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隋煬帝營建東都

隋煬帝楊廣是隋文帝的二兒子。隋朝建立后,他的哥哥楊勇被立為皇太子,他被封為晉王。楊廣帶兵滅掉江南陳朝,為統一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他不甘心居于普通王子的地位,于是拉幫結派,造謠中傷,刻意偽裝,終于顛覆了他哥哥的太子地位,于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仁壽四年七月丁未(604年8月13日),隋文帝在岐州仁壽宮(在今陜西麟游縣)與世長辭,隋煬帝當即在這所避暑行宮匆匆地舉辦了登基典禮。八月,隋煬帝護送先父的靈柩回到首都長安。十月,隋文帝被安葬于太陵。

隋煬帝奪嫡登極的行徑引起了他的小弟漢王楊諒的極度不滿。楊諒以并州總管的身份駐守山西太原,統轄著關東地區五十二州地盤。在隋煬帝護送先父的靈柩東還長安后,楊諒發動了武裝叛亂,被尚書左仆射楊素率領的官軍平定下去。

這時,術士章仇太翼上表隋煬帝,建議遷都洛陽,說:“陛下是木命人,雍州是破木之沖,不可久住。開皇之初,有童謠云‘修治洛陽還晉家’。陛下曾封晉王,此其驗也?!闭鲁鹛碚J為國都長安地處雍州,雍州屬于國家的西部地區,方位和五行相配,屬于金。而據隋煬帝的生辰八字,本命是木,金克木,不利,長安不可久居。洛陽曾經是西晉的都城,二十年前民間流傳著“修治洛陽還晉家”的讖語,隋煬帝在藩時為晉王,正好應驗。隋煬帝“覽表愴然,有遷都之意”[5]。這則說法即便作為隋煬帝遷都洛陽的原因,也不會是根本性的原因,因為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初就萌發過營建洛陽為都城的想法,可見這是隋朝一貫的國策,隋煬帝時有條件付諸實施,是在完成先父的遺愿。

隋煬帝當即于十一月乙未(初三,604年11月29日)巡幸洛陽,進行實地考察。他站在漢魏洛陽故城西邊的邙山上,放眼遠眺,看見南面三十里處的伊河,以及伊河兩邊的香山和龍門山,說:“此非龍門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蘇威說:“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彼鍩鄯浅8吲d,“遂議都焉”[6]。為了確保洛陽的安全,他下令征調數十萬丁男開掘長塹。這道長塹從蒲州龍門縣(今山西河津市)經長平郡(治今山西晉城市)東北,東接汲郡(治今河南??h西),從臨清關(在今河南新鄉縣)南跨黃河,經過浚儀(今河南開封市)、襄城郡(治今河南汝州市),抵達上洛郡(治今陜西商洛市商州區)。沿著長塹,遍設關防。這樣,環繞著洛陽,出現了一道人工屏障,形成拱衛態勢,彌補了自然條件的不足。

十一月癸丑(二十一日,604年12月17日),隋煬帝下了一道營建東京洛陽的詔令,其中說:

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故漢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自古皇王何嘗不留意,所不都者,蓋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庫,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我有隋之始,便欲創茲懷、洛,日復一日,越暨于今。念茲在茲,興言感哽!朕肅膺寶歷,纂臨萬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今者漢王諒悖逆,毒被山東,遂使州縣或淪非所,此由關河懸遠,兵不赴急。加以并州移戶,復在河南,周遷殷人,意在于此。況復南服遐遠,東夏殷大,因機順動,今也其時。群司百辟,僉諧厥議。但成周墟塉,弗堪葺宇。今可于伊、洛營建東京,便即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也[7]。

這段話講出了營建東京洛陽的理由。首先,承襲古人選址“天下之中”以設置都城的觀念和做法。西周初年,周公在嵩山附近的陽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鎮)設置測影臺,樹立高八尺的表竿,以一尺五寸長的土圭,測量陽光下表竿影子的長短,測出夏至這天正午時分表竿在表北的影子同土圭的長度相等,得出該地處于東南西北之中的結論,適宜建置都城。他做了實地考察和占卜,“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8],占卜瀍河、澗河地段都是吉兆,于是確定在這里營建都城洛邑,認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9]?!吨芏Y·地官·大司徒》說:“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罩林埃ㄓ埃?,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a id="w010">[10]這表明洛陽處于“天下之中”的位置,一方奧土,陰陽和諧,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遠近均衡,便于上下溝通,收繳賦稅,處理應急事件,是理想的建都處所。其次,在洛陽的周圍,黃河、洛河、伊河流過,環帶縈繞;東南西北的險要地方,有前代設立的虎牢關、旋門關、轘轅關、大谷關、伊闕關、廣成關、漢函谷關、小平津關、孟津關等關隘?!翱匾匀?,固以四塞”,便于防守,安全有保障。再次,楊諒叛亂,關東地區戰火彌漫,很多州縣不復由國家控制,而京師長安僻處關中,鞭長莫及。洛陽作為都城,則不至于應對遲緩,貽誤時機。并州降戶遷至河南,國家需要像周遷殷遺民那樣,選擇地方設立據點,加以監督,洛陽是最合適的地方。最后,開皇九年(589年)平定江南陳政權后,隋朝的統治區擴大到嶺南一帶,長安作為唯一的都城,已經不再適應形勢的需要了,需要營建東京。詔令指出“群司百辟,僉諧厥議”,即滿朝文武一致同意營建東京。

東漢洛陽四周關隘分布圖

大業元年(605年)三月,隋煬帝詔令尚書令、營東京大監楊素、納言楊達和將作大匠、營東都副監宇文愷負責營建東京。這三位官員都有規劃、營建大型工程的經歷和能力。楊素曾負責營建仁壽宮,“遂夷山堙谷,營構觀宇,崇臺累榭,宛轉相屬”[11]。隋文帝的皇后獨孤氏去世后,營建陵墓進行安葬,“山陵制度,多出于素”。隋文帝下詔表彰道,楊素“義存奉上,情深體國,欲使幽明(神鬼和陽間)俱泰,寶祚無窮。以為陰陽之書,圣人所作,禍福之理,特須審慎。乃遍歷川原,親自占擇,纖介不善,即更尋求,志圖元吉,孜孜不已。心力備盡,人靈協贊,遂得神皋福壤,營建山陵”[12]。楊達曾任工部尚書,獨孤皇后和隋文帝去世安葬,“山陵制度,達并參豫焉”[13]。宇文愷更是天才的建筑師和工程師,曾規劃、營建新長安城、仁壽宮、獨孤皇后陵墓等一系列大型工程,往往出人意表,驚世駭俗。他擔任營建東京洛陽的具體工作,除了完成洛陽都市、皇家宮苑的規劃和修建,還對久已失傳的明堂建筑設計出方案,只是當時沒有建成。為了營建東京,他撰著了“《東都圖記》二十卷、《明堂圖議》二卷”,“于是東京制度窮極壯麗”[14]。東京建筑需要很多形體巨大的木料,隋煬帝“又命黃門侍郎王弘、上儀同於士澄往江南諸州采大木,引至東都”[15]?;食堑男藿ㄊ怯衫舨渴汤膳峋刂鞒值?,“營建東都,矩職修府省,九旬而就”[16]

由于洛陽漢魏故城屢遭戰亂破壞,新城址西移十八里,確定在東面瀍河、西面澗河(穀水)流經的地帶,北面是綿延不絕的邙山,南面是風景秀麗的伊闕(龍門)。洛河從城中橫穿而過,象征銀河。洛河上搭建浮橋,由鐵鎖鉤連大船而成,叫作天津橋,以利南北通行。橋北是皇城的正南門端門,橋南通向外郭城的定鼎門,這條七里多長的大街叫做端門街或天津街,構成城市的中軸線。這樣,城市與周邊自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也突出了城市的氣勢。因此,唐人韋述說:“川原形勝,自古都邑莫有比也。”[17]

城區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宮城在城市的西北面,叫做紫微城,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宮殿區?!皷|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一步五尺),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周一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a id="w018">[18]宮城的城墻“周匝兩重,延袤三十余里,高四十七尺”[19]?;食窃趯m城的南面,是中央機構建筑群,叫做太微城。東西五里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周長十三里二百五十步,城墻高三丈七尺。宮城北面有圓璧城與曜儀城,東面則修建含嘉倉城和東城?;食呛蛯m城的西面是皇家園林西苑,東面和南面則是外郭城。外郭城設置里坊,是四周圍墻封閉的居民區,間有宗教寺院,分布在洛河南北,“洛南有九十六坊,洛北有三十坊”[20]。外郭城內街道縱橫,呈棋盤式布局。坊呈正方形,周長四里,四面有坊門,“門并為重樓,飾以丹粉”。城區“大街小陌,縱橫相對”[21]。外郭城內還有三個大型市場,比長安多出一市。洛河北、瀍河東岸有通遠市,城南有豐都市、大同市。通遠市位于漕渠附近,周長六里,有二十個市門通往市內,漕渠停泊著各地前來貿易的船只。而位于通遠市南的豐都市,周長八里,有十二個市門,市內有一百二十多種行業,三千多家商店。店鋪鱗次櫛比,井然有序,“甍宇齊平,四望一如”。市墻四邊還有四百余家旅店,“重樓延閣,互相臨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積”[22]。大同市周長四里,位于天津街西。

修建東京的工程是國家級項目,規模至為宏大,全國民眾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江南的奇材異石源源不斷地運至洛陽,運輸極其艱辛。宮殿所用的大梁巨柱,須從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市)采集大樹,運來加工。一棵大樹兩千人才能拖得動,如果用木輪車運送,便會摩擦起火,改用鐵輪車,運一二里鐵輪便壞,只好由數百人尾隨,專門供應鐵輪,因而一天不過運送二三十里。一棵大樹運到洛陽,不算沿途食宿費用和鐵輪車成本,僅腳力一項,即花費數十萬工。民工勞累不堪,一半人累死在運輸途中。杜寶在《大業雜記》中記載了幾個項目的具體用工情況:修建宮城,城墻“六十日成”;“其內諸殿基及諸墻院,又役十余萬人;直(其)東都土工監,常役八十余萬人;其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役十余萬人”[23]。《隋書·食貨志》有概括的記載:“始建東都,以尚書令楊素為營作大監,每月役丁二百萬人?!现T州采大木,引至東都。所經州縣,遞送往返,首尾相屬,不絕者千里。而東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斃者十四五焉。每月載死丁,東至城皋(成皋,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北至河陽(今河南孟州市),車相望于道。”[24]

宇文愷設計新長安城,根據地理形勢,講究方正、均衡、對稱。但設計新洛陽城,只能采取不對稱原則,這是由于洛水自西南向東北穿城而過,所能利用的建筑地段,面積有大小,地勢有高低,為了突出宮城的地位,城市的中軸線不能恰好處在東西兩半的正中間。洛陽城北依邙山,西連曠野,于是將廣大的禁苑建在城西,以便從宮城直接進出禁苑。宮城、皇城居于城市西北高地,城池堅固,內外砌磚,且宮城除了南面有皇城,北有圓璧城與曜儀城,東有東城,南面又有洛河,便于防御。坊里的設置,注意利用自然條件,便利城市交通。市場的眾多以及水利渠道的設計,更多地考慮到商業活動。這些都是當時洛陽在中國城市建設上獨具的特色[25]。

《隋書·食貨志》說:“煬皇……初造東都,窮諸巨麗。帝昔居藩翰,親平江左,兼以梁、陳曲折,以就規摹。曾(層)雉(城墻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逾芒(邙山),浮橋跨洛,金門(漢代未央宮的門因兩旁豎有銅馬,稱為金馬門,簡稱金門)象闕(高大宮門),咸竦飛觀(對稱的雙闕),頹巖塞川,構成云綺,移嶺樹以為林藪,包芒山(邙山)以為苑囿?!?a id="w026">[26]可見東京洛陽的規劃設計,注入了隋煬帝的理念,他身為晉王時,帶兵滅掉南朝陳政權,目睹南朝都城建康城的布局和建筑,遂于營建東京時加以參照、吸收。傅熹年認為宮城不居中,違反了自魏晉以來形成的都城布局傳統,這是因為洛水穿城而過,因而效法南朝建康城的布局;而在宮城和皇城所處城市位置上,則是沿襲了北朝都城的舊規。因此,隋洛陽城的規劃吸收了南北方都城建設的經驗,是這一時期國家統一、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的體現。從城市規劃建設技術而言,隋代修建洛陽城時采用了模數控制的設計方法,以宮城的中心部分——大內為基準,以宮城的長和寬規劃全城。把它擴大四倍,即為皇城、宮城之總和,把它分為四份,則每份為一坊。換言之,全城以坊為單位,聚四坊為大內,聚十六坊為皇城、宮城之總和——子城。因此,洛陽城是以宮城之廣、長為模數規劃全城,體現了這一時期城市規劃設計的成熟[27]

隋朝洛陽城的水環境非常優越。洛河橫貫城市,澗河(穀水)由西北匯入,瀍河由北面匯入,伊河從南向北流入城市與洛河匯合。在此基礎上,朝廷組織開鑿人工渠道,引澗河、洛河入西苑;在惠訓坊西北立堰為斗門,分出漕渠,經通遠市向東流去;還開鑿通津渠,分洛河西北為千步磧渠,東北流經定鼎門,至端門南的天津橋復入洛河。城南則有運渠,引伊河到外郭城東南隅,然后北流,再西流入城,然后經過豐都市,最后入洛河。有了這樣一些人工渠道和河流,城市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居民用水也很方便。這種城市規劃與周邊自然環境的有機聯系,體現了城市建筑規劃的匠心。

大業元年(605年)八月,隋煬帝巡幸并駐蹕江都(今江蘇揚州市),這期間,東京的營建正熱火朝天地進行著。開工以來,歷時九個月,到大業二年(606年)正月,東京的營建整體竣工。為了充實人口,附近居民以及天下富商、工藝戶數萬家,都奉詔安置到城內居住。大業二年四月,隋煬帝從江都回鑾洛陽,到伊闕后由儀仗隊簇擁,他乘坐六匹駿馬駕引的法駕,以體現“天子駕六”的規格,百官千乘萬騎,魚貫隨從,浩浩蕩蕩進入城中。然后,隋煬帝站在皇城南面的端門門樓上,舉行類似于“東京落成暨遷都典禮”的儀式,向普天下宣布大赦,免除百姓當年的租賦。宇文愷因筑城有功,進位為開府儀同三司。大業五年(609年)正月,東京改稱為東都。這是由于“有詣闕言事者稱一帝二京,事非稽古,乃改為東都”[28]。隋煬帝在東都處理朝政,舉辦國事活動,接待外國使臣和外族首領。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在洛陽斷斷續續四年多,在長安不滿一年,其余時間或在江都,或巡幸各地,或奔赴前線指揮戰爭。隋煬帝稱帝后駐守洛陽的時間,竟然是在長安的四倍多。因而他雖然沒有明確廢除長安的京師地位,但他營建東都的舉動,一直被唐朝人看作是定都洛陽或遷都洛陽?!端鍟分杏卸嗵幱涊d,在卷六十八《宇文愷傳》中說“煬帝即位,遷都洛陽”;在卷三十《地理志中》“河南郡”條中說“大業元年移都”,“徙入新都”;在卷七《禮儀志二》中說“既營建洛邑,帝無心京師,乃于東都固本里北起天經宮,以游高祖衣冠,四時致祭。于三年,有司奏,請準前議,于東京建立宗廟”;在卷七十七《隱逸傳》中記載崔賾回答隋煬帝問題時直接說:“伏惟陛下應天順民,定鼎嵩洛。”[29]唐初僧人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達摩笈多傳》中說“煬帝定鼎東都”;在卷九《法澄傳》中又說“煬帝徙駕東都,定鼎伊雒”[30]。唐末道士杜光庭在《歷代崇道記》中說“煬帝遷都洛陽”[31]。因此才如楊玄感所說:“今百官家口并在東都?!?a id="w032">[32]長安雖然依然保持著京師的稱號,也是皇家宗廟的所在地,實際上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僅僅具有禮儀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左旗| 当阳市| 山东省| 赣榆县| 永丰县| 思南县| 永靖县| 托克逊县| 宝坻区| 宜川县| 鹿泉市| 通辽市| 香河县| 裕民县| 梓潼县| 江川县| 文昌市| 大安市| 双城市| 涿州市| 昭苏县| 紫阳县| 汨罗市| 辉县市| 阜阳市| 阳城县| 洪雅县| 黑龙江省| 轮台县| 嘉善县| 西乡县| 阿坝| 辉县市| 留坝县| 洛浦县| 云霄县| 砚山县| 茌平县| 特克斯县| 孙吴县| 台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