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花江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報告(1949~2019)
- 許淑萍 朱宇 王愛新 王繼偉
- 1968字
- 2019-10-18 16:30:07
序二
流域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要求,也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以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報告的形式定期公布生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成果,不僅有利于總結、記錄并評析地方層面流域治理的績效與進展,也有利于探索督促和核實方法體系,在理論與實踐層面為深化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黑龍江作為全國生態安全大省,以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報告來定期披露松花江流域治理與發展成就無疑是一種制度層面的進步。從這部《松花江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報告(1949~2019)》可以概覽近年來黑龍江省緊緊把握國家深入實施五大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契機,全面、系統、深入推動流域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創新不斷前行的腳步和成就。多年以來,松花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表明,以生態好轉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推進區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上下功夫,是十分明智的戰略抉擇。
這部《松花江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報告(1949~2019)》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一)展現出強烈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覺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從《松花江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報告(1949~2019)》這部藍皮書中,讀者應該能看出一種生態文明的理論覺醒。新中國成立后的半個多世紀里,松花江流域的各區域,構建了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表現出明顯的基于自然資源發展的路徑依賴。但在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上和追求經濟發展質量的實踐中,松花江流域的各區域較早地展現出生態文明建設的訴求和愿望,這些地方在淘汰資源能源消耗較大的落后產能,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和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建設、利用、修復生態功能區,保護和恢復濕地、森林、草原、流域等生態敏感區等方面,實現了理論上的創新。
(二)展現出流域文明全方位生態建設的史詩畫卷。松花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實踐,是地方經濟發展轉型探索的過程。在東北地區發展的歷史上,即使生態環境保護、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污染治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發展理念也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入人心,但松花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卻始終在不斷前行,在掙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束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升區域發展競爭力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與積極嘗試。在主要依托自然資源謀求發展轉向依托科技資源、人力資源、可再生資源促進發展的嘗試中,松花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能夠被提升到區域發展戰略層面,歷經準備、啟動、深化、轉型,整體推進,不斷深化。《松花江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報告(1949~2019)》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大部頭著述,對于各地開展生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不能不說是一個名副其實、可資借鑒的成功案例。《松花江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報告(1949~2019)》搜集了大量技術數據,進行統計性描述,增強了歷史過程表述的真實性與可信性,把史詩般的生態建設與發展的畫卷繪制得更加精確化。
(三)展現出延伸流域層面生態建設的演化路徑。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有機結合,形成良性互動關系。這部《松花江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報告(1949~2019)》最大的學術價值,是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流域文明與生態建設的演化路徑。從該報告提供的大量案例經驗與數據關系看,初期的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之間存在一定的新舊制度安排的排斥,隨著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流域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政策關注的重點,從制度融合角度,促進生態、環境、經濟、社會之間的互動整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制度耦合。這些在松花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個案中得到了經驗事實的檢驗。松花江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正在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安排,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優勢,其理論價值已經遠遠超出字面之義。
(四)展現出更具開放性的觀察視角與研究范式。這部《松花江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報告(1949~2019)》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以開放性的觀察視角與科學理性的研究范式,向人們展示了通過實證分析可以求證理論假設的政策意義。課題組成員和皮書研創者,既有松花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一線的領導干部,又有熟悉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既依托省社科院的研究力量,又引入了省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在研究方法上采取歷史的縱向延伸觀察與個案系統剖析相結合,堅持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相結合,從整體流域與區域一體化的視角,向人們展現長期以來松花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過程的研究成果,強調運用市場、公共和非政府機構的力量,找到一個流域治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契合點與有效途徑。
黑龍江省第十三屆人大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