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信上寫著:不過盛夏白瓷梅子湯,碎冰碰壁當啷響。
郭嫵,郭家嫡出大小姐,這是抱著已經準備好為了皇族死去的心態,終于訴說出了自己的愛意。也不管對方是如何想的,自己的愛意到底是炙熱的。
沒有人知道帝王心,這次皇權的計劃也只有陳后和他父親知道,所以眾人都是覺得自己在等待生死的抉擇,現下來一訴衷腸的,到底都是真心實意了。
否則,還得斟酌這個時候會不會因為兒女私情惱了皇帝。
陳后的到來,德妃送過來的如意結,郭嫵的書信,皆是隱晦的愛意。只是郭嫵的心意,讓皇權更開心。
不知為何,這世間女子都將愛恨看的重過生死。為愛而生,為愛而死。
皇權勝券在握,心里并不為這些事煩憂。在他心里,現在的皇云只是一個跳梁小丑罷了。
或者解釋的清楚一點,如果皇云選擇的是和他耗下去,抓他痛處,那么他或許會頭疼。但是從皇云氣急敗壞選擇直接作亂開始,皇云就沒有贏的機會了。
皇城外,皇云終究穿上了副將獻上的龍袍,黃袍加身,自立為王。他也收到了皇權的戰書,午時三刻,皇城門外。
皇云身穿黃袍,騎著良駒,威風凜凜的到了皇城城門下。
贏門的虎威將軍,扯開嗓子喊到:“爾等亂臣賊子,現下放下武器投降,尚可留汝全尸。”
“權弟,你就這般能耐?”
“云皇兄啊……”皇權砸吧了一下嘴,“允王妃剛烈啊,聽說云皇兄你剛逃出城門,王妃就自縊了。”
“逃?權弟怕不是誤會了什么。”皇云皮笑肉不笑的望著皇權。
而皇權從高高的城門上,俯視著允王,就像……天子看著螻蟻一般。
“聽說……允王妃已經懷有身孕……”皇權面無表情的俯瞰著皇云,皇云眼角有一絲抽搐,面上卻還是不動聲色。
在皇權一旁的瑞親王和贏門的二爺郭邇都有些唏噓。二人玩的是心理戰吶,一個改了口叫對方弟弟,另一個拿些有的沒的刺激對方。只是這樣……倒像是小孩子過家家。
突然皇權面色凝重起來,他看著皇云,一字一句的說到:“孤是天子,是天選之子,也是天的兒子,天子一怒……”他突然停頓了一下,望著皇云。
皇云笑了笑,說:“莫說是權弟你,我亦能讓這天下血流漂杵!”
這話剛說完不到半晌,允王忽的全身燒了起來,不過片刻就燒成了干尸。
見此情景,副將忽而大叫:“是天罰!是上蒼在懲罰亂臣賊子啊。”
此話一出,允王手下的兵先是群龍無首,又被這么一唬,且又有人俯身跪拜,便都跪求皇帝的饒恕,上天的饒恕。
這下,瑞親王和郭家二爺才知道,緣是自己被人拿來當了煙霧,轉移注意力了。
只是誰敢對天子置喙呢?
這陳將軍和他的兵啊,奉命運送西域特制巨型水晶石到獅子嶺上,負責移動對準允王即可。
而一早安排在允王身邊的細作——副將負責將含有觀音散(即鋁鎂粉)的龍袍呈獻給允王。(注:在晉代以前就制成了鋁合金。周朝的衣服上就有鋁合金的飾物)
觀音散一遇高熱,便開始劇烈燃燒,皇權說的那些廢話,只是在爭取時間罷了。大概是皇權一直久居高位,生母又艷絕六宮吧,眾人總是習慣性的記不起來,皇權才是先帝眾多兒子中,最武藝高強又謀略過人的那一個。
若說皇權唯一不如允王的,許是皇權討厭流血吧。他真的從心里討厭戰爭,可是皇云卻一直認為戰爭能給與他一切。
郭嫵見到皇云的第一眼,立刻撲倒皇權懷里,眼淚直流。皇權心里一軟,抱著她溫柔的說:“沒事,孤回來了,沒事了。”
郭嫵抬頭看著他,帶著哭腔說:“皇云曾經是那樣陽光明媚的少年啊!為什么……為什么……”
皇權突然覺得有些尷尬,他捧起郭嫵的臉,和她對視著,“你心里想著他?”
“是惋惜。”郭嫵回答的一臉認真,“我不知道如何言說,但是我想就這樣坦蕩的,將心里所想表現給陛下,不想有一絲虛情假意。”
“阿嫵……,孤也很惋惜。大概……他的故人們都很惋惜吧。”
那天,哭了的還有懷玉長公主和德文世子。
過往,眾人皆以為皇云會是個建功立業的好兒郎。
郭嫵到底是因為這些事有些感性了,否則她是不會在皇權面前這樣的。一是失態,二是她不知道皇權的心意,這種情況下,將言辭精雕細琢給對方留下好印象才是上上策。
所以第二日,她又恢復如常,她還是那個心機深沉的寵妃。這樣的姑娘,至少是言行合一的,心機和欲望都在臉上,到底好過那些嘴里把自己奉上孤高的圣壇,做的卻是最下作之事的人吧。
人人都有心機,只是未必人人都會用,也未必人人都用在歧途上。說白了,不就是腦子里的那點小聰明嗎?
皇權和皇云,一樣的故人,一樣的都是皇子,卻是不一樣的結局。
究竟是命運弄人,還是自作自受呢?誰都不是皇云,誰都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得選。
皇權在龍椅上沉思了許久,他想到其實自己和允王小時候都是調皮搗蛋的混世大魔王,只是允王更懂事,更沉穩,更會照顧人一點。
那時候只有他會一直纏著父皇撒嬌打滾,皇云總是偷偷拉住他,讓他莫要打擾父皇。
后來父皇到了立太子之際,詢問了贏門和國師的意見,終究還是選了天資更高的自己擔任太子的職責。
許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皇云費盡心機想要的皇位于皇權而言,其實并不重要。
只是既然當了皇帝,那便要當一個好皇帝罷。
昔年里,國師告訴先皇,若是亂世,皇云或許會是一代梟雄,但是盛世,只有皇權那樣天資才是明君。
這樣淺顯的道理,到了后世,還是有人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