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秦王李世民指揮唐軍攻克洛陽

唐朝的建立,沒有費多大力氣。李淵從發動太原起兵到占領長安,一共花了五個月的時間,便實際上掌控住國家政柄,此后五個月,只是在長安等待一個“正名分”的機會。而唐朝建立后平定各地的割據勢力,卻費了一番周折,用去十年的時間。平定割據勢力的戰爭,波及四面八方,唐軍分期分批奔赴東南西北,到處狼煙滾滾,尸橫遍野。其中唐軍平定割據洛陽的王世充鄭國政權,較之那些沒有都城意義的政治中心城市,沒有稱帝、沒有頒行年號的地方割據勢力,意義更為重大。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揚州被部下殺掉。四月,以相國身份在長安隋恭帝政權中掌管實權的唐王李淵,派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率兵十萬攻打東都洛陽。大軍駐扎在芳華苑(西苑),東都緊閉城門,負隅頑抗。李建成派人招諭,東都留守越王楊侗不予理睬。但城中人無斗志,官吏民眾多欲為內應。李世民認為關中剛剛占領,根本尚不穩固,現在懸軍遠來,即使打下洛陽,也不能牢牢掌握,因而沒有貿然接受洛陽官民的內應。他主張西撤,在洛陽城西的三王陵設下埋伏,以便殲滅前來追擊的東都軍。果然,一萬多名東都兵在金紫光祿大夫段達的率領下追了過來,進入埋伏圈后慘遭失敗。李世民乘勝反擊,直追到洛陽城下,斬首四千余級,段達率殘部迅速撤回城中。李建成撤回長安。在洛陽西邊,李淵設置了新安、宜陽二郡,留下部分將士鎮守。

五月,唐高祖李淵在長安接受隋恭帝遜位,建立了唐朝,改當年為武德元年。同時,越王楊侗由太府卿元文都等東都留守官擁戴,也在洛陽即皇帝位,因改元皇泰,史稱皇泰主。皇泰主是隋煬帝的孫子,皇泰政權不可能是唐朝那樣推翻隋朝替代隋朝的政權,而只能是隋朝政權的延續。因此,皇泰政權對隋煬帝另行制定的謚號、廟號以及對他的評價,都是正面的、肯定的。皇泰政權“謚帝曰明,廟號世祖”,即稱隋煬帝為隋明帝、隋世祖,并說:“我大隋之有天下,于茲三十八載。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載造區夏。世祖明皇帝則天法地,混一華戎。東暨蟠木,西通細柳,前逾丹徼,后越幽都。日月之所臨,風雨之所至,圓首方足,稟氣食芼,莫不盡入提封,皆為臣妾。加以寶貺畢集,靈瑞咸臻,作樂制禮,移風易俗。智周寰海,萬物咸受其賜;道濟天下,百姓用而不知。”[4]

但皇泰政權的實權落入王世充手中。王世充是旅華西域胡人的后裔,其祖父姓支,是以國名月支取為姓氏的。月支又寫作月氏,立國于阿富汗東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其父親因自己的母親改嫁王氏,才開始冒姓為王。隋煬帝時期,王世充在今江蘇省揚州市擔任過江都丞、江都宮監、江都通守等職。后來受隋煬帝委派,率領江淮勁兵北上洛陽鎮壓李密,從此開始了在洛陽的政治生涯。皇泰主即位后,封他為鄭國公,拜為吏部尚書。宇文化及在江都殺掉隋煬帝后,擁兵北上,逼近洛陽。元文都等人勸皇泰主招安李密,讓李密同宇文化及對壘,以便緩解洛陽形勢,并在兩敗俱傷時擒獲李密。李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接受了皇泰政權所授予的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臺行軍元帥等官職,在黎陽(在今河南浚縣)同宇文化及抗衡,多次獲勝,遣使告捷。王世充擔心李密會乘機崛起,反噬皇泰政權,并挾恨報東都軍殺瓦崗軍父兄子弟之仇,因而多次煽動部眾,反對同李密和解。元文都、段達等人私下悄悄商議,等王世充入朝時,設伏兵除掉他。但是,段達卻讓女婿把密謀告知王世充。七月戊午(十五日,618年8月11日)半夜,王世充發動軍事政變。元文都急忙將皇泰主轉移到乾陽殿,陳兵護衛,同時派幾位將領閉門據守。黎明時分,王世充攻進宮城,殺掉元文都等人,把護衛皇泰主的士兵全換成自己的人。然后,他拜見皇泰主,誣陷元文都等人包藏禍心,企圖劫持皇泰主投降李密,表白自己此舉是為了安定社稷。皇泰主年少,見他聲淚俱下,還以為他對自己真的忠貞不二。于是,王世充被任命為左仆射(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長官),總督內外諸軍事,從原駐地含嘉城移至尚書省辦公,其兄弟子侄和親信皆執掌大權,恣行威福,皇泰主成了一個擺設。

李密看到皇泰政權的將相自相殘殺,以為滅掉王世充指日可待。東都缺糧,每天有數以百計的人為了討口飯吃而歸降李密。李密缺絹帛,不能以絹帛犒賞立功將士,以激勵斗志。王世充同李密交涉糧絹交易事宜,李密答應了。東都得到糧食后,再也無人歸降李密,李密后悔不已。李密經過同宇文化及交戰,勁兵良馬多死,士卒疲倦。王世充想在李密剛剛西還來不及恢復元氣時出擊取勝,擔心人心不齊,就假托鬼神以蒙蔽部下。他詐稱左軍衛士張永通三次夢見周公,周公責令他討伐李密,以神兵相助,當有大功,否則軍中將流行瘟疫,全部死光。江淮兵受楚地尚鬼神習俗的浸染,非常迷信,紛紛請求出戰。王世充于是立周公廟,每次出兵,都先到廟中祈禱。《舊唐書》卷五十四《王世充傳》說:“立祠于洛水。”[5]而現存周公廟在隋唐宮城南面正中的則(應)天門遺址內側,顯然不在王世充立廟的原址。九月,王世充揀擇精銳兩萬余人,馬兩千余匹,部署在洛河南。李密駐軍于偃師北山上。王世充出兵擊李密,軍旗上都寫上“永通”二字。雙方在偃師城北決戰,王世充大勝。當晚,王世充派三百人馬悄悄溜進北山,埋伏在溪谷中,天一亮即襲擊李密軍營。李密倉促應戰,不利。王世充事先找了一個長相酷似李密的人,這時捆縛而過陣前,宣布已擒獲李密,部下皆歡呼跳躍。伏兵乘勢配合,乘高而下,朝李密營寨壓過來,放火焚燒廬舍。李密大敗,逃向洛口倉(在河南鞏義市),旋即入關投降了唐朝。

十一月,唐高祖以民部尚書劉文靜領陜東道行臺左仆射;十二月,以次子秦王李世民為太尉、使持節、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河東、河北軍府的兵馬都由他部署調度。后來,以殷嶠兼陜東道大行臺兵部尚書。所謂大行臺,是指中央派至地方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陜東道大行臺管理河南陜縣以東地區的事務,機構應該設在洛陽,因為這時洛陽還未拿下,唐政府無法將行臺機構設在這里,因而暫時設在長安。

王世充自戰勝李密后,在皇泰政權中的地位更加顯赫,進拜為太尉,以尚書省為太尉府,收羅顯官名士為屬官。他專擅朝政,事情無論大小,都要求直接向太尉府匯報,臺省班子形同虛設。他在府門外立了三塊牌子,分別用以自薦或舉薦文才學識堪濟世務者、武藝絕人摧鋒陷陣者,以及能理冤枉擁抑不申者。于是上書陳事每天多達數百件,他都一一過目,加以接待。起初,人們以為他善于納諫,勤于政務,不久即發現他口惠而實不至,漸漸對他厭惡起來。武德二年(619年)正月,司隸大夫獨孤機同幾位軍將商議,聯系鎮守穀州(今河南新安縣)的唐軍,里應外合,開城門起義。不料消息泄露,他們都被王世充殺掉,然而離心傾向已不可逆轉。二月,王世充寇掠穀州。龍驤大將軍秦叔寶和將軍程知節認為王世充氣度淺狹,像個老巫婆,根本不是撥亂反正的人物。因此,他們在列陣與唐軍交戰之際,下馬拜謝王世充道:“仆荷公殊禮,深思報效。公性猜忌,喜信讒言,非仆托身之所,今不能仰事,請從此辭。”[6]他們說完,便騎馬投奔了唐軍。王世充瞪眼看著他們揚長而去,不敢追趕。其余幾位將領也率眾投奔了唐軍。

王世充向皇泰主奪權的活動,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三月,由段達出面,逼迫皇泰主授王世充為相國,假黃鉞(以黃金裝飾的斧鉞,皇帝所用,授予大臣,讓其享受帝王級的儀仗,以示威重),總百揆(統領百官,總理政事),晉爵為鄭王,加九錫(帝王尊奉禮敬大臣所授予的九種器物,諸書記載不同,此舉系執掌國政的重臣正式當皇帝的前期例行手續)。這樣,王世充當皇帝只剩下禪讓這最后一道程序。洛陽道士桓法嗣自稱能解圖讖,獻上《孔子閉房記》,上面畫有一個男子手持一竿驅羊的圖。他解釋道:“隋,楊姓也。干一者,王字也。王居羊后,明相國代隋為帝也。”他又抽選《莊子》中的《人間世》《德充符》兩篇獻上,解釋道:“上篇言‘世’,下篇言‘充’,此即相國名矣,明當德被人間,而應符命為天子也。”[7]王世充高興得合不攏嘴,任命這位道士為諫議大夫。段達又幾次出面要挾皇泰主退位。四月,王世充備法駕入宮,即皇帝位,改元開明,國號鄭。其子王玄應被立為太子,兄弟宗族十九人被封為王,段達授為司徒。皇泰主幽居于含涼殿,降為潞國公。

王世充開始處理朝政。然而這位亂世中的政治暴發戶并不具備稱孤道寡的才干。他在宮闕及宮城北門玄武門等多處設置坐榻,輪流前往,親受表章。每處理一件事,他都東拉西扯,嘮叨不休,致使官吏不得要領,不知所措,衛士長時間站崗守衛,腿都站麻了。有時,他騎馬巡街,對百姓們說:“昔時天子深坐九重,在下事情無由聞徹。世充非貪寶位,本欲救時,今當如一州刺史,每事親覽,當與士庶共評朝政。恐門禁有限,慮致壅塞,今止順天門外置座聽朝。”[8]他命西朝堂接納冤抑上訴事,東朝堂接納直言進諫事。于是獻策上書者每天多達數百。他既不能逐個披覽,又不能恰當處理,自己覺得不勝其煩,幾天后就不再公開露面了。

五月,王世充的禮部尚書裴仁基等數十位文武官員密謀干掉他,擁戴皇泰主復位,還未來得及動手就走漏了風聲,這些官員都被夷滅三族。王世充的哥哥勸他除掉皇泰主,以絕眾望。六月,王世充派其侄兒毒死皇泰主,謚為恭皇帝。

王世充建立鄭國當皇帝,在政治上和道義上都缺乏號召力,因而不存在凝聚力。部下投唐的勢頭不可遏制。其將羅士信受命攻打駐穀州唐軍,卻趁機率千余名士兵歸順唐軍。羅士信被唐朝任命為陜州道行軍總管,十月,率勇士夜入洛陽外郭城,縱火制造混亂。一時間,王世充的不少將領先后率眾投唐,所轄州縣紛紛脫離關系,向唐朝效忠。王世充害怕事態進一步惡化,就以嚴刑峻法來對付部下,規定一人亡叛,全家殺頭,父子、兄弟、夫妻間,事先揭發者免于連坐;五家為保,有全家亡叛者,四鄰不覺,也要連坐處死。他還把宮城變成拘留所,有亡叛嫌疑者收系全家,諸將外出執行任務,也收系家屬作為人質,因而常常在押萬人以上。洛陽城內食品奇缺,人們以泥土、人肉充饑,官員也難免餓死,宮城在押人員更無保障,每天都有數十人喪生。

王世充眾叛親離,內外交困,唐朝平定這個割據政權的時機已經完全成熟。武德三年(620年)七月,秦王李世民督率唐軍東征洛陽,陜東道行臺左仆射屈突通偕同指揮。屈突通的兩個兒子這時身居洛陽,隨時會遭受王世充下毒手,但他沒有絲毫顧忌。唐軍抵達新安,王世充迎戰。一天,李世民帶領小股人馬偵察敵情,被王世充包圍。李世民一行奮力拼殺,王世充才退卻。次日,李世民率步騎五萬挺進慈澗,王世充撤戍歸洛陽。李世民部署從四面八方包抄洛陽,截斷其糧餉通道。八月,雙方在西苑青城宮列陣,隔水相對。王世充責問李世民道:“隋末喪亂,天下分崩,長安、洛陽各有分地,世充唯愿自守,不敢西侵。計熊(今河南宜陽縣)、穀(今河南新安縣)二州,相去非遠,若欲取之,豈非度內?既敦鄰好,所以不然。王乃盛相侵軼,遠入吾地,三崤之道,千里饋糧,以此出師,未見其可。”李世民答道:“四海之內,皆承正朔,唯公執迷,獨阻聲教。東都士庶,亟請王師,關中義勇,感恩致力。至尊(唐高祖)重違眾愿,有斯吊伐。若轉禍來降,則富貴可保,如欲相抗,無假多言。”[9]王世充無話作答。雙方相持到傍晚,各自引兵退去。

九月,唐軍攻取了洛陽周圍的地區,遠近郡縣相繼歸附,王世充所能控制的地盤僅剩下一座洛陽城。一天,李世民帶領五百騎登邙山魏宣武陵,王世充率領萬余步騎突然來圍剿。李世民被部將營救突圍,又率騎兵來戰,屈突通領大軍趕到,王世充大敗,僅以身免。稍后在洛陽周圍的戰斗,又使他損兵折將。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李世民再次移軍青城宮,王世充率眾二萬,臨穀水(澗河)抗拒。李世民命屈突通領五千步兵渡河出擊,開戰后自己領騎兵增援。李世民深入敵陣,與諸將走失,又被長堤阻限;王世充領數騎殺了過來,射死了李世民的坐騎。隨從李世民的人只剩下將軍丘行恭,他拼力射殺追兵,把自己的馬讓給李世民騎,自己執長刀牽馬護衛,才保駕李世民回到軍營。現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昭陵六駿石雕中的颯露紫,就是李世民稱帝后詔令雕刻為人馬,作丘行恭拔箭狀,以紀念這件事的。隨后雙方激戰半天,王世充撤退,李世民縱兵追擊至城下,殺七千余人。

昭陵六駿石雕中的颯露紫

這時,野戰告一段落,攻堅戰開始了。唐軍團團包圍洛陽城,城中饑疲不堪,人心惶惶。但宮城依然守衛嚴密,其炮石重五十斤,能擲到二百步(一步五尺)以外,八弓弩箭粗如車輻,箭鏃大如斧頭,能射到五百步以外。李世民四面包圍十多天,始終未能攻克。城內翻墻應合者有十三批之多,都被王世充處死。

這時期,河北地區有竇建德建立的夏國,竇建德稱夏王,以洺州(今河北永年縣)為都城。竇建德出身于農民軍,但同別的農民軍不同,從不殺傷隋朝官員和士人,吸收大量隋朝舊官員加入夏國的各級政權組織,指責宇文化及縊殺隋煬帝是大逆不道,要殺掉宇文化及,為隋煬帝報仇。王世充廢黜皇泰主,自稱皇帝,恰好觸動了竇建德的政治倫理底線,竇建德憤恨不已,與王世充毅然決裂。面臨唐朝軍隊的凌厲攻勢,王世充企圖拉攏第三股勢力,共同對付唐軍,就派遣使者奔赴河北,向竇建德晃動橄欖枝,請求兵糧援救。竇建德不愿意鄭國被唐朝滅掉,以便利用三足鼎立之勢,保住自己的夏國,于是答應出兵救鄭。

三月,竇建德從河北率十萬大軍南下,李世民留下弟弟齊王李元吉,由屈突通輔佐,繼續圍攻洛陽城,自己率領三千五百人東赴滎陽。為了分化瓦解敵方勢力,李世民致函竇建德,分析形勢,曉之以理。信中說,河朔地區素來為國家所有,足下企圖割據分裂,令人遺憾。王世充肆虐河洛地區,臭名遠揚,若不被國家消滅,他當并吞東夏,足下也保不住河朔地盤,豈不要對他屈膝稱臣?王世充與足下舊稱和好,中途翻覆,甚至勾引突厥族侵占足下的地盤,他的真面目已暴露無遺。他背信棄義,唯利是圖,表面上向足下示好,不過是在哄騙足下,實際上骨子里猜忌、防范足下。王世充眼下受著唐軍的包圍和打擊,糧食告罄,即將覆滅,足下反倒前來援救,以眾多士兵為他人去做犧牲,以眾多財物為他人去做花費。國家平定兇孽,撥亂反正,目的在于糾正時弊,裨益社會,不是為了窮兵黷武,耀武揚威。因此,我方先不動武,希望勸說足下權衡利弊,擇善而從。足下若不聽從勸告,執迷不悟,你我必將結怨,戰爭必不可免。那么,我方大軍匯集,嚴陣以待,威武強悍的戰士們奮勇戰斗,如同烈火燎原,勢不可擋,足下一方就要變成我方菜板上的鮮肉活魚,頃刻間被剁成肉醬,那時候想后悔也來不及了![10]但竇建德對于李世民這番剛柔兼濟的話置若罔聞。李世民同竇建德對峙、激戰兩個月,終于擒獲竇建德。五月的一天,李世民押解竇建德來到洛陽城下,王世充傻了眼,和部將商議突圍轉移,無人響應,只好身著素服,率領其太子、群臣等二千余人投降。王世充被押送到長安后,被仇家私下刺死。他的十多個黨羽被李世民斬于洛河旁,其中有助紂為虐的段達,以烹宰活人為美味佳肴的土匪頭子朱粲。以攻克洛陽為契機,鄭國、夏國在大河南北的割據局面就此結束,分裂危機隨之解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川县| 缙云县| 潮安县| 安达市| 宁安市| 新安县| 广南县| 台山市| 宁都县| 浦城县| 夏津县| 德保县| 天等县| 霍州市| 金川县| 崇州市| 德化县| 上林县| 阳信县| 博湖县| 泸定县| 海城市| 沈丘县| 沈阳市| 长沙市| 徐汇区| 清徐县| 肥城市| 兴和县| 会东县| 沁水县| 西畴县| 霍城县| 汾阳市| 汨罗市| 搜索| 赣榆县| 昌邑市| 祥云县| 银川市| 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