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

一 由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含義

經濟發展是有階段性的,處在不同的歷史方位,經濟發展的方式和狀態各不相同。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中國經濟已經實現了起飛,規模擴張是其突出特征。進入新時代,這樣的高速增長已經完成了其使命,高質量發展就顯得更加緊迫了。換言之,在經濟量不足的問題基本解決后,經濟質的問題就逐漸顯現出來了,在歷經磨難和波折甩掉落后帽子進入生產力大幅提高的新時代后,中國經濟發展會越來越多地表現在使用價值方面的持續進步上,即經濟質量的不斷改善。

由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在理論和操作層面都極具難度的挑戰,人們在理論層面怎樣認識、在操作層面怎樣應對都存在一些新問題。過去的高速增長是由市場經濟所特有的追求交換價值的工具理性驅動的,能夠并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付出了相當多的代價。當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就不能僅僅依靠這個單一的動力機制,而應采取更為廣泛全面的戰略性決策,在多政策目標之間加以權衡取舍,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多維性目標。因此,有別于高速增長階段以工具理性為主的動力機制,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要有更具價值理性的新動力機制,其需求側是人民向往,供給側則是創新引領,從根本上講是市場經濟工具理性和經濟發展價值理性的有機統一。

在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價值判斷的標準更偏重于快與慢,體現的是規模速度型目標,主要是通過一系列要素數量的擴張推動規模經濟來實現的,其特征是高投入、高速度、高消耗、低效益。在這個階段,宏觀經濟管理者更多強調的是經濟效益,而把經濟的持續性放在次要地位,其更關注“有沒有”,即追求經濟總量和擴張速度,這種擴張通常根據總產出的增減來判斷,常用的衡量指標有人均可支配收入、GDP增長率等。

在現在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價值判斷標準則更偏重于好與壞,體現的是高速增長到一定水平后更高層次的全局性質量效率型目標,是在數量基礎上對質量的進一步追求,是量和質協同下的演進發展,主要通過工業化、信息化等促進結構優化來實現,即通過知識、技術等高級要素的投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逐步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并依靠創新驅動化解全球化紅利下降的壓力,通過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創造新的人口紅利,進而擺脫資源、環境等的束縛,完成新舊動能的轉換。在這個階段,宏觀經濟管理者的視野更為開闊,其關注點轉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融合,人的全面發展、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和機會分配的平等都被納入進去。其不僅關注“有沒有”,更關注“好不好”,即以經濟總量為基準但又不拘泥于經濟總量,全面追求經濟結構優化、效率提高、持續性和穩定性增強等多方面的協調共生。

二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求

隨著近年來全球經濟形勢和中國要素稟賦的變化,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發展水平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也還有不小的差距。面對這種新形勢、新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做出中國經濟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判斷,要求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難發現,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發展理念在經濟領域的拓展和深化。具體來講,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內涵要求。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結構效益顯著改善、產業體系持續優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的發展

1.構建更加優化的經濟結構

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激發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效益和動力。提升經濟結構是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中頑疾的重要抓手,其重點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一是將振興實體產業作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作,優化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結構,提高實體產業的效益;二是準確把握全球科技創新的方向,促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融合,推動其向價值鏈的高端環節邁進,提高傳統產業的效益;三是推動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以此促進醫療、養老等方面供給水平的提高,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提高服務業的效益。

2.建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要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奠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其中,實體經濟的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工作,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則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量。一方面,我們要積極進行自主創新,主動進行市場出清,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改善金融服務的供給質量,通過創造更多優質資產以平抑資產泡沫。這兩項任務又都有賴于創新人才的支撐。

3.形成更加完善的管理體制

要形成微觀主體有動力、市場機制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定力的管理體制,加強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支撐。為此,必須做到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理順和優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保證微觀主體的動力;二是要以負面清單為突破口,逐漸打破不利于市場機制有效運行的管理體制,保證市場機制的活力;三是要不斷完善和優化宏觀調控政策體系,創新宏觀經濟管理體制,達到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結構性政策相互協同,保證宏觀調控的定力。

(二)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城鄉發展更加均衡、地區發展更加協調的發展

1.實現城鄉均衡發展

城鄉發展是政府通過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城鄉建設空間布局以有效利用資源、縮小城鄉差距的過程。實現城鄉均衡發展:一方面應該以城市發展為基礎,帶動鄉村振興,做到以工帶農、以城促鄉,實現城鄉社會經濟協同發展;另一方面應該實現城鄉規劃建設和資源利用的深度融合,構建城鄉建設信息共享平臺,使城鄉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實現城鄉均衡發展首先要提高城鎮化率,但這并非城鄉發展的唯一目的,城鄉發展還應以城鄉差距的實質性縮小為目的,其核心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增強城鄉互動,以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

2.實現地區協調發展

地區發展是政府通過發展戰略的實施,協調各地區、各部門利益關系,以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實現地區協調發展:一是使市場在要素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打破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要素在各地區間的優化配置;二是發揮聚集效應對地區協調發展的重要作用,建設擁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城市群;三是繼續推進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以軌道交通為代表的交通體系向快速化、網絡化方向發展;四是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依托,把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等聯結成地區聯動的紐帶,增強地區間的經濟技術聯系,為地區協調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三)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良好的發展

生態環境是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空氣、水、土壤等資源構成的系統,不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線。在高質量發展階段,人們要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保證自身需求的同時,降低對自然的破壞并減少由污染造成的危害人類的負反饋效應。通過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生態環境會得到改善,資源消耗強度也會降低,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終將成為現實。

(四)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勇于并善于改革開放的發展

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改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不相適應的過程;開放是增強國際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過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改革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內必須繼續堅持深化改革,要遵循制度變遷的規律,積極吸收以往的經驗,以產權制度改革及產權關系調整為抓手,推動包含政府在內的各類主體開展體制機制創新,以政府改革為突破口形成示范效應,帶動更廣范圍的改革;對外必須繼續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積極擴大全球范圍內的有效需求,增強同各經濟體的雙向貿易和投資往來,共同構建更加開放的世界經濟。

(五)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標,其不僅包含收入的增長,更包含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多方面的提升,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全面提升,是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協調發展。在經濟生活方面,高質量體現于每個人在工作、居住等方面基本平等,人均收入水平呈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形分布;在政治生活方面,高質量體現在每個人享有并主動行使政治權利,社會民主程度高,法律制度完善;在文化生活方面,高質量體現在每個人都擁有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在社會生活方面,高質量體現在就業充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以及受教育率高等方面。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幾方面的內涵要求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其中,高質量的生態環境是約束條件,是發展前不可觸碰的紅線;高質量的產業體系、經濟結構、管理體制和改革開放是實現途徑,是發展中需要突破的點;高質量的城鄉發展、地區發展和人民生活是追求目標,是發展后的最終歸宿。因此,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最根本的還是要從體系結構、體制機制等發展過程的變量入手,弄清情況、尋找問題、提出對策,并在此基礎上兼顧約束和結果。但是,由于體系結構、體制機制等并不屬于同一層面,在下文中我們將把其中所涉及的要點重新組合,從要素質量、發展效率和增長動力三個維度進行分析。

三 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當前北京重點工作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首都的建設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并發表重要講話,親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并聽取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匯報,對首都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明確了“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提出了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戰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為北京減重、減負;要放棄“大而全”的經濟體系,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要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務水平,讓群眾有更多更直接的獲得感。這些都為北京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全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正確把握“都”與“城”、“舍”與“得”、疏解與提升、“一核”與“兩翼”的關系,推動北京這座偉大城市的深刻轉型,開啟新時代首都現代化建設的新航程。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減量發展取得扎實效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發展呈現良好勢頭;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區域協同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這些都為北京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求相比,北京還面臨著不少壓力和挑戰。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依然突出尖銳,北京科技、人才優勢還未充分發揮,城鄉不均衡、南北不平衡的問題仍然存在,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在便利性、多樣性和安全性、宜居性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只有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有效破解這些難題。

北京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握幾個關鍵點。一是首都發展。北京與其他省份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北京是首都。因此,要增強首都發展的理念,以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做好“四個服務”帶動經濟發展,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構建與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求貫穿到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努力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首善之區。二是減量發展。要以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為硬約束,嚴守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切實減重、減負。三是創新發展。在減量發展的要求下,創新發展是出路而且是唯一出路。要繼續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北京發展新高地。

不難發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北京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經濟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革下的使命擔當,是新時代首都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前進方向。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科技創新成為首要動力、改革開放成為內在要求、協同發展成為一般形態、環境保護成為自覺行動的發展,就是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得到充分體現、“高精尖”經濟結構得到系統構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很好滿足的發展。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北京將通過縮減規模、疏解功能、騰退空間、補齊短板的減量發展和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的創新發展,實現結構合理、布局優化、功能提升、環境改善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減量發展、創新發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北京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減量發展作為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變革的重大改革舉措,是貫徹落實新版城市總體規劃的途徑,也是北京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征。新版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確地提出要同時控制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減量,就必須在既定空間內疏解整治,以持續的體系結構優化和科技管理創新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減量發展,關鍵是控制問題,以減重、減負為切入點轉變過去粗放擴張的增長方式,化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創新發展,關鍵是優化創新,以各類要素的合理有效重置來推動經濟發展,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兩者統一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宁县| 吉木乃县| 固镇县| 东乡族自治县| 股票| 富平县| 剑川县| 清流县| 巢湖市| 海伦市| 宁南县| 同德县| 会东县| 杨浦区| 益阳市| 长春市| 金塔县| 兴仁县| 武陟县| 桂林市| 石狮市| 沙坪坝区| 汉源县| 翼城县| 论坛| 海伦市| 江孜县| 文成县| 东乡族自治县| 贵德县| 邻水| 灵川县| 固始县| 灵川县| 黄龙县| 桓台县| 蒙阴县| 泗水县| 高邮市| 兴隆县|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