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研究:以洞庭湖濕地為例
- 鄺奕軒
- 1975字
- 2019-10-21 15:10:27
序
人類最初只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并不起眼的物種,作為一種雜食動物,并不在食物鏈的頂端。人在很長時期內同其他物種一樣,完全依賴生態系統并根據生態系統的變化做適應性調整。人與其他物種最大的不同,是跨越了完全依賴生態系統并根據生態系統的變化做適應性調整的階段,先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和干預生態系統,又在意識到這種做法的偏差后根據生態系統的內在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持續40年的快速增長。這種增長一方面使中國由一個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經由下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上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逐步逼近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另一方面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沖擊。為消除它的負面影響,中國主動調整發展目標,從培育生態文明體系和推進發展方式轉型兩個方面,將單純的經濟增長拓展為經濟增長與生態建設互促互進,將人與人的和諧發展拓展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當然,這也是經濟增長對自然資源依賴性愈益降低的結果,是由被稱為全要素生產率的技術、組織、制度、生態等非物質生產要素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替代能源、資源等物質生產要素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的結果,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社群愿意遵循環境友好的行為規范的結果,倡導生態文明建設,追求經濟再生產與生態再生產相融合或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相融合,是為了使這個結果早日到來。
關于人類與生態系統的關系,我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的《中國天然林保護的理論與政策探討》一書中就森林利用會隨著森林資源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由肥料利用、燃料利用、材料利用、原料利用躍遷到生態利用做過一點探討,但只是點題而已。為了進一步深化研究,我建議楊曉智和張海鵬把論證人類與森林生態系統的關系的變化作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建議鄺奕軒把論證人類與濕地生態系統關系的變化作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
論證人類與生態系統關系的變化必須占有足夠長的時間序列資料。楊曉智和張海鵬的論證有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里的數據提供支持,鄺奕軒的論證則要靠自己收集洞庭湖濕地的文獻資料和歷史數據,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楊曉智教授的論證用的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森林資源和林產品統計資料,張海鵬研究員用20世紀3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森林資源和林產品統計資料進行了拓展研究。鄺奕軒用申請到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基于發展經濟學視角的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研究”的資金,在自己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研究。
鄺奕軒在濕地研究方面已經發表了大量論文。他通過研究指出,湖泊濕地早就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了,但它的急劇變化發生在各個國家工業化或人口爆炸階段。人類活動過度干擾導致湖泊濕地生態系統惡化,既是一個全球普遍存在的現象,又是一種暫時現象;從長期看,它的面積、水量和水質的變化都具有倒“U”形曲線的特征。
《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研究——以洞庭湖濕地為例》是鄺奕軒關于濕地研究的第一本專著。該書在描述人類利用洞庭湖濕地的歷史的基礎上,提出了洞庭湖濕地利用結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轉型的經濟學命題,運用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建構基于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不同資源類型的演化模型,刻畫經濟發展過程中洞庭湖濕地利用的演化過程,闡釋洞庭湖濕地利用結構的演變特征和演變機理,認知洞庭湖濕地利用轉型與環洞庭湖濕地區域發展轉型的耦合關系,并從環洞庭湖濕地區域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現代農業和生態建設四個方面探索了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的路徑。為了驗證洞庭湖濕地利用轉型研究方法的普適性,鄺奕軒選擇包括太湖、滇池、博斯騰湖等60個湖泊濕地作為樣本總體,利用它們的橫截面數據探討了更大尺度的湖泊濕地利用轉型問題。綜觀全書,我認為鄺奕軒凝練出的關于湖泊濕地可持續利用的理論、方法和具有政策含義的建議,對促進我國濕地利用轉型研究,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會有積極的貢獻。
湖泊濕地利用轉型不僅同經濟規模、經濟結構、人口總量、糧食產量等經濟變量相關,還同納入保護的湖泊濕地面積增多,還原為濕地的土地面積增多,濕地保護、修復和恢復的各種投入增多,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和生態補償等制度的實施等因素相關,雖然這些新變量因時間序列數據太短而難以與經濟變量匹配,但在今后的深化研究中應該重視它們。另外,得出有些變化不具有倒“U”形特征的結論會不會同時間序列數據不夠長有關,也需要進一步驗證。一言以蔽之,這本書仍有瑕疵,但瑕不掩瑜,總體上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希望鄺奕軒把這部書當作進一步開展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研究的一個階段性成果,繼續完善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并盡早有更加完整的新的邏輯體系的研究專著問世。
鄺奕軒是我的學生。他做人老實,為人寬厚,做事踏實。在他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基于發展經濟學視角的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研究”的最終成果《湖泊濕地利用轉型研究——以洞庭湖濕地為例》出版之際,寫下自己的一點想法,是為序。
2018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