自由發展的根本原因了。人是有能力通過進一步的選擇決策原則以及方法來解決這種矛盾的,正是這樣的矛盾導致了人的理性能力的發展。人們的決策原則以及方法雖然具有邏輯特征,也就是具有一般性,但是這種一般性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面臨的具體問題,也就是具體的決策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在邏輯和問題之間,在一般和具體之間仍然存在著矛盾。人們會進一步尋找更為一般的決策原則和方法,同時也豐富著人們解決具體問題的手段以及指導原則。這種決策邏輯和內容之間的、一般和具體之間的矛盾,以及人的理性發展應該也是經濟學所要分析而非規避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山县| 衡阳县| 科技| 蓬溪县| 区。| 安西县| 门源| 呼玛县| 双城市| 宿迁市| 东平县| 万宁市| 泸溪县| 乐陵市| 岢岚县| 阜平县| 河北省| 新竹市| 波密县| 安仁县| 阳高县| 琼海市| 图们市| 红桥区| 南乐县| 康保县| 溆浦县| 宁强县| 桂东县| 山丹县| 南靖县| 岐山县| 调兵山市| 凤翔县| 铁岭市| 太保市| 漳浦县| 河池市| 梁河县| 孟连| 延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