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未解的宇宙
  • 汪詰
  • 8653字
  • 2019-10-09 18:41:52

暗能量之謎

宇宙在膨脹

還記得我之前講過,在當今宇宙中,有兩個最大的謎題,它們被并稱為黑暗雙俠,這就是暗物質和暗能量。而暗物質之謎我們已經講過,今天就來給你講暗能量之謎。

看一看

要把暗能量到底是什么給你解釋清楚,我必須要從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那個時代講起。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了一個場方程,這個理論把萬有引力描述成了時空的彎曲。

依照愛因斯坦的理論,地球為什么繞著太陽轉呢?那是因為太陽周圍的時空是扭曲的,就好比平坦的表面上有個巨大的坑,地球速度不夠,飛不出這個大坑。但地球的運動速度也確保了我們不至于掉進坑底。我們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也是時空彎曲效應的體現,我們也很難爬出地球的引力阱。踢向天空的足球最后總是會掉回地面。

20世紀初,物理學爆發了兩場革命,一個就是剛才說的相對論,另一個就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關注的是微觀領域的運動規律。愛因斯坦深知自己的場方程在微觀領域是沒有用武之地的,因為引力太微弱,大約只有電磁力的10-37倍,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在日常生活的尺度上,牛頓力學也就夠用了。只有在大尺度上,特別是宇宙級別的大尺度上,他的場方程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于是愛因斯坦就把注意力投向了宇宙學領域。

愛因斯坦的場方程看上去還挺簡潔的,其實這是因為愛因斯坦發明了一套簡便的數學符號,把一大堆方程組寫成了3個字母,所以看起來才顯得非常簡潔。其實攤開了以后是個非常復雜的方程組,而且計算起來極其困難。方程的一邊代表能量,另一邊代表時空的形狀。

愛因斯坦認為,宇宙里的物質是均勻分布的,上下左右各個方向都沒什么區別。當時的天文觀測的確是支持他的想法的。有了這個前提條件,就可以用場方程來整體計算宇宙了。但令愛因斯坦自己也沒想到的是,他計算出了一個動態的宇宙。什么叫作動態的宇宙呢?就是說,從整體上來講,宇宙不可能保持靜止,要么就在整體膨脹,要么就在整體縮小,就好比整條河都在流動,小船即便什么都不做,也無法靜止在原地。

宇宙怎么可能是動態的呢?愛因斯坦總覺得不對勁。宇宙整體上應該是保持靜止的,一定是自己的方程式少了什么,于是他加入了一個宇宙常數,這個常數加進去以后就相當于添加了一種排斥效應。假如數值合適,就可以讓宇宙保持靜止,不再變化。當時,像愛因斯坦這樣用場方程來計算宇宙的人還不在少數。俄國人弗里德曼也計算出了和愛因斯坦類似的結果。

只是弗里德曼比愛因斯坦的膽子大,他欣然接受了動態宇宙這樣一個貌似很不合理的結論,但是愛因斯坦不同意他的理論。愛因斯坦認為,宇宙常數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沒多久,比利時的神父勒梅特發現,即便帶上宇宙常數,算出來的宇宙依然是動態的。

到了1929年,哈勃發現了宇宙中遙遠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且距離越遠的星系跑得越快,這說明什么呢?這說明宇宙在膨脹。

科學家們總是喜歡用氣球來打比方。你在一個氣球表面涂上一些點。當氣球被吹大的時候,所有的點都在彼此遠離。但是氣球表面是沒有中心點的,你站在每一個點上都會看到其他的點在遠離你,而且是遠處的跑得快,近處的跑得慢。哈勃在望遠鏡里也看到了這樣的現象。這個現象用宇宙整體膨脹來解釋是最合理的。

愛因斯坦得知這個消息后,他當然是非常后悔的,原來宇宙真的在膨脹,宇宙真的是動態的。他覺得自己犯了一個一生中最大的錯誤,那就是添加了一個其實毫無必要的宇宙常數。

為什么這是一個錯誤呢?因為他在添加這個常數的時候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僅僅是為了滿足他對宇宙的一個固有觀念。從這個角度來講,他的確是犯了一個錯誤。但是在他去世40年之后,天文學界的一個驚人發現卻讓這個宇宙常數又被后人翻出來賦予了別的含義。不得不承認,大師就是大師,犯錯誤都能歪打正著。如果愛因斯坦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驚人發現呢?這個驚人的發現來自于兩隊獨立的天文學家對遙遠星系的距離和退行速度的測量。我們首先來講星系的退行速度是怎么測量出來的,當年牛頓用三棱鏡把太陽光分解成了彩虹的顏色,后來大家又發現在太陽的光譜里面有很多細細的黑線,這一連串的黑線就像條形碼一樣,但是沒人知道這些線條代表什么含義。

后來大家才明白,原來這些細線是和各種化學元素有關系的。我們通過識別這些條形碼,就能知道太陽上有什么元素。比如說氦元素就是首先從太陽上發現的。于是這些黑色的線條就被稱為“吸收譜線”,簡稱“光譜線”。

很快,大家就發現,光譜線會出現整體性偏移,特別是那些遙遠的天體,這說明天體發光頻率整體發生了改變。光譜線向紅色那一端偏移稱為紅移,往藍色那一端偏移稱為藍移。哈勃第一個發現,大部分天體普遍出現紅移現象,所以也叫宇宙學紅移。

宇宙學紅移代表什么含義呢?它代表著光的頻率整體降低。哈勃當時認為這是由多普勒效應造成的。什么是多普勒效應呢?當一輛汽車按著喇叭向你飛馳而來的時候,音調變高。從你身邊飛馳而過的時候,又變成了音調降低。音調的變化幅度與速度直接相關,我們可以根據音調來計算相對運動速度。光也是一種電磁波,也有多普勒效應。哈勃認為紅移就代表著天體逃離我們的速度。紅移越大,速度越快。

現在我們知道,哈勃對宇宙學紅移理解有誤。這是宇宙的膨脹導致了光波被拉長,因此頻率降低。但是不管怎么說,光譜的紅移量就像一個速度表,標志著天體與我們之間空間尺度拉大的速度。

那么天體的距離如何測量呢?這就要靠一根接一根的量天尺來測量。我們很容易用三角測距法計算出某些恒星的距離。300光年之內,都可以用三角法測量。這是我們擁有的第一把宇宙量天尺。

但是,更加遙遠的天體就不行了。假如要測量銀河的大小,區區300光年是無論如何不夠用的。哈勃要測量銀河系的鄰居仙女座大星系的距離,那就更不夠用了。我們需要一把更長的尺子。

哈勃使用的是造父變星。我們來打個比方說明問題。一盞100瓦的大燈泡,放得越遠光越弱。我們知道大燈泡的絕對亮度是100瓦,又能測量觀察到的視覺亮度,根據這兩個數值的差,就能計算出距離。對天上的星星也可以照此辦理。但是,我們不知道天上的星星絕對亮度是多大,這是個難題。

好在,哈勃時代這個問題基本解決了。他在仙女座大星系里面發現了造父變星。這種天體的亮度就像手機呼吸燈一樣會由亮變暗,再由暗變亮,如此循環往復。周期長短和絕對亮度是有關聯的。那么知道變光周期也就可以推算出絕對亮度。這是第二把尺子,當然第二把尺子要用第一把尺子來校準。哈勃就是利用造父變星測算了大大小小星系的距離,從而發現了遙遠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

現在的太空望遠鏡已經可以拍攝到非常遙遠的天體。感光器件連續曝光幾十天,對準針眼大小的區域拍一張照片。照片上每個光點都是一個星系團。即便是星系團級別,也不過才幾個像素大小,我們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從中分辨出造父變星。第二把量天尺也失效了。

為了能夠測量出距離地球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光年外的星系距離,我們必須要找到新的量天尺,那么有什么辦法能把量天尺推進到視野的盡頭呢?辦法終于被天文學家們找到,這還不得不從一個薅鄰居家羊毛的小偷說起。好了,下節為你揭曉答案。

大爆炸宇宙學

看一看

上一節結尾的時候我賣了個關子,用造父變星這把量天尺我們只能測量距離我們較近的星系,稍微遠一點的星系在天文照片中只不過是一個亮點,小的只有幾個像素大。幾個像素之中當然沒有辦法分辨出造父變星。那該怎么辦呢,天文學家們靠什么來計算這種暗弱星系的距離呢?

辦法當然是有的,這個辦法與恒星的死亡有關。宇宙中最常見的恒星是太陽這樣穩定燃燒的普通恒星。太陽在50億年之后會變成紅巨星,最后的歸宿是白矮星。白矮星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冷卻下來,變成一種不發光的黑矮星。一般來講,到了白矮星階段,恒星就算是死了,到了黑矮星階段算是徹底死透了。

比太陽大8—10倍的恒星死的時候不會這么平淡,假如在這顆恒星的晚年,吹光了所有的氣體以后,剩下的核心質量還超過1.44倍太陽質量,那么它是沒辦法穩定存在的,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最后剩下一個中子星。超新星爆炸的亮度可以達到普通星系總亮度的一千倍以上。

1054年,宋朝的司天監記錄到了一顆“天關客星”。這顆星在23天里的白天都能看到,在隨后的一年里,夜里還能看到。大約一年以后,它逐漸消失了。后來天文學家在同一個位置找到了一個蟹狀星云,到現在這個星云還在以1450千米/秒的速度膨脹。中間還有一顆新鮮出爐的中子星在高速旋轉。一千年的時間對天體來講,真的可以算是新鮮出爐。這顆超新星就是由一顆質量是太陽質量9—11倍的恒星爆炸形成的。

但是,還有一類超新星,爆炸以后會炸得干干凈凈,一點殘渣都不留。太空里成雙成對的雙星是非常常見的,其中一顆星已經到了風燭殘年,變成了白矮星。可是因為離伙伴距離太近,這顆白矮星就開始薅鄰居家的羊毛,瘋狂吞吃伙伴的氣體,越吃體重越大。當質量達到了1.44倍太陽質量這個臨界值的時候,就會突然發生超新星爆發。這種薅鄰居家羊毛的小偷被稱為Ia型超新星。而這種Ia型超新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由它爆發的原理可知,它每次都是剛好達到1.44倍太陽質量就爆炸。這等于是一顆裝藥非常精確的閃光彈。我們完全可以用Ia型超新星來當作標準燭光。它比造父變星亮太多了,可以在極其遙遠的距離上看到它。NASA發現了迄今為止最遠的Ia型超新星,距離我們100億光年,換句話說,它是在100億年前爆炸的,居然還能被我們在地球上看到,所以Ia型超新星是一把非常優秀的量天尺。

盡管超新星非常亮,但是因為距離遠,所以看起來仍然非常微弱,尋找起來非常難。一般都是用比對照片的辦法來查找是不是有哪個小點以前沒見過。有些星系的星系核也會突然變亮,有的恒星會被太陽系里的小天體遮擋,造成亮度變化,因此還要排除這些干擾因素。好在現在都可以用計算機程序來自動化操作,還可以加入AI人工智能幫忙,找到Ia型超新星已經不像過去那么艱難了。

超新星是一把非常好的量天尺,但是也需要精確校準。利用爆炸余暉,可以把這把尺子調節得更加精確。遙遠的天體發出的光千里迢迢跑到我們地球的過程之中,難免會碰上氣體云、塵埃之類的,還要矯正這些霧霾帶來的亮度誤差。這些氣體云和塵埃會更多地吸收藍光,因此可以從紅光和藍光的比例來判斷衰減了多少。

經過天文學家的不斷努力,這把尺子已經被校準。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兩個獨立的研究團隊利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在連續幾年的時間里,堅持不懈地對高紅移Ia型超新星進行了觀測,系統地研究了宇宙膨脹現象。他們本來的目標是計算出宇宙膨脹的減速狀況。

上次我們講到過弗里德曼和勒梅特,到弗里德曼的學生伽莫夫手里時,大爆炸宇宙學正式成型。這個理論的基礎就是來自于愛因斯坦用場方程對宇宙作出的計算。依據大爆炸宇宙學,我們宇宙的萬事萬物來自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從這一個點開始不斷地膨脹,產生了現在的萬事萬物。

科學家們預計,在爆炸以后,受到引力的作用,宇宙的膨脹速度會減慢,就像炮彈朝天上發射一樣,出炮膛的一瞬間速度是最快的,然后就會開始減速,當達到最高點,速度為0時,下落的過程就開始了。速度不夠快是飛不出地球的引力范圍的,炮彈上升的高度有極限值。

當然,炮彈速度足夠快,就可以不掉下來,變成衛星,再快一些就可以飛出地球引力范圍,一去不回頭。所以在過去,物理學家們也一直都認為宇宙大爆炸和炮彈發射很類似,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會產生引力。假如物質足夠多,引力足夠大,最終我們的宇宙膨脹到了頂點,還是會開始收縮的,最后重新變成一個點,這個過程叫作“大擠壓”。這樣的宇宙雖然無比遼闊,但是體積終究有限,因此也叫封閉宇宙。

假如物質不多不少剛剛好,我們的宇宙再也不會收縮了,雖然膨脹速度在下降,但是永遠也減不到0。和人造衛星不會掉到地球上是同一個道理。這是一種溫和的結局,一切都慢慢消逝。

這一切的關鍵都取決于我們的宇宙物質密度有多大。根據科學家們的計算,宇宙物質密度有一個臨界點,平均下來就是每立方米3個氫原子,如果超過這個臨界點,那么宇宙恐怕將會走向大擠壓結局。但是目前我們發現宇宙的物質密度遠比這要小,大約每立方米只有0.2個氫原子。看來我們的宇宙并不是一個封閉的宇宙。

為了探求宇宙的未來,天文學家們試圖測量宇宙膨脹的精確速度,從而確定它的減速情況。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宇宙膨脹理所應當是在剎車,區別無外乎是溫和的剎車,還是急剎車,也有小部分科學家認為是空檔滑行。

20世紀90年代,有兩個各自獨立的團隊幾乎同時向這個宇宙終極命運問題發起了沖擊,其中一個團隊由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波爾馬特領銜,成員來自7個國家,總共31人,陣容強大;另一個團隊則由哈佛大學的施密特領銜,也是一個由2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組成的豪華團隊。

波爾馬特團隊的計劃叫作超新星宇宙學計劃,而施密特團隊的計劃叫作高紅移超新星搜索隊。最終,兩個團隊先后發現了讓人大跌眼鏡的現象,宇宙在前70億年確實是在減速膨脹,可是在70億年前的某個時間點上,減速膨脹反轉成了加速膨脹,這就好像開車,先是踩剎車,然后再踩油門,這個事情就大大出乎科學家們的意料了。愛因斯坦或者伽莫夫要是聽說這事兒,估計一口老血都能噴出來。

宇宙加速膨脹的這個觀點足以驚動全世界,這樣驚人的觀點要站住腳,必須要經受住比其他科學觀點更加嚴苛的考驗。因此,盡管兩個團隊公布了所有的觀測數據和他們的研究方法,但要讓全世界的科學家們接受依然證據不夠。在這之后,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們又進行了大量的獨立觀測、驗證,包括COBE、WMAP和普朗克衛星都對這個結論做了不同程度的觀測驗證。到今天為止,宇宙加速膨脹已經成為一個經受住嚴苛檢驗的事實而被科學共同體所接受。

2011年,波爾馬特、施密特以及亞當·里斯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次,諾貝爾獎算是反應比較迅速的,沒有等到這幾位七老八十才把獎發給他們。波爾馬特算是最老的,當時也才52歲。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拿獎拿到手軟了。

從諾貝爾獎的反應速度,大家也能掂量出他們的成就有多重要。這個發現實在是太讓人意外了。那么,接下去,就自然而然會產生一個重要的問題:到底是誰在踩油門呢?這一切該如何解釋呢?咱們下節揭曉答案。

最后,我給大家找了一個Ia超新星爆炸原理的演示視頻。如果你有興趣,在我的微信公眾號“科學有故事”中,回復“超新星”,就可以觀看了。

暗能量與宇宙常數

上一節,我們講到科學家們發現,我們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脹。按照過去的理論,這是不可能的。我們過去認為,宇宙膨脹應該是減速的。現在發現,宇宙就像被踩了油門,在加速膨脹之中。到底是誰在踩油門呢?這是個大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98年,邁克爾·特納引入了一個新名詞,那就是“暗能量”,我們講到最后一集,這個名字才浮現出來。因為講暗能量只能從宇宙大爆炸的發現一路講起,否則沒有基礎的人是根本聽不懂的。所以,暗能量其實還是一個假想的概念。

看一看

研究暗能量,必須要從宇宙誕生的那一刻開始。138億年前,宇宙從一個奇點之中誕生。爆炸后的一瞬間,物理法則開始生效,那個瞬間,一切都是溫度極高的狀態,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開始下降了。到了第10—11秒左右的時候,粒子的溫度已經降低到了我們現有高能物理理論能掌握的階段。我們就可以計算那個時候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那個時候,夸克和膠子開始組合成質子和中子。第10-6秒時,宇宙產生了大批的質子與反質子對、中子與反中子對。但是數量并不匹配,正粒子比反粒子多了這么一絲絲。隨后它們互相抵消湮滅,還剩下十億分之一的中子和質子保留到今天。大爆炸以后1秒左右的時間段,電子和正電子也遭遇過類似情況,電子也多了一絲。我們看到的宇宙星辰就是由這殘留的一絲正物質構成的。

在宇宙大爆炸大約3分鐘后,宇宙濃湯的溫度足夠低了,原子核才能形成。一直到大爆炸以后38萬年,宇宙的霧霾才逐漸散開,變得透明。光子才能痛快地在宇宙里不受限制地隨意穿行。這就是大爆炸以后發出的第一縷光。這些光子已經被我們人類探測到了,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它能告訴我們宇宙早期的信息,以及宇宙之中物質含量的信息。因為這些光子幾乎是穿行整個宇宙才落到我們的探測器里,它們一路之上受到的引力扭曲,穿過的氣體,遇上的塵埃,都會在微波背景輻射之中留下痕跡。

通過對微波背景輻射的研究,大家發現,無論是普通物質還是暗物質,甚至暗能量,都會對宇宙的曲率有貢獻。科學家們發現,我們的宇宙非常平坦,所以總物質量應該是接近臨界密度,也就是每立方米5個氫原子的水平。可是現在統計下來,把暗物質也都算上,滿打滿算也才30%左右。因此,科學家們推測,剩下的這些就是暗能量。根據普朗克衛星的最新數據,暗能量占68.3%,暗物質占26.8%,普通物質僅占4.9%。

我們在講到暗物質的時候,講到過4種基本的力。暗物質可能有引力和弱相互作用。這個暗能量,連弱相互作用都不可能有。它只有引力,最奇葩的是它的引力是負數,也就是斥力。

那么我們大致可以這樣描述宇宙膨脹,剛發生大爆炸的時候,宇宙膨脹極快,但是只要有引力在,必定是減速的,那時候暗能量的力量相對弱小。等到宇宙足夠大了,物質足夠稀薄了,物質相互之間變遠了,引力開始變弱了,弱到一定程度,被暗能量翻盤壓倒,最終,引力輸給了暗能量的斥力。于是宇宙開始加速膨脹。

從宇宙膨脹先減速、后加速的情況來分析,暗能量似乎不會隨著宇宙尺度的擴大而被分攤,它似乎和宇宙的尺度沒關系。似乎暗能量是處處均勻,處處一致的。難道,神秘的暗能量就是當年愛因斯坦場方程里那個號稱最大錯誤的宇宙常數嗎?

的確,宇宙常數可以體現為一種排斥效應,這是個非常合理的解釋。常數就意味著不變,當然不會隨著宇宙的尺度發生變化,也不會有均勻不均勻的問題。所以說,愛因斯坦的確夠厲害,連犯錯誤都能歪打正著。

目前估計,暗能量的數值是非常小的。因此我們在實驗室里面也沒辦法測量出來。哪怕達到星系級別也看不出暗能量有多大的本事。但是,最可怕的一點就是它處處都一致,哪怕到宇宙邊緣,人家還是不會衰減。在宇宙尺度上,引力只有甘拜下風。

真空能

假如暗能量真的是愛因斯坦添加的宇宙常數,這個數值到底有多大,這個東西是與普朗克常數、萬有引力常數一樣的基本常數嗎?我們仍然不知道這個常數是因何而來的。我們只是為了解釋某種現象而硬塞了一項數值進去。

我們曾經說過,對于量子物理學家來講,真空其實是沸騰的粒子海洋,真空之中蘊含著能量,但是,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從來也感覺不到這種能量的存在。因為我們關心的是能量的變化,能量的差值,而不是能量的絕對值。我們說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說馬里亞納海溝是世界最深的深淵,最深處在海平面以下11034米。我們為什么都是從海平面算起呢?我們為什么不考慮腳底下還有6400千米的地球半徑呢?因為海平面是一個人為標定的0點,這么做最方便。與此類似的還有溫度,0攝氏度可不代表沒有溫度。同理,科學家們也把真空視為能量的0點。這樣計算是最方便的。反正在一般情況下,你也找不到比真空的能量更低的東西了。因此,真空能也叫“零點能”。

但是,在計算宇宙之中的總能量的時候,似乎不能忽略真空本身具有的能量。假如真空能量計算值可以和觀測數值相匹配,那么科學家們就有把握認為,宇宙常數的實質就是長期被大家忽略的真空能。

可惜計算出來的數值大相徑庭。天文學觀測的數值一般誤差都很大,能搞對數量級就很不錯了。哈勃最開始測量仙女座星系的距離有80萬光年,現在我們已經修正到了250萬光年。可是真空能和暗能量不屬于這種誤差量級,不幸的是,多數粒子物理理論預言的真空能比暗能量大了120個數量級。一個數量級代表10倍,120個數量級代表一個大得難以想象的數字。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真空能從理論上分析的確很有道理,但是數字完全對不上。量子物理學家們也懵了,雖然量子物理學家們很擅長消除計算中出現的無窮大,但是這回他們沒有搞定,多出來的真空能他們怎么也沒辦法抵消掉。畢竟到現在為止,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都是無法調和的,搞不定才是常態。

不管是哪種理論,暗能量的斥力特性都是必須保留的,處處均勻的特性也應該保留。類似的還有標量場理論,這個理論的外號叫作“第五元素”。

我們在講暗物質的時候,講到過修正牛頓動力學。對于暗能量來講,同樣是他們施展的舞臺。他們或許只要把某條簡單的曲線多扭幾個彎就可以和觀測匹配得不錯。但是他們的理論總是沒什么人喜歡,況且我們在講暗物質的時候,牛頓修正力學理論還遭到了重創。

到現在為止,也沒人知道暗能量到底是什么東西。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公認,宇宙大爆炸開始的一瞬曾經有過暴漲的階段,膨脹速度極快,似乎那時候宇宙常數特別大。暗能量在空間上處處均勻,似乎是個常數。但是在時間維度上呢?過去的宇宙常數和今天的宇宙常數是一樣的嗎?總之,關于暗能量的許許多多問題,都依然是宇宙未解之謎。

通過這三節的內容,我把暗能量的來龍去脈大致給你梳理了一遍,你至少搞清楚了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的暗能量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個詞經常會被一些搞偽科學的,或者神秘主義愛好者所利用,把暗能量當作許多超自然現象的解釋。甚至還有用暗能量來解釋神佛鬼怪和靈魂的。你一定要記住一點,暗能量只有在整個宇宙這樣的大尺度上才能體現出來,甚至在銀河系這樣的尺度中,暗能量的效應都幾乎觀測不到。記住了這一點,你就能有理有據地識別出偽科學了。

還有一點,如果你看完了這一章,覺得很有意思,也想自己研究暗能量,那么,我必須提醒你,要研究暗能量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要先學習廣義相對論,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就永遠也不可能取得與同行對話的資格。

最后,我給大家找了一個講解暗能量的視頻,其中特別提到了暗能量和愛因斯坦的聯系。如果你有興趣,在我的微信公眾號“科學有故事”中,回復“暗能量”這三個字,就可以觀看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云| 鹤庆县| 营山县| 五河县| 台州市| 平潭县| 临湘市| 四川省| 镇康县| 陆良县| 昌江| 永济市| 宿松县| 高青县| 襄樊市| 大埔县| 故城县| 镶黄旗| 银川市| 南开区| 莎车县| 岳阳市| 苗栗县| 大新县| 宝坻区| 调兵山市| 马尔康县| 巴彦县| 仁布县| 马龙县| 囊谦县| 西昌市| 阿拉善右旗| 福建省| 德令哈市| 汽车| 常熟市| 灵山县| 晋宁县| 鹿泉市|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