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日本在華交易所(1906~1945年)
- 孫建華
- 2779字
- 2019-10-11 16:26:17
內容提要
本書以近代日本在華取引所(交易所在日本被稱為取引所)為研究對象,回顧日本在華交易所39年的歷史,重新審視日本取引所在華的活動,一分為二看待其影響,梳理和評析日本在華取引所與中方交易所之間的關系,探究近代日本取引所在華經營不成功的原因,總結日本取引所早期國際化經營的經驗與教訓。希望以史為鑒,更好地推進我國交易所的制度建設及國際化經營,促進中日兩國交易所的合作,以此為切入點,密切兩國互利共贏的經貿關系,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
按照以上研究目的和寫作思路,本書的內容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章介紹近代日本取引所發展簡史。該章共分四節。第一節介紹交易所的起源及其傳播,首先是概述1906年之前交易所在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及亞洲產生和傳播的情況。其次是介紹交易所的分類、特點與職能,重點闡述會員制交易所與股份制交易所各自的特點與優缺點,指出歐美國家交易所與日本早期取引所發展類型存在的差異。第二節介紹明治維新后日本取引所產生、發展與變遷的歷史,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日本取引所的歷史分為殖產興業時期、產業革命時期、經濟蕭條與整理時期、戰時經濟統制時期四個階段,對日本取引所設立、發展、整頓及向海外擴張、直至衰亡的歷程做了回顧。第三節歸納近代日本取引所發展的特點,指出近代日本取引所的發展具有以米谷取引所為主體、主要采用股份組織、取引所兼營證券與物品的情況長期存在、日本政府強力干涉取引所的發展等特點;還闡述了這些特點對日俄戰爭后日本取引所在華設立與營業的影響。第四節介紹取引所在近代日本崛起中的作用與影響,指出日本的取引所具有穩定米價和社會、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便利企業融資、支持產業經濟發展,充當經濟“晴雨表”,支持和服務財政等作用,因而成為輔助日本國內經濟發展、支持日本經濟對外擴張的工具。
第二章闡述近代日本在華取引所產生、發展與衰落的歷史。該章共分三節。第一節介紹日本在華設立取引所的背景與原因,指出在華設立交易所是日俄戰爭后日本對華經濟擴張的要求,日俄戰爭前日本國內就已醞釀了在華設立取引所等貿易金融機關的企圖,在華設立物品取引所、株式取引所(即股票交易所)和物券取引所還是日本對華貿易和投資發展的現實需要。第二節回顧近代日本在華取引所興起、整改與衰亡的過程,分三個階段介紹了日本在中國東北和關內地區設立的官營取引所和民營取引所的變遷情況及其原因。第三節總結日本在華取引所組織、經營與管理的特點,將日本在華取引所的特點主要歸納為六個方面:日本取引所的數量眾多而且分布區域集中;以兼營特產物的綜合類取引所為主體;在華取引所多采用公司組織;官營取引所較多,與官方聯系密切;關東廳和外務省對在華取引所實行雙線監理;日本取引所在華設立與經營引發的糾紛多,營業不穩定。另外,本節還對日本在華取引所組織、經營與管理特點的成因及影響做了評析。
第三章回溯近代日本取引所在華的商業活動與其他活動。該章共分五節。第一節以大連特產物取引所、大連株式商品取引所和青島取引所為例,回顧日本取引所在華的物品買賣活動,介紹日本取引所在華買賣農特產品、其他農產品和工業品的情況及其危害。第二節以大連錢鈔取引所、青島取引所為例,回顧日本取引所在華買賣金銀錢鈔的活動,介紹日本取引所在華從事金銀錢鈔買賣的目的、概況及其危害。第三節以哈爾濱取引所、滿洲取引所、大連株式商品取引所、青島取引所、上海取引所為例,回顧日本取引所在華的證券交易活動,介紹日本取引所在華買賣有價證券的目的、方式、概況及其影響。第四節以青島取引所、上海取引所和漢口取引所為例,回顧日本取引所在華開展的其他商業活動,介紹日本在華取引所從事的倉庫貨柜經營、貨物保險、貨物運輸、資產租賃、投資并購等其他非主營的商業活動。第五節以青島取引所、漢口取引所、上海取引所、大連取引所為例,回顧日本取引所在華從事的其他不法活動,介紹日本在華取引所操縱行市、進行商業賄賂、抹黑中傷同業競爭對手、參與販毒等非法的商業活動,指出日本在華取引所尤其是官營取引所是帶有政治、政策職能的非純粹的商業組織。
第四章重新梳理和審視近代日本在華取引所與中方交易所關系的多樣性。該章共分四節。第一節以上海取引所和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的關系為例,介紹日本在華取引所與中方交易所之間的示范學習關系。第二節以上海取引所與上海棉紗交易所之間的關系為例,回顧日本在華取引所與中方交易所之間的同業往來、人事參與、業務合作、商業并購等關系。第三節以青島取引所和青島物品證券交易所的關系為例,揭示日本在華取引所與中方交易所之間的商業競爭與矛盾關系。第四節以青島取引所和青島物品證券交易所的關系為例,揭示日本在華取引所與中方交易所之間超越經濟的敵對關系。
第五章是日本取引所在華活動的歷史評價與啟示。該章共分兩節。第一節是歷史評價與反思,以史為據,指證近代日本在華取引所的活動具有兩面性,一方面違法活動,粗暴踐踏中國主權與商權,另一方面在客觀上刺激了中方交易所的產生與發展。中日雙方交易所存在既對抗又合作的復雜關系。日本取引所在近代中國的經營活動是日本取引所早期國際化發展的主要內容,但總體說來不成功。第二節是史海鉤沉得出的啟示。一是應該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地選擇或改革國內交易所的組織制度。二是我國交易所可以考慮在公司化和上市的基礎上開展業務聯營與商業并購。三是我國可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考慮和推進交易所的國際化經營與合作。四是中日兩國可以以雙方交易所的合作為抓手去密切兩國的經濟聯系,增進互信,改善兩國的政治關系。
本書有以下幾個主要觀點。一是不同國家、同一國家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的交易所可視本地商情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組織制度,交易所的組織制度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地進行變革。二是公司制交易所具有競爭性、成長性和開放性,更適合在開放、競爭及成長的市場環境下發展,公司化和上市是未來我國交易所組織制度變革的方向。三是市場的深度開放和競爭會促進國內外交易所開展聯營或并購等活動,以營利為目的、更具開放性的公司制交易所更容易發起和實現交易所的聯營或商業合并。四是中國經濟的強勢崛起必然會推動國內交易所經營的國際化以及中外交易所之間合作的發展,而中外交易所之間的合作,必須以良好的國際關系以及東道國人民的善意為基礎,必須尊重彼此國家的主權、商權與法律,依照平等互利的原則,攜手推進。五是交易所是商業組織,應該秉持在商言商的原則,保持經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避免涉足政治,以免國際政治紛爭干擾交易所的國際化經營與商業合作。六是正常的商業往來與合作對中日雙方交易所都是有利的。即使是在中日政治關系嚴重對抗并導致經濟關系極端惡化的歷史時期,兩國交易所仍有合作的需要與空間。由此推知,未來中日兩國交易所肯定有業務往來與商業合作的空間與可能。雙方交易所可以以史為鑒,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建立面向未來的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