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洋市民:歐美人士與民國北京
- 李少兵 齊小林 蔡蕾薇
- 2401字
- 2019-09-30 10:56:47
第一節 人數總體增長
晚清至民國時期,北京外國人的總數量,總體上缺乏精確的統計。居住在東交民巷使館區以外的外國人,尚有北京警察廳(或后來的北平市公安局)統計數量。而使館區內,外交使團或其管理機構則似乎未對使館區內的人口做過精細的統計[8]。
在1900年以前,在京的歐美僑民人數很少——歐美各國公使館外交人員加起來不到50人,赫德(Robert Hart)領導的海關在北京總稅務司的工作人員大約12人,匯豐銀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在北京的辦事處2人,有兩個外國商店,還有一些傳教士零星散落在城內各處[9]。
《辛丑條約》簽訂后,由于使館衛隊人數及來華外國人的增加,北京歐美人士的數量增長較快。1905年1月,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在寫給金登干(James Duncan Campbell)的信中提到,李家森與奧特韋爾小姐在撒道義家的花園里舉辦婚禮,“婚禮辦得很隆重,各使館的人都在那里,有250多人參加,真是一次最愉快的聯歡會”。而且,據赫德的估計,1905年,在京的外國人(含使館區人員)大約達到兩三千人[10],這其中既有西洋人,也有東洋人即日本人。
1910年以后,東交民巷使館衛隊人數呈下降趨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意大利、奧匈等國使館衛隊幾乎全部撤出中國;俄國使館衛隊人數于1914年以后大部分撤出中國,蘇聯建立后不再派駐使館衛隊。20世紀20年代,各國使館衛隊人數由1901年的2000余人下降到1000人左右,而且美國使館衛隊人數在各國使館衛隊總數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是,在中國局勢緊張、外國人感覺有義和團再現的危險時,如辛亥革命、國民革命時期,北京外交使館的衛隊人數會暫時增加,以保衛東交民巷使館區及北京城內外國人的安全。
表1.1 東交民巷使館衛隊人數統計表[11]
續表
到了1920年,海關報告中曾估算,北京有外國人4000名左右,“郵政局在1920年估算的人口數字也許和被查明的人口數字一樣準確。……北京的人口是1133541,其中包括4000名外國人”[12]。至于在京歐美人士的數量,筆者統計了1922年由英國人藍慕山(Alexander Ramsay)整理、編撰出版的《北京名人錄》(Peking Who's Who)[13]中所列的外國人名單,有男性1143名,女性737名,共1880名。但是,名單上只收錄了少數幾個俄國人和日本人,也未將使館衛隊人數納入統計。因此,若加上100名左右的俄國人和800名左右的歐美各國使館衛隊人數(見表1.1),則20世紀20年代初,北京歐美僑民總數大約為2800人。美國《紐約時報》駐京記者哈雷特·阿班(Hallett Edward Abend)估計,1928年左右,“除使館衛隊外,偌大的北平,平均只有區區兩千六百名美歐人士居住”[14]。
根據民國北洋政府內務部統計科編制的《內務統計》,1920年北京總人口為849554人[15],而根據海關報告給出的數據,1920年北京人口總數則達到了1133541人[16]。在京歐美僑民數量如果以2800人計算,則其占北京總人口的比例大約分別為0.33%和0.25%,可見,雖然民國時期在京歐美人士群體呈擴大趨勢,但其在北京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從這個角度講,整個民國時期,北京都不是像上海那樣的國際化大都市,而只是一個“城門”打開了的,有了現代元素的變遷中的城市。
當時,整個中國的外國僑民數量并不算少。據海關報告的統計,1920年共有326069名外國人僑居中國[17],而費維愷(Albert Feuerwerker)估計,1920年左右在華各種職業的外國人總數約為278369人[18],不管哪個數字更接近真實的外國僑民在華人數,北京外國人數量(以4000名計算)占在華外國人總數的比重都相對較小,分別約為1.2%和1.4%。當時,在華北的天津和華東的上海,外國人的數量都多于北京。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軍隊侵占了北京,歐美僑民開始大規模撤離北京。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后,據估計,仍然留在北京的英美僑民約有550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傳教士[19]。
從具體國籍來看,北京的歐美人士中,美國人數量的增長幅度最大;英、法、俄等國人數量雖也有增長,但幅度較小;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是中國的敵對國且戰敗,在戰后的幾年里,北京的德國人數量明顯減少。20世紀20年代后期至抗日戰爭結束,來京德國人數量較前雖有增長,但總人數仍然處于較少的狀態。
表1.2 1912—1936年北京非使館區外國人數量統計表[20]
若按北京各區外國人口分布來看,還是內城各區人數最多。比如,1935年,內一區的外僑就有2302人,而外一區到外五區外僑人數加起來才有330人。各區外僑分布具體情況如下表。
表1.3 1935年北京各區外僑戶口統計表[21]
民國時期,北京的歐美人士人數總體在增加,歐美僑民社區在擴大,歐美人士生活設施的建設和擴充也從側面反映了這一增長趨勢。比如,1912年年底,歐美人士常常聚集光顧、進行社交娛樂休閑等活動的北京俱樂部(Peking Club),其新大樓在使館區東北部臺基廠建成并投入使用[22];1913年,英國使館教堂擴容到150個座位[23];各種歐美社團紛紛成立;售賣歐美商品的洋行、商號也興辦起來;為在京歐美小孩提供教育服務的洋學校開始開辦;管理使館界事務公署的成立,等等,都與在京歐美僑民群體的擴大有關。
1937—1945年,北京被日本占據,大量日本人進入北京定居,導致北京外僑人數迅速膨脹,1942年達到了最高峰值,有42734人,這其中多數是日本人。
表1.4 1937年1月至1946年8月北京外僑人口統計[24]
北京淪陷時期日本僑民的人數,各統計資料的數字并不統一,有些還差異很大。根據《社會統計月刊》《華北日僑人口統計表》《中外經濟統計匯報》等資料的日僑人口數據,1939年12月北京有日僑34367人[25],這一數據比表1.4中日僑的人數多出3000多人[26]。1942年12月有日僑99909人,比表1.4中日僑的人數多出58000多人。而《市政統計月刊》上1942年11月統計的日僑人數是84567+24698人,加號前的人數是日本本土人士,加號后的人數則是朝鮮人。當時朝鮮早已被日本吞并,日本控制的北京市政當局把朝鮮也算作了日本的一部分,但還是在統計人數時把本土日本人和殖民地朝鮮人略加區別。
這樣一來,同一年的北京日僑人數,就有了三個數據。第一個數據顯然只是統計了日本普通僑民,即平民百姓。而第二個、第三個數據把日本官吏、軍人、警察、憲兵、特務等的人數也統計在內了。第二個數據和第三個數據不同,估計是統計人群不完全一樣的緣故。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日僑開始大量離開北京。1946年8月,北京外僑只有2621人,其中日本僑民人數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