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寧汶上第一書記故事
- 馬平 王洪正
- 2324字
- 2019-10-11 16:07:19
十年后的回眸
第一書記
彭冠華 2017~2018年度,任濟寧市委政法委駐汶上縣白石鎮夏村第一書記。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2008年,我因組織選派到濟寧掛職鍛煉離開汶上;2017年初,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再次回到汶上。時光荏苒,哪怕一瞬都會留痕,更何況十年韶華!每每回想,總是心懷感恩,感恩組織給予的培養,感恩這片溫暖的土地。
駐村幫扶體現了組織最深的牽掛和最深的期許。參加工作伊始,我曾在鄉鎮工作幾年,對基層有一些了解,但如此近距離、全方位地融入一個村,去體會她的喜憂感知她的冷暖,卻是第一次。接到任務后,我深感機會難得,定當倍加珍惜,不負組織期望。
剛剛入村,有苦有樂。有為察看曇山生態環境而發“夜行十里有點累,林行草堆蚊子飛”的感觸,也有為深夜值班而寫“有約不來過夜半,毛豆花生不解饞”的調侃。入戶走訪摸村情,總是一把馬扎,一杯清茶,一段心事。在看護棚外聽看山人老夏講:曇山上空,孤鷹翱翔,喜鵲伴飛,已成為他喝湯、聽曲、閑聊時的固定場景……小村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夜色來臨,一切歸于寧靜。細數過往,感覺每一件都閃亮如珍珠,索性做一點醉人的思想享受。幾百元的事,為什么他要爭得面紅耳赤、分文不讓?“天冷了,到我屋里喝口熱水再干活”,為什么我講的一句再樸素不過的話,他總是念念不忘、逢人就說?“俺哪里敢想能有今天這樣的待遇啊”,為什么一把小小的長椅卻讓上山的老人感慨萬千、滿足滿意?
生活出題,我們答卷。我們的農民群眾最實際。這幾百元,他可以打理多半年的柴米油鹽,也能應付一年的人情往來,支付兩季的化肥農資。這幾百元,更是他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半年的收獲。有多少人通過精打細算支撐家庭,有多少人通過辛勤奮斗改變命運,又有多少人通過平凡的守望完成年輪的更替。能知道這些,腳步才會穩健而不輕飄。我們的農民群眾最善良。你與他坐一條板凳拉家常,搭把手卸下車上的化糞池,寬慰一下過日子的艱辛,他就會把你當成“自家人”,時刻想著你、念著你、掛著你。這種樸素的善良叩打心靈、觸動靈魂,給人一種久違的感覺。能感知這些,方向才會堅定而不迷茫。我們的農民群眾最知足。出行上山的路旁有了休息長椅,享受了人性化待遇,她感到知足;因子女從事長途運輸謀生計而日夜擔驚受怕,為他寬心打氣,他感到知足;多年的民事糾紛遲遲不能解決,為她奔波討說法,她感到知足。能做到這些,人生才會充實而不虛度。
兩年駐村,經風雨見世面,受教育長才干,也更能讀懂組織的深沉用意:實現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下派的初心。我感到,在融入農村的生動實踐中,只有以務實苦干的行動一路求索,才能不辱使命、不負重托。更應深知,躬逢偉大的新時代,唯有做一個應和時代節拍的奮斗者,才能贏得歷史的眷顧,博出精彩的人生。
一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就要做點激蕩人心的事情。入村以來,在各級組織的親切關懷下,我撲下身子、沉在基層、干在實處,以釘釘子的精神緊扣夏村發展的關鍵環節,扭住群眾關注的現實問題,幫助夏村解決了一點困擾已久的難題,辦成了幾件群眾盼望的實事。回憶與村“兩委”一班人促膝長談的日日夜夜,會心的眼神,觀念的碰撞,話糙理不糙的啟迪,逐步形成了一個思想共識:只有干出來的精彩,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在實施特色農產品展示區項目建設中,我與村干部、村民星夜兼程,日夜堅守,項目施工班子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徽派建筑馬頭墻、木質采摘園大門、游客休閑長椅、獼猴桃藤架、農產品展示街等一批旅游設施建設完成,鄉村旅游發展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遠道而來的游客、城里的投資商、街頭巷尾群眾熱情的招呼成為冬日里一抹最溫暖的陽光。
村內主街道的升級改造,修復了年久毀損的水泥路面,群眾出門就能走上柏油路。走在這條路上,會記得修路那天從頭到尾認真負責的村干部老夏;會想起奧運超市路口拉著我的手不停說“重陽節村里開會說給俺修路,說修真修,立馬就修”的村民;當然,也忘不了那輛為跑交通局輾轉六天失而復得的公共自行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泥土地里也能長出“金疙瘩”。曇山生態環境天生麗質,鼓勵群眾搞活特色種植,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讓村里的土特產乘著鄉村旅游的快車風行天下,馳騁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無論是平常時日還是每逢佳節,心里放不下的還是困難群眾。中秋月圓日,最是牽掛時。一定會去問問老夏的豆腐行情,也會去看看忙于木雕繪畫的老孫高血壓好點了吧……傳遞溫暖,也給予幫助。
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農村發展的關鍵在基層黨組織。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如何找準定位,發揮作用?我認為,要做維護團結的表率,要做干事擔當的先鋒,要做落實制度的標桿。在村級班子運行中,富有干事激情的農村干部就像奔跑者,往往會將視線緊盯前方,勇往直前。這個時候,第一書記要做一名環顧四方、兼顧左右的提醒者。人品厚重闖勁不足的農村干部就像拉車人,總是眼睛緊盯腳下,亦步亦趨。這個時候,第一書記要做一名登高望遠、加油鼓勁的引路人。一時一事意見不同的農村干部就像辯論者,一直會據理力爭,堅持己見。這個時候,第一書記要做一名求同存異、凝聚合力的公道者。
花事漸濃,青春正好,不負一寸光陰。一年多來取得的每一分收獲、每一點進步,都凝聚著各級組織的親切關懷。余下的寶貴時光,我將把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好上級的指示精神,作為駐村幫扶接續奮斗的基本遵循。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傾力風沙治理水土保持,讓曇山生態環境永續發展;提高村莊綠化水平,讓村內街道多添一片綠色;助力扶貧項目早運營早收益,讓貧困群眾得實惠;完善農田基礎設施,讓農業的希望早日變為農民的希望……
十年光陰,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感恩組織,感謝生活。未來的路,重整行裝時更不應忘記為什么出發。
十年一回眸,回看故土,也檢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