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珍惜與孩子的日常溝通

家長每天都需要與孩子進行積極的、愉快的溝通,不要認為溝通只是在發生沖突和矛盾的時候才需要。

在日常溝通中,父母要看到、看懂孩子的付出。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被照顧的對象,沒有能力給予,或者我們習慣于關注孩子的問題,不懂得花心思去看孩子的付出。實際上,孩子想辦法讓父母開心,如分享自己在課堂上的精彩表現、講學校發生的有趣事、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學到的一項新本領等,都是孩子的付出。

我每天都會拿出時間傾聽女兒講在學校發生的事情:遇到好笑的,跟她一起開心;遇到不好的,跟她一起分析利弊;遇到麻煩,幫她出主意、想辦法,等等。就是這些日復一日看似“沒有什么用處”的溝通奠定了我們之間的信任,培養了她的同理心。同理心和信任保證了良好的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又是溝通的必要條件。

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微不足道”的日常溝通使女兒學會了 “雙語”。你看日常溝通是多么重要。

“雙語”是香港很多家庭為孩子選擇學校時首要考慮的問題。所以我要在這里分享有關“雙語”的案例。

2015年,我們家搬到香港后,女兒入讀國際學校,女兒是那時候才開始接觸學校里開設的中文課的。

我記得小學的第一次家長會上,中文老師見到我就問:你女兒的中文水平讓人出乎意料,她的中文是怎么學的?

在中學的第一堂中文課上,老師與女兒交流后,問她:“你是不是從local(公立)學校轉過來的?”得知不是之后,又問:“你的家庭是不是特別重視中文?”

女兒的中文是不錯,如果我們不說,幾乎沒人能看出她在國際學校讀書。來到香港后,我見過不少身處中文家庭,從小就學中文,但上中學后依然中文說得結結巴巴的國際學校學生;也接觸過很多中文家庭,發愁就讀國際學校的孩子該怎么學好中文。老實說,是來到香港后,看到學校開設有中文課,我才開始思考有關“雙語”的事情的。

學語言最重要的是環境,中文家庭的孩子學中文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果家長還為孩子的中文發愁的話,那么家長就需要反思:利用好“中文家庭環境”這個條件了嗎?

在丹麥生活時,每天上學和放學的路上,都是我絞盡腦汁給女兒講故事的時間。她每天一放學就急切地跑出教學樓,聽我講故事,見到我第一句話就是問:“然后呢?”這句話意味著,故事要接上,要從早上分手時故事斷點處繼續往下講。慢慢地,她從一個個故事中聽出了故事的寓意和我的用心。她聽出來了,我教育的目的也達到了,同時表明她的理解力也提高了。

前幾天,女兒對我講,老師問同學們“好吃懶做”里面的“好”是什么意思,同學們給出的答案都是“好”的字面意思,班上只有她知道是“喜歡”的意思。我問她是怎么知道的?她回答說:“只有這樣理解才合理呀!”是啊,從環境里學習語言怎么會和僅從書本上得到的一樣呢?

女兒一直堅持閱讀中文讀物,特別是每年暑假,更是她在中文故事里遨游的大好時光。對于中文家庭的孩子,在閱讀時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家長不就是“活字典”嗎?家長給孩子提供這個方便了嗎?

對于身處中文家庭、就讀國際學校的孩子的中文學習,我的觀點是:學校是家的延伸。畢竟身處國際學校,中文只是被當作一門語言,不可能指望學校一周多安排幾節課來解決中文的學習問題。

對中文家庭而言,語言環境就是日常生活中父母與孩子之間點滴愉快的交流溝通。

然而,現實中最常見的情況卻是,從孩子進家門開始,家長就使用命令性的語言告訴孩子該做什么,如洗手、吃東西、做作業、洗澡、吃飯等。看到這些現象,我為孩子們在中文學習過程中,家長沒有認識到“孩子可以通過與父母之間的交流進行學習”感到可惜。

總而言之,我的分享希望能使家長們認識到日常溝通的重要性,千萬別把它當作是浪費時間的事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江| 上林县| 山阴县| 自贡市| 马边| 昌平区| 方正县| 无棣县| 皮山县| 兴海县| 凤山市| 泗阳县| 兰溪市| 静乐县| 江达县| 保亭| 留坝县| 西城区| 昭苏县| 自治县| 通许县| 怀化市| 遵化市| 比如县| 修水县| 桃园市| 赣州市| 寻乌县| 永德县| 呼和浩特市| 灵丘县| 灵川县| 凤冈县| 出国| 龙游县| 汝州市| 和平县| 富蕴县| 治多县| 财经|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