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民國經濟法學者群體素描

在民國時期中西交匯的學術格局下成長起來的最早一批中國經濟法學者,其學術的養成也大多受益于中西交匯所提供的學術滋養,他們很多留學日本、歐美研習法學,學成后歸國或授教于諸大學,篳路藍縷開展民法等領域的教學與著述,或就職于民國政府諸部門,他們中很多人因其學術成就而受邀參與了民國政府的經濟立法工作。民國期間研究經濟法的學者可分為兩大群落:一為立法院學者群落,一為朝陽大學留日學者群落。立法院學者群落以馬寅初、衛挺生、黃右昌等為代表;朝陽大學留日學者群落以張蔚然、陸季藩、李景禧、張則堯等為代表。前者躬親立法實踐,結合立法實踐進行學術研究,在社會地位等方面更顯矚目,后者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對于經濟法學理論的介紹和闡發更為直接。

黃右昌(1885~1970),字黼馨,號溇江子,湖南省臨澧縣人。1915年,被蔡元培聘為北大法律教授兼系主任。1920年任北京大學法科研究所主任。1925年參與北洋政府司法部主持的中國歷史上第二部民法典——《中華民國民律草案》的制定。與此同時,在清華大學、法政大學、朝陽大學、中國大學、民國大學和天津法商學院兼課。到受胡漢民固請,1930年至1947年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所著《羅馬法與現代》,在法學界名重一時,有“黃羅馬”之稱。

馬寅初與劉大鈞、何廉、方顯廷被稱為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最負盛譽的四大經濟學家,也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經濟法學家。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馬寅初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委員長,兩三年后孫科任院長期間又任財政委員會委員長,實際上處在國民政府最高經濟顧問的位置上,與邵元沖等國民政府多位高級官僚多有往來。蔣介石一度對馬氏信任有加,多次邀請其為自己講解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財政經濟狀況,商討國是,甚至在1932年還曾考慮令其負全國經濟之責。他的主張對于當時的經濟立法和經濟政策的制定產生了重大影響。其躬與當時的經濟立法,并且對于各種經濟立法問題著文、演講,闡述各種立法的意義、立法原則、立法程序等,包括《中國租佃制度之研究》(《經濟學季刊》1930年第1卷第1期)、《新頒布之〈商標法〉》(《中央大學法學院季刊》1930年第1卷第2期)、《新頒布之〈交易所法〉》(《中央大學法學院季刊》1930年第1卷第1期)、《對于〈錢莊法〉之意見》(《商業月刊》1931年第1卷第2期)、《〈普通銀行法(草案)〉具體說明》(《中央大學法學院季刊》1931年第1卷第4期)、《商標與〈商標法〉》(《銀行周報》1931年第15卷第47期)等。于1932年出版的《馬寅初經濟論文集》中許多內容涉及銀行法、錢莊法、儲蓄銀行法、營業稅、票據法、商標法、交易所法、公司法、鹽稅、田賦等,實為當時經濟法研究的重要成果,彰顯出作者在學術界的強大話語權。所以張則堯等人的合作社法專著均請馬寅初作序,可見馬寅初當時在這一領域的學術地位。

和馬寅初一樣,衛挺生也具有留美經歷,同樣是中國經濟學社的骨干人物,同樣在立法院長期工作。1929年在上海太平洋書店出版《財政改造》,引述“數目字支配世界”(The world is governed by number)的英諺力主一筆不茍的財政法律構建,[70]成為其后來財政立法、計政立法的初步思想整理的底本。[71]衛氏最初設計一部《財政監理法》的法典,分為通則、收支系統、預算、會計、統計、決算、公庫行政、財物經理、公債、事前審計、稽察、事后審計十二章,以充分實現財政收支存稽分權制衡的主張,雖然胡漢民大為嘉賞,并主張應改稱“財政法”,但負責財政委員會的鄧召蔭主張財政立法化整為零,遂先后起草了《公司法》、《財政管理法》、《公債法》、《預算法》、《會計法》、《統計法》、《公庫法》、《決算法》等,參加了《土地法》與《憲法》的起草和討論修改,著書立說,主要有論文《關于會計制度的幾點意見》(《服務》1940年第5、6期)、《會計法草案之特殊各點》(《會計雜志》1935年第5卷第1期)、《會計法要義略釋》(《會計季刊》1936年第3期)以及著作《中國今日之財政》(世界書局,1931)、《戰時財政》(世界書局,1933)、《中國現行主計制度》(與楊承厚合著,國立編譯館,1946)等,對財政管理制度化的貢獻卓著。1942年衛挺生總結說:“在我十幾年的立法工作中,我在財政制度上的小小貢獻,是四種制度的確立,即財政收支系統制度與審計制度的改造,及主計制度與公庫制度的草創。……而且籠罩全部財政制度改革的最高原則,——第四屆全會通過的《改善財政制度方案》——也是出于我的起草。”[72]從這些制度設計中,可以看出衛挺生的財政改革思想。雖然衛氏與馬寅初關系密切,但兩人與國民黨政府的關系不盡一致。馬寅初在早期關于立法的意見就與財政部存在一定分歧,不過仍限于學術觀點的爭論,但在抗戰后期關于稅法的問題對宋子文等猛烈抨擊,經過蔣介石的強力打壓后與國民黨政府漸行漸遠,而衛氏提出的諸多財稅法主張雖然沒有完全實現,但民國政府財稅法的總體框架是由衛氏設計的,衛氏一直頗受宋子文關照,所以,在國民黨敗退大陸之際,馬、衛兩人的際遇自然迥乎不同。

張蔚然,生平不詳,待考。在張氏所譯牧野英一《法律之矛盾與調和》一書中自題“藁城張蔚然”,可知其為河北藁城縣人。[73]據子青《河北留日學務報告》臚列的名錄載,“張林坡,藁城,自費,研究勞動法”。[74]筆者懷疑此處的“張林坡”即張蔚然,因為張蔚然的籍貫也是藁城,同樣以勞動法研究見長,且按照中國人字號一般具有互文關系,“林坡”恰好與“蔚然”相呼應,遂翻檢藁城有關資料,果然在張中義主編《藁城教育志》清末民初大學生和出國留學生名單表中發現有這樣的記載:張林坡,表靈村,北平朝陽大學法科,民國二十年(1931)。[75]據此可知,張林坡是在朝陽大學法律系畢業,于1931年赴日留學。考諸朝陽大學相關資料,果然在《朝陽大學同學錄》民國二十年六月畢業的第七班發現這樣的記載:“張林波,別號蔚然,河北藁縣。”[76]筆者認為《朝陽大學同學錄》所載“張林波”應為“張林坡”,與該表標注的“河北藁縣”應為“河北藁城”或者“河北藁城縣”一樣,存在筆誤,但這里最為重要的信息是證實了“張林坡”即張蔚然的推測。后來,筆者在1933年《續修藁城縣志》卷七中果然發現有這樣的記述:“張林坡,字蔚然,表靈村人,民國二十年北平朝陽大學法科畢業。”[77]朝陽大學有這樣一個傳統,即在本校畢業生中選拔有培養前途的尖子人才,資派他們去日本和歐美留學。雖然留日的浪潮在九一八事變后一度受到影響,但不久渡日者依然絡繹不絕,揆其原因要為日本外匯貶值政策之奏功。河北藁城表靈村張家是當地富戶,子弟在朝陽大學讀書者甚多,張蔚然能夠自費留學不足為怪。在民國年間對于經濟法學發展具有重要貢獻的李景禧、陸季藩、張則堯均是朝陽大學法律系的高才生,畢業后都通過不同渠道赴日留學,和張氏具有相同的學術發展經歷,即便稱之為朝陽學派亦不為過。張氏的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法理學和包括勞動法、經濟法等在內的社會法,其中有譯著《法律之矛盾與調和》(牧野英一著,北平:春秋書店,1932)等。張氏研究經濟法類似于日本學者菊池勇夫,從勞動法入手延伸至經濟法,進而上窺乎法理學,汲源于德國的卡斯凱爾等人的思想。

陸季藩的《合作法制》在張則堯的《比較合作社法》中多所稱引。張則堯,字可皆,江西余江人。1935年北平朝陽大學法律系畢業,同年入日本明治大學,專攻民法及經濟法。張則堯《比較合作社法》(中國合作文化協社,1943)是中國經濟法早期極為重要的著作,雖然出版較早,但書中闡述諸多觀點,如將合作社法律屬性定位為“公益的私益法人”現仍不過時,然而目前學界并沒有對其投入應有的關注。[78]

陸季藩,遼寧遼陽人,系國立北京大學、日本法政大學畢業,[79]歷任北大教授及湖南、廣西、東北等大學教授兼系主任[80]。朝陽大學主辦的《法律評論》創刊于1923年,曾一度蜚聲中外,“七七事變”后朝陽大學輾轉遷移至沙市、成都、重慶,顛沛流離,《法律評論》亦告停刊。抗戰勝利后,朝陽大學遷回北平,當時在最高法院工作的李景禧受母校院長夏勤之囑主編《法律評論》,并移至南京出版,1947年復刊,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為止。據李景禧回憶,“陳文彬教授的《冤獄賠償制度與我國今后之立法》(第16卷第2期)、石志泉老師的《論訴訟法之功能及法院結案遲緩之原因》、陸季藩的《通貨膨脹與金錢債務之關系》(均見第16卷13期),三文皆精辟入里,擲地有聲。頗受讀者贊賞”。[81]陸季藩還著有《社會法之現代性》(《法律評論》第13卷第31期,1936年5月)、《社會法之發生及其演變》(《法律評論》第13卷第15期,1936年9月)和《對于幾個主要民法的范疇的看法》(《新中華》,1933)。

在陸季藩任廈門大學法律系主任期間,與陸氏同樣畢業于朝陽大學的校友李景禧(1912~1995)是該系教師。李景禧,筆名太茀,福建省福州人,1933年畢業于朝陽學院法律學系,翌年浮槎東渡,入東北帝國大學法學院師從栗生武夫(くりうたけお)。降及1935年,劉子菘、李景禧所編的《法學通論》就已經出版第二版。1937年4月李氏卒業回國,受聘為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館副研究員。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任《星渝日報》主筆。1939年至1940年,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第16、17期政治法律教官。在此期間,兼任西遷成都辦學的朝陽學院法律系教授。1942年出版的《合作法制》是其在北京大學講稿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作者將德國合作社法(Gesetz betreffend die Erwerbs-und Wirtschaftsgenossenschaften)和日本合作社法(『産業組合法』明治33年法律第34號)作為參照系,認為中國合作法制的內容雖然較之于其他法制簡單,但“必須旁及經濟政策、民事法規及經濟法理論以為補充”。[82]合作社法一方面規定國家對其的指導監督關系,以防止其行為超乎應有的限度之外,另一方面規定合作社與社員之間的內部關系,是一國經濟政策的反映,其內容不僅含有公法的規定,而且包藏私法的規定,“既非私法,也非公法,完全是介于二者之間,而為新興的經濟法之一部”[83]。所謂經濟法是有關交換經濟和共同經濟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屬于社會法。[84]該書雖然因在戰時出版而印刷極為粗略,但在內容上,對于合作社法律責任、合作社合并等問題的闡述尤為精深綿密,堪稱力作。1948年底,南京解放前夕,國民政府最高法院人員紛紛請假走避,其雖因與國民黨元老林森的親戚關系,有機會攜家赴臺,但毅然堅持留在大陸,先后任福建學院教授、法律系主任、教務主任,廈門大學法律系教授。1953年因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廈門大學法律系停辦而轉任廈門大學經濟系教授。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遭受開除公職的處分,解送原籍勞動。1979年平反昭雪后,時值廈門大學法律系復辦,回到法律系任教授。1983年,連任第六、七、八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治建言頗多。兼任民革(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和監察委員、中國法學會名譽常務理事、中國消費者協會理事、中國法學會民法經濟法研究會顧問等諸多社會職務。

戴隆,江西南康人,1949年以前曾任國立貴州商學院、國立貴州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校法律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職務,講授民法和商法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應湖南大學李達校長的邀請曾任湖南大學法律系教授兼主任。1953年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又應李達之邀任新成立的中南政法學院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民法教研室主任。1958年以后調任由中南政法學院與武漢大學法律系合并成立的湖北大學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文革”期間因湖北大學法律系被撤銷,于1970年調任華中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于1980年起任武漢大學法律系教授和武漢大學港臺法研究所所長職務,主要從事民法、商法以及經濟法學教學研究工作,直到1988年離休。20世紀80~90年代曾兼任中國法學會民法經濟法研究會、湖北省法學會民法經濟法研究會、湖北省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武漢市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等學術團體的顧問等職。20世紀80年代初,因其為國內民法學界當時僅存的資深民法學教授,被教育部邀請牽頭主編高校統編民法教材。其在20世紀40年代發表的長篇論文《論法律和經濟的關系》,是經濟法學早期的重要文獻。[85]

吳傳頤(1910~1978),江蘇蘇州人。畢業于震旦大學。曾任民國大學、大夏大學教授,云南大學、貴州大學法學副教授。1943年至1949年在國立中央大學法學院法律系任副教授、教授,“中大校務維持會”委員。在1947年上海舉行的中華民國法學會第四屆年會上,王效文、吳傳頤、李景禧分別宣讀論文《無限公司廢止議》、《社會法與社會法學》、《各國繼承法綜合觀》。[8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先后被任命為中大校務委員會委員兼法律系系主任、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兼法學院院長。1949年7月后,調往北京,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法制委員會委員,后又被任命為國務院參事兼國務院法制局財經貿易法規組副組長,曾參與1950年頒布的“共同綱領”和1954年頒布的憲法的制定。1957年被國務院法制局錯劃為“右派”,被撤銷一切職務,下放到湖北省麻城縣勞動。作為一位在民法學方面造詣精深的學者,其著述甚豐,有《比較破產法》、《歐陸民法的演進》、《中國法治之路》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泉市| 高密市| 大港区| 阿巴嘎旗| 色达县| 宜川县| 荆门市| 海城市| 长治市| 洪雅县| 铜山县| 曲靖市| 安丘市| 东光县| 六枝特区| 新沂市| 德保县| 开原市| 诸暨市| 桃源县| 博白县| 科尔| 清水河县| 霞浦县| 东方市| 长丰县| 林州市| 黄石市| 甘泉县| 安丘市| 满城县| 晋州市| 堆龙德庆县| 台北县| 故城县| 孟连| 温泉县| 神木县| 东兴市| 神农架林区| 岳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