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展理念與社會治理現代化
- 陳光金 何昇軒 黃麗娜 張翼
- 1063字
- 2019-10-11 16:38:08
一 引言
近幾年,隨著外出務工性價比越來越低,家鄉對農民工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選擇在本地就業,農民工內部結構出現變化。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6年農民工監測報告顯示,2016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171萬人,比上年增加424萬人,其中本地農民工為11237萬人,比上年增加374萬人,增長3.4%;而外出農民工為16934萬人,比上年增加50萬人,增長0.3%。本地農民工增量占新增農民工的88.2%。本地農民工增速遠遠快于外出農民工。
同時,農村青年絕對數量的變化及其是否外出的就業選擇是影響未來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我國青少年人口數量負增長,16~19歲的農村初中畢業到高中畢業以及肄業的青少年是外出打工的主要人群,該階段人群于2014年達到峰值后出現負增長。另一方面,在農村青年就業和居住地點的選擇上,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選擇在農村本地就業或務農;他們大多居住在農村,而在鎮上或縣城務工。農村青年絕對數量的逐步減少以及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選擇在本地農村就業或居住,將對中國未來城鎮化的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將流入地帶來移民生活條件改善的因素作為“拉力”,將流出地不利的社會經濟條件作為“推力”,“推拉理論”認為人口遷移在這兩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李強(2003)通過分析中國城鄉流動人口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總結了農民工特殊的生命周期,年輕的時候外出打工掙錢,年齡大了以后回家鄉務農、務工或經商。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3.1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1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73倍(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2017)。在現有城鄉收入差距依然較大的情況下,無論是“推拉理論”還是“農民工生命周期理論”,都不能很好地解釋為什么一部分農村戶籍的青年選擇向外流動到經濟發達的地區打工,而仍有一部分農村戶籍青年選擇留在本地,或務農或從事非農產業,而不是外出務工?
為研究農村青年的就業選擇及其原因,本文將農村流動青年與未流動青年定義為:農村流動青年是具有農村戶籍、從事非農工作、居住在戶籍所在鄉鎮以外的非農村地區的18~35歲的青年,也將流動青年稱為新生代外出農民工;農村未流動青年是具有農村戶籍、從事非農工作或務農、居住在戶籍所在鄉鎮以內的農村地區的18~35歲的青年。進一步細分,將只從事非農工作(即“離土不離鄉”)的未流動青年稱為新生代本地農民工;將主要從事非農工作(部分從事農業工作)的未流動青年稱為部分務農的新生代本地農民工;將僅從事或主要從事農業工作的未流動青年稱為新生代農民。本文將首先分析農村流動青年與未流動青年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礎上闡釋四類農村青年群體就業決策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