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學者對農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十分豐碩。通過歸納和總結,他們發現影響農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的因素眾多,這些因素主要包括戶主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耕地面積、家庭勞動力、收入狀況、耕作經驗、土地所有制、個人意圖、干旱程度、水供給的可獲得性、租地制、政府財政支持、農戶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聯系的次數、田間是否采用電腦管理、棉花新增產量、農戶感知精準農業重要性的屬性、生態直接付款計劃、政府與農戶之間的互動等。Dercon和Christiaensen(2011)的研究結論是,農戶的農業技術采用行為會受到以下多種因素的影響,它們分別是戶主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耕地面積、家庭勞動力、收入狀況、耕作經驗等。關于農戶農業技術的采用率及采用速度是否受到農業技術的復雜度以及風險度的負面影響,Mauceri等(2004)、Maertens和Barrett(2013)的研究觀點是不一樣的。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前提下,農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包括經濟效益、土地所有制等農業制度、資金流動狀況,其中,經濟效益是農戶采用農業技術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He and Deng,2007;Schuler and Sattler,2010;Tey and Brindal,2012)。資源稟賦差異會對農戶采用農業新技術產生一定的影響(Mariano et al.,2012;Noltze et al.,2012)。Herath(2013)進行研究后得出,農戶是否采用農業先進技術受個人意圖的影響。Sheikh等(2003)研究了巴基斯坦地區農戶免耕技術采用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其得到的研究結論是,農戶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聯系的次數是影響該種技術采用的主要因素。此外,Abdulai和Huffman(2005)在研究農戶采用雜交奶牛技術的主要影響因素時也發現,農戶與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聯系的次數是影響農戶采用雜交奶牛技術的主要因素。Paxton等(2011)通過研究棉花種植農戶采用農業技術的行為,得到的研究結論是,田間是否采用電腦管理、棉花新增產量等因素影響農戶的農業技術采用行為。D’Antoni等(2012)提出的觀點是,影響農戶采用Autosteer GPS導航技術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分三種屬性:第一種是采棉機的屬性,第二種是農戶投入成本的屬性,第三種是農戶感知精準農業重要性的屬性。許多采用者的投入成本、收入成本分別小于未采用者的投入成本、收入成本,但是由于存在機會成本(種植小麥可以獲取政府補貼),最終采用者的平均邊際利潤略高于未采用者的邊際利潤,所以,為了獲得政府補貼,農戶泛種小麥于生產條件較差的農場(Fibl,2010)。Finger和Benni(2013)基于瑞士1312個農場1992~2000年小麥生產的記錄數據,動態研究農戶小麥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其發現在實施生態直接付款計劃后,一些特殊的農場即種植規模比較小、生產條件比較差、生產效率比較低以及投入產出比較低的農場率先種植小麥。在推廣馬鈴薯種植技術時,加強政府與農戶之間的互動,推廣該技術的效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Ortiz et al.,2013)。
(2)重視農業技術采用行為效果的研究
國外學者對農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的經濟效果、生態環境效果、健康效果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經濟效果主要體現為農戶采用農業技術后作物產量是否增加、農藥施用量是否減少、農藥施用費用是否降低、生產成本是否減少、農業生產力是否得到提高、經濟收益是否得到提高等,生態環境效果主要體現為農戶采用農業技術后對土壤的擾動是否減少、生態環境是否得以改善等,健康效果主要體現為農戶采用農業技術后農藥殘留量是否降低、人類健康是否得以改善等。有學者提出糧食單產不受農戶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明顯影響,甚至二者呈一種負相關關系(Giller et al.,2009)。當農戶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時,其農作物產量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Daku,2002)。通過對1991年到1999年間印度尼西亞政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總結,Resosudarmo(2001)得出這種農業技術的采用使糧食產量得到了顯著的增加。1987~1990年,在農戶種植水稻的過程中,將農藥管制政策與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相結合,水稻產量提高的百分比大約是12%,農藥施用量減少的百分比是65%(Yudelman et al.,1998)。洋蔥種植農戶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結果是,其農藥施用費用得到一定幅度的降低,經濟收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即農藥施用費用降低了25%~65%,經濟收益從最初的每戶5.78美元提高到最后的每戶7.63美元(Cuyno et al.,2001)。厄瓜多爾的農戶在種植馬鈴薯時對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進行了采用,結果其生產成本減少(Mauceri et al.,2007)。Colette et al.(2001)對美國得克薩斯州農戶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采用行為的效果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采用節約了該州農戶的生產成本,改善了生態環境。Maumbe和Swinton(2000)對農戶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行為與農藥施用量、農業生產力、人類健康及環境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農戶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后,農藥施用量減少、農業生產力得到提高、人類健康及環境得以改善。Alvarez等(1995)對農戶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帶來的效果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用不僅能夠使對土壤的擾動減少,而且能夠使表層土壤有機碳的流失減少,最終使表層土壤有機碳的含量提高。Blanco-Canqui和Lal(2008)研究了美國東部農戶采用免耕這一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行為,其提出的研究觀點是,在長期地采用免耕技術的條件下,0到10cm土層內有機碳的含量會得到一定的增加,但是,土壤有機碳的含量在10cm以下的土層減少了。Mukherjee和Arora(2011)在其研究中提出這一觀點,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會導致農戶水稻、土壤、水源的農藥殘留量有所不同,也就是,采用了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農戶的水稻、土壤、水源的農藥殘留量比沒有采用該技術的農戶的水稻、土壤、水源的農藥殘留量低。
(3)重視農業環境保護技術采用的研究
國外學者十分重視農戶農業環境保護技術采用的研究,他們研究的農業環境友好型技術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第二種是有機肥技術,第三種是保護性耕作技術,第四種是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因為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用行為包括“部分采用”行為,所以,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等農業先進技術可以被當作一個逐步采用的過程(Byerlee and De Polanco,1986;Smale et al.,1995;Khanna,2001;Dimara and Skuras,2003),但是,有學者提出了與上述學者不一致的觀點,農戶的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用行為包括“采用”和“不采用”兩種情況,所以,農戶對環境友好型技術的采用不是一個逐步采用的過程,而是一個二分過程(Mbaga-Semgalawe and Folmer,2000;Shively,2001;Mather et al.,2003)。推廣并應用環境友好型技術的確能夠“減排控污”,農業生態環境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Jaffe and Palmer,1997)。Kremer等(2001)研究了美國艾奧瓦州農民采用新型土壤氮技術這一環境友好型技術的主要影響因素,在這一研究中,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即農戶采用新型土壤氮技術的行為受到該技術復雜性的極大影響,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新型土壤氮技術的復雜性會對農戶是否采用該項技術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Pamuk et al.,2014;Aubert et al.,2013)。環境友好型技術的采用者主要是農戶或者農場主,農戶的特征和職業、農場特征以及農業環境計劃特征等影響上述采用者做出是否采用該技術的決策,其中,農戶戶主的年齡、受教育程度、農戶的非農收入、經濟狀況屬于農戶的特征,土地所有權、農場的規模屬于農場特征,交易成本、項目要求、區域環境付款水平屬于農業環境計劃特征(Knowler and Bradshaw,2007;Serra et al.,2008;Ahnstrom et al.,2009;Sattler and Nagel,2010;Espinosa-Goded et al.,2010)。鼓勵公共和私人之間的互補性農業研究、在信息及預測領域進行更多投資、幫助減輕風險等10項政策有助于發展中國家的貧困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促進其推廣和擴散(Lybbert and Sumner,2012)。Thangata和Alavalapati(2003)對農戶戶主的年齡與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用行為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農戶戶主的年齡越小,其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積極性越高。文化、社會和經濟因素如養殖戶與種植戶的合作、養殖規模等促進了非洲西部半干旱地區農戶采用有機肥(Williams,1999)。Dadi等(2004)在其研究中首先將變量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會隨時間發生改變的變量,第二種是不隨時間發生改變的變量,然后研究埃塞俄比亞東部地區的農民以及西部地區的農民采用有機肥的速度受到這兩種變量的影響程度。生態環境等受到了傳統耕作的負面影響,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威脅,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用能夠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FAO,2001)。20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從1974年到2005年,全世界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用面積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采用面積占全部耕地面積的比例有所提高,即從不足300×104公頃增加到9900×104公頃,從約占全部耕地面積的0.2%提高到6%以上(FAO,2007)。有的學者分析了土地產權與農戶響應保護性耕作技術之間的關系,其得出的分析結論是,明確土地產權有利于提高農戶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積極性(Saint-Macary et al.,2010)。但是,有的學者認為土地產權和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行為這兩者之間并不存在很大的關系(Bultena and Hoiberg,1983)。上述兩種觀點之所以相矛盾,主要是因為成本回收期、成本-收益會影響土地使用權與農戶采用該種技術這二者間的關系,此外,農戶該種技術的采用意愿受到土地租賃類型不同的影響(Soule et al.,2000)。FAO(2001)認為,勞動力機會越多,農戶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可能性越小。農戶采用上述農業技術的意愿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主要有受教育水平、農民的經驗、地形條件、灌溉條件、作物秸稈的利用等(Haggblade and Tembo,2003)。Knowler和Bradshaw(2007)對30多篇與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相關的文獻進行回顧后得出,在不同的國家或者是不同的地區,同樣的因素對其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用發揮不一樣的作用。Beckmann等在其研究中構建了成本-收益模型,發現勞動組織影響農戶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作物混種、蘋果園的地理空間分隔、氣候以及地形不僅會對施用農藥的類型和施用農藥的強度產生決定性的作用,而且以上四種因素也會對病蟲害的類型和病蟲害的強度產生同樣的作用,澳大利亞蘋果種植者是否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在病蟲害的類型及強度給定的條件下主要依賴于可以得到的控制選擇(Geoff et al.,2008)。與租種土地的農民相比,土地自有的農民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可能性更大,非農收入會阻礙農民采用該種技術,農民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程度受到農戶農藥有效性感知的影響(Hashemi and Damalas,2010)。孟加拉國水稻種植戶在水稻種植時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有利于農藥成本的減少,能夠帶來更大的生態和健康效益(Dasgupta et al.,2007)。
2.農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的研究方法
國外農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研究的新方法不斷涌現并逐漸得到了應用,如元胞自動機模型、主體空間模型、隨機動態模型、技術接受模型、二階段隨機程序模型、期限分析、參與性農戶評估法、面板數據模型、結構方程模型等。Balmann(1997)在研究中對農戶經濟決策主體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的最佳行為進行了模擬,在此模擬中運用了元胞自動機模型。為了獲得一個可以更好地理解資源利用變化及技術創新擴散過程的途徑,有的學者仿真模擬了智利不同農區農戶的社會空間相互作用,在進行仿真模擬時采用的是主體空間模型(Berger,2000)。Carey和Zilberman(2002)運用隨機動態模型對農戶節水灌溉技術采用行為進行了研究。技術接受模型這一研究方法能夠對信息技術接受行為進行有效解釋,它對有用和易用感知、外部變量、信息技術等要素之間內在的邏輯關聯進行了比較有效和簡潔的描述(Venkatesh and Davis,2000;Lee et al.,2003)。Cai和Rosegrant(2004)在研究未來的水文情況這一不確定變量影響農戶采用灌溉技術時運用的是二階段隨機程序模型。有的學者在時序研究澳大利亞南部地區農戶免耕技術采用行為時利用的是期限分析方法(D’Emden et al.,2006)。Brocke等(2010)運用參與性農戶評估法對西非布基納法索西部地區幾內亞種族兩個村莊的農戶高產高粱技術采用不能成功的原因進行研究,其得出的研究結論是,尚未對高產高粱在當地生長所需要的條件進行考慮,也尚未對當地農戶的偏好及需求進行充分的思考是該國際育種項目在當地失敗的主要原因。Lapple(2010)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愛爾蘭地區農戶有機農業技術采用行為,他認為該地區比較多的農戶不愿意對有機農業技術進行采用,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是他們要規避風險。Mohapatra(2011)以印度奧里薩邦為研究區域,以當地的200戶農戶為研究對象,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實證研究這200戶農戶戶主的受教育水平與其甘蔗種植技術采用行為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戶主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愿意采用甘蔗種植技術。
國外學者在確定性條件下研究了農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例如Parton在確定性條件下對農業技術采用時“安全第一”模型進行分析。Feder和Slade(1984)在確定性條件下對農業技術采用中農戶學習過程及自身試驗的作用進行了研究。但是,由于農戶在采用農業技術時往往面臨產量的不確定性等主觀上的風險和病蟲害、天氣變化等客觀上的風險,所以,大部分學者還是傾向于采用不確定性研究視角。農戶在從事生產時所具有的技能高低與其采用農業技術的程度具有正相關關系,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不同的農戶具有不同的處理信息不確定性的能力(Welch,1970)。農戶在兩種技術,即傳統技術、新技術之間的土地分配比例受到風險、不確定性程度的影響,而且收入和相對風險回避程度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對農戶新技術采用的比例具有決定作用(Feder,1980)。有學者研究產出價格與工資率不確定性對農戶采用技術的影響時得出,當勞動力供給不確定性增加,且產出需求富有彈性時,他們更加愿意采用比較“粗略”的技術(Zilberman and Just,1982)。Carey和Zilberman(2002)分析經濟激勵因素的不確定性、未來干旱程度的隨機性對農戶節水灌溉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時得出,農戶采用該種技術的條件是預期收益比交易成本高。農戶節水灌溉技術采用行為受到科羅拉多州地區的干旱程度的正向影響(Schuck et al.,2005)。采用農業新型技術能夠給農戶帶來比較高的收益,但是其具有不確定性及風險,可能導致大多數農戶不會采用農業新型技術(Jack,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