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引言

社會關系網絡是社會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與帕森斯以來傳統的地位結構觀將人們的社會行為解釋為受社會結構影響制約不同,社會關系網絡研究將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紐帶關系(tie)看成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結構,進而分析這些紐帶關系對個人、組織和社會及其行為的影響。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于社會關系網絡的研究就始終沿著整體網和個體網兩個不同的方向平行發展。整體的社會關系網絡研究關心的是群體內部關系,如緊密性、中距性、中心性等;個體的社會關系網絡研究關心的是個體及其行為如何受其社會關系網絡的影響,如強關系力量假設和弱關系力量假設、社會資本理論、結構洞理論等。本文主要從新生代農民工個體的社會關系網絡的視角來論述社會關系網絡在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社會距離中的影響和作用。

任何社會的個體成員都不可能單獨存在,通過社會關系網絡,人們可以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危機,維持日常生活的正常運行,從而確保個人的身心健康,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隨著20世紀60年代社會網絡理論的興起,學者們從社會關系網絡的理論視角對城市移民的研究探討逐漸增多。網絡分析被看成一種描述城市社會關系模式的有效手段。在移民的社會行動和城市適應的影響因素上,個人的社會關系網絡的重要性日漸突出。根據社會網絡理論,社會關系和社會互動是“工具性關系”和“情感性關系”的混合體。工具性關系主要是指一些物質性的幫助關系,如購買物資、借錢、尋找工作和找對象等;情感性關系主要是指一些情感性的關系,如傾訴心中苦悶、一起娛樂等。在中國的城市人口流動過程中,大量“陌生力量”從鄉村和欠發達地區融入城市,既改變了流出地和流入地居民的利益關系,也改變了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社會網絡和社會結構。流動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之間不僅發生經濟交往,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發生著廣泛的社會互動,這種交往的結果以個體自我中心社會網絡的形式呈現出來。可以說,流動行為改變了城市本地居民和新生代農民工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的構成,社會關系網絡通過社會生活實踐深刻地影響著新生代農民工和城市本地居民之間的社會距離。

近年來,隨著新生代農民工逐步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流,他們與城市生活主體之間的關系成為理論界和政府部門的關注焦點。根據全國總工會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課題組(2010)的研究,所謂新生代農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年齡在16周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他們出生于農村,卻沒有務農的經驗和經歷,他們對城市的認同已經超過了對農村的認同。對城市生活的向往,使他們減弱了對農村社會的認同;與城市居民在各方面的差異又使他們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社會。本文試圖以實證調查數據為依據,運用定量分析方法,從新生代農民工主體視角出發,對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社會距離中的社會網絡因素影響作一個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耿马| 丰顺县| 阿拉善盟| 舞钢市| 怀来县| 安图县| 翼城县| 左云县| 吴旗县| 如皋市| 工布江达县| 抚松县| 仲巴县| 扬州市| 翁源县| 军事| 江山市| 夹江县| 宜兰市| 龙口市| 古蔺县| 册亨县| 阆中市| 会宁县| 汤阴县| 客服| 通渭县| 十堰市| 根河市| 雷州市| 喜德县| 乾安县| 电白县| 海南省| 阜新市| 泉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博野县| 海晏县| 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