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都是在做好放棄的準備時,突然有了轉機。就像余笙和王昭巖的愛情,他們各自做著打算,卻不知對方完全活動在自己的計劃之外。
2004年春節,是王昭巖出去打工后回家過的第一個春節。除了走親串友,他還去看望了李國柱的妻子和女兒。
聊天中,王昭巖得知,李國柱的女兒李婧萱和他妹妹王昭溪居然是同班同學,兩人都在鎮上的中學上初三。
王昭巖還了解到,原來李國柱曾多次跟妻子提過他,并說了要收他做干兒子的事。
曾經在工地上,李國柱說要收他做干兒子時,王昭巖以為他是開玩笑的。
后來,偶爾被他喊干兒子,王昭巖還是沒太當真。
但是,李國柱對他的照顧他卻是實實在在能體會到的。
李國柱是十里八村最先出去打工干建筑的,做包工頭也有好幾年,所以,李國柱的離世并沒有將妻女帶進經濟的困局,她們需要的是心靈和精神上的慰藉。
王昭巖對李國柱妻子說:“干媽,以后家里有什么能用得上我的地方,盡管開口,只要我能做到的,絕不會有任何托詞。”
李國柱妻子笑說:“昭巖,謝謝你,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婧萱能快樂健康的成長,希望她爸爸的離開不會給她的生活造成困擾。”
王昭巖:“會的,婧萱是個很懂事的孩子。”
王昭巖接替李國柱帶領大家繼續接活干這件事,王媽媽是反對的。
她勸王昭巖說:“昭巖,你才剛去不久,就別去趟這趟水了。你們一起干活的人都比你見多識廣,人家都不敢接的事情你干嘛要去。我聽說,好多在外面包活干虧錢的,過年家里都被人堵著要工錢。”
王昭巖理解母親的擔憂,的確有很多干完活要不回來錢的。但是既然走到這一步,不去試試,又怎么可能會出現轉機呢。
他告訴母親:“媽,我從來不相信命。不是誰的運氣好,誰就能成功,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好運氣,我只相信事在人為。”
王媽媽雖然是農村婦女,但她一直知道上學是農村孩子的唯一出路,那時候硬生生的將一個充滿希望的少年從學校拉到社會,已經讓她心里難受的無以言表。
現在,兒子有想法要干自己的事情,她既然幫不上忙,那也是沒有立場反對的。
而且,她也知道她說不過王昭巖,因為,他從來都是一個思維敏捷的人。
春節期間,余笙回家后沒有主動聯系王昭巖,她心里一直憋著一口氣,她在等他主動找她。
但她不知道的是,王昭巖已經做好了放手的準備,他的懵懂情懷因劉師哥的出現以及沉重的現狀而不得不放下。
王昭巖希望她一切順利,但卻不想參與她美好的感情生活,因為他覺得,那是為她好。
春節期間,余笙去見了高中關系比較好的幾個同學,聊天中難免提到當年的學霸王昭巖。
大家都問余笙有沒有跟王昭巖聯系。
余笙直接說:“沒有!”
事實,可不就是沒有聯系么,去云城也是為了旅游而不是去找她的。
有同學說:“不會吧,你們關系不是一直都挺好的嗎,就算他跟其他同學有隔閡,但是跟你應該不會啊。”
余笙:“他為什么一定要聯系我呢,年少時的感情哪有那么堅不可破。友情也好,紅顏也罷,能濃烈,也就也能寡淡。”
對,人都是會變的,就算你不變,別人也會覺得你變了。
然后再為自己的改變找個借口。
最后,當經歷變成回憶,曾經的漸漸遠去,現有的緊緊抓住,我們也就慢慢成長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