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寧汶上第一書記故事
- 馬平 王洪正
- 1200字
- 2019-10-11 16:07:26
走在新修的鄉間小路上,心情是何等的快樂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具體地說,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堅持走群眾路線,就要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每一次工作中做出決策、解決問題時,都要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凡是符合群眾根本利益的事情,就要堅決去辦,并且想方設法把它辦好。凡是不符合群眾根本利益的事情,就要堅決抵制,決不能辦。
從南周村村北沿溝到柳杭是一條古路,現在這條路周邊還能看到元朝的碑刻古跡。2016年村內胡同路全面維修,唯一剩下沒修的就是這條路,以致嚴重影響了路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我進村走訪時,該路周邊群眾對此意見很大,紛紛提出要求解決路面通行不暢這個難題。
我對修建道路的情況進行了調研,該項目資金需求量較大,且所需原材料如水泥等市場價格變動較大,可能會導致工程出現較大風險。但是考慮到大多數群眾的要求,在征求村“兩委”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了2017年第一書記項目,即南周村村北道路建設項目。
這條路長330米,寬4米,項目總投資7.5萬元,第一書記資金支持5萬元,村自籌2.5萬元。2017年7月15日工程動工,開工后沿路群眾熱情高漲,紛紛出來幫忙送水送茶,這個喊“張書記我給你拿凳子去”,那個說“張書記中午到我家吃飯,你可給俺村解決了大難題,你這樣的干部在俺村多駐幾年”,我聽了當時心里就感覺熱乎乎的。7月23日,工程竣工,沿路群眾走上光潔的路面,拍手稱快,露出了喜悅的笑容,我走在修好的瀝青路面上,心里也很是欣慰。
在修路過程中,我還和村支部成功解決了四組兩個困難問題。一是四組街道水管漏水,一年多沒人維修導致供水不暢和水資源浪費,這次通過開挖地面找到漏水點更換套管進行了解決,組長陳文玉很是感激。二是解決“老上訪戶”馬桂芝與鄰居間的糾紛。馬桂芝是四組村民,2015年村修胡同路時,因門前下水道走向與村里發生矛盾,村組干部多次做工作無果,所以沒給她家門前修路,因此她多次到縣、街道上訪。后來修村南主干路時,又與村干部陳軍發生嚴重沖突導致被拘留,在村里造成了很壞的影響,屬于村“兩委”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這次在進村走訪時她向我反映了此事,并威脅我說不處理就去上訪告我失職。
我在調查了解的基礎上,摸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先找村支書陳軍做工作,又去找馬桂芝做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主要工作放在馬桂芝身上,來來回回,終于做通了工作。在2017年7月份修路時,給她家門前修好路,馬桂芝全家很是感動,見人就說,“感謝上級黨組織派的好干部,不是他,我家門口的路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修好”。
在修路過程中,村組干部也有擔憂,表示修路是好事,但是資金不夠村里要往里貼錢,但是目前村里沒錢,很是為難。我通過渠道聽說縣交通運輸局因設置檢查站欠村里10萬元一直還沒有給付,便和村支部書記陳軍一起去找縣交通運輸局主要負責人,向領導說明情況。他們也表示理解我們的難處,年底按時支付了10萬元資金,解決了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