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商民主:觀念與認知
- 陳家剛
- 2073字
- 2019-10-18 16:49:20
二 文獻綜述和假設
(一)官員意愿表達的真實性
本文的因變量是處級官員意愿表達的真實性。協商民主指向的是公民參與是審慎的,其核心不在于參與人數的多寡,而在于參與者背后之不同觀點和意見交流的代表性與溝通性,強調公民權質量的提高需要鼓勵各種精心思考和深思熟慮的偏好而不是“自發的”和情景偶發的偏好。[10]在協商導向的決策過程中,那些不全面的審慎思辨形式必須被更全面的審慎思辨所替代,以確保那些具備一定價值但價值有限的目標讓位于那些更加廣泛的甚至更具有價值的目標。[11]從整體上考慮,協商民主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政治共同體中特定的政治主體通過對話、討論、商議、妥協、交易、溝通和審議等協商型的方式及機制參與政治的一種民主模式。可見,協商民主效果的達成需要具備幾個條件:一是協商意見的真實性和代表性;二是協商主體的理性;三是協商過程的充分辯論。其中,協商意見的真實性是協商民主的基礎,即協商雙方必須是真實、系統地表達意愿,才能在充分的交流中對所討論的問題達成共識。如果協商主體的一方在協商過程中對自己的意愿有所保留,那么協商的效果勢必大打折扣。可以說,真實意愿的表達是協商民主的起點,也是協商民主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證。處級官員作為協商民主政策具體的執行者和參與者,他們在協商過程中是否愿意真實表達自己的意見直接影響了協商的效果。在本文中以處級官員意愿表達的真實性作為被解釋變量。
(二)協商效果預期的影響
作為一種復興的民主范式,協商民主在當前政治實踐中具有積極的意義。“協商民主能夠改善立法和決策的質量、促進決策合法化、控制行政權力膨脹、培養公民精神,以及平衡自由主義的不足。”[12] “協商民主能增強政治體制的合法性,優化政府的判斷和決策,提高政治家和公民的素質,和平化解政治沖突,逐步實現國家權力運行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生態化。”[13]由此可知,學術界對協商民主的效果持積極態度,如果協商民主的實踐者們也同樣對其效果持積極態度,無疑將增強人們推進協商民主實踐的信心。此外,根據心理學的理論,當人們對后果有期望或期待時,就會引發某種行為,預期可以通過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形成自我鼓勵或他人鼓勵,對激發與調動潛在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積極的預期會產生積極的結果,消極的預期則產生消極的結果。在協商民主的過程中,如果認為協商民主有積極的效果,那么在協商過程中也會有積極的行動來促成協商效果的實現,在文中即表示為愿意表達真實的意愿;但如果對協商民主持悲觀的態度,那么他可能也會以消極的態度來對待協商民主,即可能不愿意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官員對協商效果的預期越積極,他越可能在協商過程中表達真實的意愿。
(三)一般民主觀的影響
民主是一個亙古而彌新的話題,在“民主”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民主多元的形態和形式。在中國當前的語境中,就有選舉民主、協商民主、黨內民主、行政民主、政策民主、人民民主等話語體系。雖然,學界關于哪一種民主比較重要一直存在爭論,但是,大多數學者都同意協商民主是民主的一種形式。如瓦拉德斯認為,協商民主是一種具有巨大潛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它能夠有效回應文化間對話和多元文化社會認知的某些核心問題。[14]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人們對民主的理解會影響到對協商民主的理解。自民主引入中國以來,就一直有一種聲音認為,在國民素質不高的國家中,不宜過早實行民主。學界早已有很多學者對此予以了堅決的反駁,如賴海榕指出,所謂“我們的國民素質太低,不能成功地實行民主”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論斷。全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的國民素質達到過說這句話的人暗中所指的水平,將來也不可能有那么高的“國民素質”。[15]王長江亦指出,用文化素質低作為不搞或少搞民主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決定能不能推行民主的根本因素,是利益,是人們基于維護自己利益的需要而產生的政治訴求。[16]雖然在學術界關于民主和文化素質的關系梳理得已經比較清楚了,但在很多人的理念中,依然固守著“素質不高,不宜搞民主”,這種理念勢必會影響到人們對協商民主價值的判斷。所以,如果官員對民主內涵的理解是狹隘的,那么很容易導致其同樣狹隘地理解協商民主,進而影響到其在協商民主中的實踐。為此,提出這樣的假設。
假設2:官員對民主的理解越包容,他越可能在協商過程中表達真實的意愿。
(四)對官員和群眾關系預期的影響
“協商民主有一個基礎性的要求,那就是各協商主體應當是平等的。”[17] “對話協商首先要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所有的參與者有同等的發言權。”[18] “協商民主強調公民平等地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自由地表達個人的意見并傾聽他人的觀點。”[19]由此體現了協商雙方地位的平等在協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具體到官員和群眾的協商民主實踐中,就是官員和群眾的關系應當是平等的,這個認識不能只停留在口號階段,而必須深入其觀念中,才能真正有益于協商結果的達成。如果官員在其和群眾的關系認知中有優越感,很難保證他在協商過程中能夠以平等的態度對待群眾,進而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官員對其和群眾關系的認知越正確,他越可能在協商過程中表達真實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