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合作意識
在國際學校,經常會有team work(團隊合作)。通常會有三種方式組成團隊:老師隨機指派學生組成團隊,老師用心挑選、搭配學生組成團隊,以及學生自愿組成團隊。只要有團隊合作,就一定會涉及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問題。
在團隊合作中,只有擁有正確的合作意識:每個成員都要對團隊做出貢獻,按照團隊任務合理地分工與合作,才能在團隊中處理好人際關系。
團隊合作里面的人際關系要求每個團隊成員都要做出貢獻。這個道理實際上很容易理解,如在接力賽跑中,你會選擇什么樣的合作伙伴?估計誰都知道選擇跑得快的人作為隊友,因為只有這樣,贏的概率才高。
按照團隊任務合理地分工與合作也是團隊合作中人際關系的核心。如果沒有正確的團隊合作人際關系理念,即使強強聯手,也未必能取得勝利。足球賽就很能證明這個觀點。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在團隊合作中鍛煉基于合作意識的人際關系。
我在這里分享幾個有關學校團隊合作的案例。
女兒就讀的學校要求小學六年級的畢業生完成一個為時8周的團隊合作項目,在8周時間內,學生每天的在校任務都是圍繞團隊項目開展的。因為每個學生的性格、基礎和能力不同,為了保證完成項目,老師為每個團隊挑選了團隊成員。
女兒所在的團隊小組由3個女孩組成。小組中的E和T剛開始合作,就因為性格的緣故,彼此合不來,每件事情都要爭來爭去,各不相讓。女兒很沮喪,找到老師提出換組的要求。老師鼓勵女兒堅持留下來,并且告訴女兒這樣正好可以鍛煉女兒的領導能力。所以在這次長時間的團隊合作中,女兒除學術研究、團隊合作之外,又多了一份協同人際關系的任務,這些都是項目結束后,在家長會上老師告訴我的。老師對我說:“我知道這件事情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確實很有挑戰,不過你女兒的表現超出了我的預期。”
女兒聽了老師的勸告之后,開始主動承擔團隊中的領導責任。首先分析小組中每個人的特長:E的想法很多,T的繪畫不錯,女兒自己很擅長研究。只要利用好每個人的長處合理分配團隊任務,就一定會把這個項目做好。記得當時女兒對我說的時候,我問她:“你是不是打算把每個人的特長在小組當著大家的面說一說?”她回答:“不會。我打算分別跟她們兩個人說。如果面對兩個人說,會讓她們兩個更加不認同對方。比如,如果我說E的想法很多,T就會覺得,自己的想法也很多啊。這樣,每個人就會賭氣,把力量用在自己不擅長的地方。”
最終,8周結束后,她們小組的項目被評為班上的第一名。這期間發生過不少沖突,不過最終都以如何高質量地完成任務為導向,使每個人貢獻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在這次團隊合作項目實施中,我從女兒那里也得知了她好朋友S的團隊的合作情況。
S是一個品學兼優、文靜的女孩,在同學中人緣不錯。S所在的小組由S和兩個男孩組成。8周結束后,S的小組勉強完成任務,工作基本上都是由S一個人做的,兩個男孩差不多什么也沒有做。
S很不開心,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工作,最終結果也不理想。兩個男孩也都很郁悶,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該做什么。整個合作過程中,大家都特別不愉快,彼此指責,互不認可。
進入中學以后,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孩子們在習慣、追求、價值取向等方面會有很大的不同,開始很自然地出現“人以群聚”。
有一天,女兒晚飯時對我說:“真是太不可思議了,indsoc(個人與社會)老師這次居然會讓M跟我一個小組。”
“是那個在年級很出名、走網紅路線的女孩M嗎?”
“是呀。老師這次分組怎么會這么奇怪呢?”
“怎么奇怪了?”
“老師很了解M的呀,她怎么會讓M與我一組呢?”
“不過,你是不是應該多考慮團隊任務,不關注M的私人問題呢?”
聽我這么說,女兒點頭表示同意。
晚飯結束后,女兒對我說:“M的設計和書法不錯,我們這次的任務是完成一張海報,可以讓她做這些工作。另外一個男孩收集資料。我研究資料,組織海報內容。這樣安排估計大家都會接受。”
“老師說讓你做leader(組長)? ”
“沒有啊,不過如果誰都不管,任務會完成得不好,所以我要想好怎么分工。”
經過小學六年級那個8周的團隊合作項目之后,在后來的團隊合作中,女兒總是會主動地承擔起團隊成員分工和把關團隊任務完成質量的責任。
后來,我又從女兒口中得知,M很樂意地接受了自己在團隊任務中的分工,并且完成得很出色。
所以,通過團隊合作發展以合作意識為綱的人際關系,通過以合作意識為綱的人際關系保證團隊合作,是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不可忽視的一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