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大城市社區治理:基于北上廣深津的調查
- 原珂
- 2字
- 2019-10-21 15:03:07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一 問題的提出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更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城市已有5000年的歷史,但其發展卻相對緩慢,在1800年,全球只有約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直到近200年來,全球城市化趨勢加快,方興未艾的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城市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迅猛發展。2000年,全球約有47%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16年,城市人口約占全球總人口的55%,不到20年這一比重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回顧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總量已經從1978年的3645.2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827122億元,按現行匯率計算約合12.85萬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城市化[1]水平也從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7年的58.52%,[2]年均增長率約為1%。2015年12月20~21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城市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要深刻認識城市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3]2010年在上海成功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彰顯出城市之所以讓生活更美好,并不是因為城市高樓林立,也不是由于城市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而是因為城市能夠提供更多、更好、平均成本更低的公共服務體系。由此可知,城市兼收并蓄、包羅萬象、不斷更新,其不僅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場域,也日漸成為國家治理的核心與焦點所在。
社區,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是一個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會生活共同體。城市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組成單元,是城市基層治理與城市管理(治理)的基本構成單位,更是國家公共治理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建設和發展城市社區,已成為中國城市基層治理創新乃至城市治理、社會治理和國家治理創新研究的一項重大課題。然而,隨著近年來城市的轉型發展,城市社會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城市社區承載的各種社會事務越來越多,[4]社會的復雜性在城市社區中更為凸顯,高集聚、高密度的城市社區運作模式難免會引發一系列的社區矛盾、糾紛或沖突:社區經濟利益沖突、權力沖突、權利沖突、文化沖突、空間沖突、結構沖突以及因業主自治、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因素而引發的社區復雜性沖突(如社區物業沖突、社區鄰避沖突等)。如何面對這些越來越多、越來越突出的城市社區矛盾、糾紛或沖突,對中國的城市社區建設、發展與治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然而,沖突是人類社會發展演進過程中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沖突與一致、穩定與變遷,是人類社會存續發展的兩大基本動力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沖突已內化為社會結構的固有成分,沖突引起社會變遷,變遷則消除沖突的不良影響。[5]理查德·C.博克斯(Richard C.Box)在對美國社區沖突與治理問題的研究中就曾明確指出:“在現實中,盡管社區生活有時以共識、合作和漸變為特征,但這只是例外情況而不是常態。在更多的時候,社區環境是沖突性、競爭性的,充滿著令人不安的變化。”[6]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社區沖突一定是件壞事,恰恰相反,社區沖突不一定是社區沒落的標志,也可能是社區活力的彰顯。因為有活力才會有競爭,有競爭就需要合作與治理。由此可知,沖突與治理作為一對孿生兄弟,是人類社會發展與演替的推動力。同理,城市社區沖突與治理,二者關系密切,相互影響,并常常互為因果。一方面,有沖突就需要治理,對社區矛盾、糾紛或沖突亦然。另一方面,沖突作為社會互動的一種基本方式,也有其積極的一面。社區矛盾沖突作為制度創新的邏輯起點,既是社區變遷過程中出現的有可能導致社會離散的因素,又是推動社區變遷進而促成社會整合的因素。在某種程度上,沒有社區矛盾沖突的存在,就很難有社區變遷的原動力,社區治理創新更無從談起。從公共沖突的視角來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城市社區治理,存在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社區治理與社區沖突緊密聯系在一起,社區沖突成為衡量社區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二是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城市社區治理大都以地方政府推動作為直接動力,這勢必造成在社區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蘊含著大量潛在的不可避免的沖突。
綜上所述,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城市社區沖突已對中國城市社區建設與發展、城市社會治理等提出了嚴峻挑戰:中國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是否合理、治理結構是否完善,是否需要重構當代中國的城市社區治理模式?因此,很有必要進行前瞻性的社區沖突化解與治理研究和積極的實踐探索。而若不進行前瞻性的沖突化解與治理研究,則將可能會造成城市社區生活的無序或混亂,終將侵蝕城市的活力、品質和宜居性,從而使城市治理陷入困境,甚至危及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和諧。基于此,本書嘗試從公共沖突管理學視角出發,就社會轉型期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狀況及其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探究中國不同類型城市社區存在的沖突有何差異,為什么會存在這些差異,對其治理存在哪些問題,應如何化解或治理這些多樣化的社區沖突等。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問題:如何定位社區沖突和沖突治理在整個社會沖突和社會沖突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從沖突管理、化解和轉化的視角對社會轉型期中國城市社區沖突及其治理應當作出怎樣的分析;與國外社區沖突相比,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城市社區沖突存在哪些獨有的特征;不同類型社區的沖突在起因、性質、升級過程和烈度等方面是否存在差異;與其他社會沖突相比,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的演化過程存在哪些獨特的機理;在眾多社區沖突治理的嘗試與改進方案中,哪些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哪些是具有推廣價值的;不同類型社區的沖突治理有哪些需要堅持的原則,又有哪些需要采取有差別化的治理方案或對策;社區沖突治理的旨向應是什么。
二 選題意義
定位社會的微縮模型[7]——“社區”,通過對社區的系統研究,揭示其發展的內在規律,既有助于間接了解中國城市社區建設、發展與治理的一般規律,也可以為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借鑒與啟示。
(一)理論意義
對城市社區沖突的研究,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較少,且較為分散,還未形成系統化的理論。本書基于實證研究的視角,通過對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五大城市社區的問卷調查及對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深度訪談,擬對社會轉型期中國城市社區沖突及其所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系統化的研究。
1.對拓寬城市社區研究范疇與豐富社區治理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目前國內學界在社區矛盾和社區糾紛研究方面的“碎片化”特征,本書基于公共沖突管理學視角,對社會轉型期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的屬性、特征、類型,社區沖突的影響因素、升級過程及沖突治理中所存在的問題及破解策略等進行專門化的系統性研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城市社區研究的范疇——社區沖突,豐富社區治理理論——社區沖突治理理論。
2.對創新城市管理理論與社會治理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社區是城市管理與社會治理的根基所在。然而,目前國內學界對城市管理與社會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學、社會學、公共管理學、經濟學以及建筑學、城市規劃學等學科視角,而這些研究已不足以完全解釋和應對轉型期中國城市社會高速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理論研究的不足與實踐中城市基層社會矛盾沖突的頻發形成了鮮明對比,社會沖突理論、社區沖突理論研究遠遠滯后于實踐發展。為此,本書以社區沖突為切入點,將沖突管理理論引入創新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研究領域,以期在理論范疇上拓寬城市管理與社會治理創新研究的視野,并為國內其他城市的社區沖突與治理探索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指導。
(二)實踐意義
對社會轉型期中國城市社區沖突與治理進行研究的最直接意義是:社區沖突與治理理論能夠為研究現實社區中存在的各種矛盾沖突提供直接的理論指導。其現實意義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1.對中國城市社區建設與發展及和諧社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和快速發展所導致的社會沖突高發期,尤其是城市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所導致的一系列城市社區沖突問題頻發不斷,對基層社會秩序與穩定造成一定的沖擊或破壞。因此,對中國城市社區沖突問題進行系統研究,不僅有助于推動中國城市社區中矛盾與沖突的化解與轉化,而且也可為國內其他城市正在探索中的平安社區與和諧社區建設提供實踐上的借鑒。
2.對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及現代城市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社區治理作為城市治理的根基,不僅決定著城市治理的廣度,更決定著城市治理的深度。社區沖突是社區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將其保持在良性、適度且可控的范圍內,才能真正實現社區的穩定與秩序。因此,只有先弄清社區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才能對癥下藥,更好地解決社區各種矛盾、糾紛或沖突,實現社區善治,從而有助于更加有效合理地推進城市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機制的創新,進而推動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及現代城市治理進程走向縱深。
3.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和諧社會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與建構,必須在承認和正視現實社會沖突的基礎上才有意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應是一個不斷治理與持續化解社會沖突的長期過程,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糾紛或沖突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結果。然而,社會轉型期中國的城市社會與社區建設正面臨著自改革開放以來最為激烈和廣泛的變革,且這種變革因會影響到整個中國基層管理結構及其體制而備受關注。因此,如何破解中國城市社區沖突與治理之困境,對建立和諧社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城市社區沖突因具有沖突層面低、烈度相對較小、空間相對封閉和風險相對可控等方面的特點,可以率先在此領域嘗試沖突化解與治理的新思維、新方法、新機制,以點帶面,逐步推廣,以期為其他諸如貧富分化問題、群體性事件、勞資沖突、征地拆遷沖突、醫患沖突、環境沖突,甚至區劃調整、城市功能區規劃等領域的沖突化解與治理提供理論與實踐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