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層累構造下的唐代宦官歷史書寫

李瑞華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 100875)

摘要:握有歷史記錄權與編纂權的唐宋史家,一次次改寫和重構了唐代宦官的歷史書寫。由于唐代固有的政治體制塑造了宦官與文臣百年相爭的格局,二者緊張而疏遠的關系影響了士大夫?qū)鹿偃后w的第一重歷史書寫。宋初鑒于唐代宦禍,皇帝能夠?qū)徤魅斡没鹿偃后w。宋仁宗朝君主逐漸任用宦官作為腹心親信以加強皇權,因而宋代史家重新改寫唐代宦官,以期通過前車之鑒來警誡規(guī)諫皇帝。加之當時史學春秋筆法的盛行,宋代史家進一步丑化和批判唐代宦官,進而完成了唐代宦官的第二重歷史書寫。可以說,唐代宦官的歷史書寫經(jīng)歷了多重累積,每一重累積又是史實、文本與意識的碰撞與重構。

關鍵詞:唐代宦官 歷史書寫 層累構造

“自書契以來,不無閽寺”[1],宦官古來有之。史家一般認為,東漢、唐、明是宦禍最嚴重的統(tǒng)一朝代。由于宦官群體存世史料不多,正史宦官傳是一朝宦官群體記載較為集中和全面的史料文獻,因而成為探究歷代宦官群體的基礎資料。《后漢書·宦者傳》是正史之中首次單獨為宦官設傳,載東漢宦官16人。雖對擅權亂政的宦官記載頗多,也不乏對賢宦的記載,如鄭眾“謹敏有心幾”、蔡倫“匡弼得失”、良賀“清儉退厚”、曹騰“未嘗有過”、呂強“清忠奉公”,整體權宦與良宦傳記各占一半。[2]《明史》有宦官列傳兩卷,共記載有67位宦官,得到較正面評價的占了總?cè)藬?shù)的一半以上。即使是像北魏時代宦官可任中外要職、權衡人物,曾出現(xiàn)有殺帝、廢后、戮相者,《魏書》錄《閹官傳》一卷,記有25位宦官,其中有將近一般的宦官得到史家的積極評價。

唐代被認為是繼東漢之后宦官權勢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史家單獨設有宦官傳。然而翻閱新舊《唐書》中的宦官傳記,舊書僅13人,新書擴充至21人。其中得到史家正面評價的宦官屈指可數(shù),多因擅權或品性而受史家批評。某一歷史書寫作品,必定是復合多重的和持續(xù)的歷史書寫行為,層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結果。[3]唐代宦官歷史書寫的形成與唐宋史學發(fā)展趨勢、唐宋兩朝史家對宦官角色的認知以及唐宋兩朝的政治局勢、時代背景等密切相關。得益于五代宋人的幾部官修史書,唐代宦官歷史書寫中的這種層累疊加過程可以更加明晰地了解和探知。

一 唐人的宦者意識與歷史書寫——以《冊府元龜》為例

首先,簡單梳理一下唐人修史的概況。唐朝史館編纂有皇帝實錄與本朝國史,德宗后再未修撰紀傳體國史,穆宗后無編年體國史,而從唐高祖到唐武宗凡16帝有皇帝實錄。[4]國史的修撰主要依據(jù)實錄。實錄取材于記錄天子言行和詔書奏報的起居注,以及時政記、日歷等史書文獻,此外還取材于行狀、家傳、采訪筆錄。目前僅《順宗實錄》因保存于韓愈的《昌黎先生文集》而得以傳世,其余實錄與國史均已散佚。所幸宋朝時唐代的實錄和國史尚在,五代宋人收集梳理唐朝史書,刪削編訂而集結成了諸種有關唐朝的官修史書。其中唐代宦官的史實集中記載于新舊《唐書·宦者傳》《冊府元龜·內(nèi)臣部》《資治通鑒》,新舊《五代史》也涉及對唐末宦官的記載。

諸書之中又以《冊府元龜》保存的唐代宦官信息最完備。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修成的《冊府元龜》,旨在記述歷代君臣事跡。其中唐史部分,武宗以前主要采自唐各帝實錄,武宗以后主要參考賈緯“搜訪遺文及耆舊傳說”編纂而成的《唐年補遺錄》65卷。[5]由于此書基本是對前朝史料的摘抄,改編刪減較少,筆者主要依據(jù)《冊府元龜》探討唐人宦者意識對歷史書寫的影響。下表為《冊府元龜·內(nèi)臣部》所載內(nèi)臣部宦官信息匯總。

表1 《冊府元龜·內(nèi)臣部》所收宦官

根據(jù)表①所列內(nèi)臣部十六門的內(nèi)容,七門是對宦官群體中正面事跡的記載,四門是對宦官行為的批評,可見對宦官群體褒多于貶。這實際與宋真宗朝宦官的角色以及真宗對宦官的態(tài)度有關。柳立言先生曾考察宋初君臣對宦官角色的認知,他指出由于宋真宗朝宦官屢在邊疆立功,真宗對宦官頗具好感。因而真宗在閱覽內(nèi)臣部后提出,史家在編纂宦官資料時不要直接強調(diào)而要委婉表達他們的閹人身份,這一要求可以解讀為真宗對宦官群體的優(yōu)容。《冊府元龜·內(nèi)臣部》的編纂可能也受到了皇帝態(tài)度的影響,對歷代宦官事跡好評居多。[6]

即使在這樣優(yōu)待寬容的編纂態(tài)度下,唐代宦官可褒揚者依然乏善可陳。宦官中竟無一人有賢行,忠直、才識、立功以及干事者屈指可數(shù),恣橫、譴責以及貪貨門的宦官倒是與唐以前的宦官相當。記載集中在將兵和監(jiān)軍,主要是對任職左右神策軍中尉和地方監(jiān)軍宦官的簡單記錄。鑒于《冊府元龜》編纂原則和書寫手法,這種對唐代宦官隱善揚惡的做法當來自擁有歷史書寫權的唐代士人群體。這樣的記載一方面反映了唐代宦官的角色特點;一方面也折射出唐代史家的宦者意識以及對歷史書寫的影響,奠定了唐代宦官形象的基調(diào)。

無論宦官權勢如何,歷代宦官與皇帝終是主仆,皇帝待宦官以家奴,利用宦官行使皇權。然而政治格局不同,宦官作為皇帝的棋子,其角色定位差異甚大。雖然宦官群體與外朝文官群體有直接的斗爭,但只是在王朝的某些時間點或者在王朝末期。唐代宦官則不同,司馬光言,“宦官之禍,始于明皇,盛于肅、代,成于德宗,極于昭宗”,大致對唐代宦官權勢的發(fā)展階段有一整體把握。玄宗以后宦官受到君主的信任和任用,開始以群體身份獲得政治資源,這與唐代中央政局、宮廷變革等密不可分。[7]君主本著制衡的目的,逐漸授予宦官各種政治權力。宦官集團在君主的支持下,通過內(nèi)諸司擴大權力。不同于前朝宦官憑借偶然的契機或者皇帝的恩寵才參與政事,雖然內(nèi)諸司一開始只是臨時使職,但逐漸等級化固定化機制化,持續(xù)侵奪著外朝文官群體的政治資源。[8]

可以說唐代宦官群體百年發(fā)展史,伴隨的是外朝文官群體政治資源被侵奪的歷史。這種直接對抗加劇了南北衙間關系的緊張,以致晚唐宦官與外朝文官群體水火不容,甚至出現(xiàn)了血腥仇殺。唐代文官集團作為輿論的控制者以及史書工筆之人,面對唐代宦官群體這一政治對手,即使秉筆直書,其書寫也不可避免地帶有較強的主觀傾向。由于二者關系的緊張與疏遠,唐代史家對宦官群體的了解不多;而又由于宦官群體權勢的擴張主要依靠對神策軍權的掌控,宦官掌兵、專權等成為史家留心和關注之處。

作為政治資源爭奪的敵手,士大夫?qū)鹿俚墓儽M量避而不談,對宦官的勞苦遮蔽掩蓋,更注重對宦官專悍、強權的討伐,隱善揚惡成了歷史書寫的準繩。宦官涉足政治軍事越多負面評價就越高,一旦政軍局勢出現(xiàn)問題,宦官便首當其沖成為代罪羔羊。例如一般官修史書往往將戰(zhàn)事失敗歸咎于宦官監(jiān)軍制度,認為宦官監(jiān)軍擾亂地方軍政,而官修史書更是宣稱朝廷在劉辟事件中的軍事勝利正得益于不設監(jiān)軍,《舊唐書》載:

劉辟作亂,議者以劍南險固,不宜生事;唯黃裳堅請討除,憲宗從之。又奏請不以中官為監(jiān)軍,只委高崇文為使。黃裳自經(jīng)營伐蜀,以至成功,指授崇文,無不懸合。[9]

據(jù)上文,高崇文討劉辟之所以成功當在不設監(jiān)軍。然而白居易的疏奏中則有“比年始以中人為都監(jiān),韓全義討淮西,賈良國監(jiān)之,高崇文討蜀,劉貞亮監(jiān)之”[10],可知劉貞亮便是高崇文討劉辟時的監(jiān)軍。陸揚先生則找到《德陽龜勝山道場記》,內(nèi)中明確記載討劉辟時有都監(jiān)軍使俱文珍(劉貞亮原名)和另一位劉姓監(jiān)軍,證明宦官監(jiān)軍和主帥的合作相當成功。此外又考證了一位宦官夫人張氏墓志,這位宦官正是俱文珍任監(jiān)軍使時的判官,為該論點提供了新的證據(jù)。[11]《舊唐書》所書當根據(jù)唐人國史實錄而來,士大夫?qū)鹿俟兊恼诒魏蛯鹿俳巧c職任的貶低可見一斑。

二 宋人對唐代宦者的歷史書寫及時代背景——基于新舊《唐書》的比較

“事增于前,文省于舊”的《新唐書》,成書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前10年宋祁主持編修,后7年歐陽修與宋祁共同刊修。新修唐史以整部《舊唐書》為最直接的取材依據(jù),對舊書的刪削改增更能體現(xiàn)宋代史家的修史意識。而且《新唐書》刊布后,《舊唐書》遂不再流傳。明嘉靖十七年(1538)舊書才重新刊行,但傳布不廣;明清之際,顧炎武建議兼刻《舊唐書》,直至清乾隆時《舊唐書》始得復刻。因此,《新唐書》對當時及后世唐代宦官歷史形象產(chǎn)生深遠影響。

首先,《新唐書·宦者傳》從生理、性格、行為等方面對唐代宦官的批判尤為嚴厲。對宦官的態(tài)度上,舊書認為宦官能夠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其決定權在君主,明君措置得當便不會發(fā)生宦官亂政的事情,“向使不假威權,但趨帷扆,何止四星終吉,抑亦萬乘延洪”[12]。而新書則繼承并進一步發(fā)揮了《后漢書·宦者傳》對宦官生理缺陷的攻擊,認為宦官是卑劣陰險的小人,“殘氣不剛,柔情易遷,褻則無上,怖則生怨,借之權則專,為禍則迫而近”[13],因而君主根本防不勝防,“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禍生所忽”[14]。總而言之,有生理缺陷的宦官品性低劣,是危險的存在,君主完全不應該靠近他們。相較于舊書,新書對待宦官更加嚴苛,批評更激烈。在傳記的編排上,新書史家將唐代宦官分為上下卷,但并非按照時間順序而是按照專權擅權的程度劃分,體現(xiàn)出宋代史家更加注重對宦官的道德批評。這一態(tài)度還反映在對宦官品性的措辭上,下表所列是新舊唐書對部分宦官品性的描述。]

表2 新舊唐書·宦官傳部分措辭類比[15]

可以發(fā)現(xiàn)新書對舊書的用詞多有改寫,傾向選擇更消極、正面程度更低的詞語。這僅是對宦官品性的評價,即使宦官獲得較正面評價,在具體史實記載中,也會被指摘為擅權專政等,并不影響對唐代宦官整體負面的描述。

其次,《新唐書·宦者傳》的書寫可謂是錯漏百出,有意無意妖魔化唐代宦官。《新唐書·宦者傳》記有唐代宦官21人的傳記,涵蓋舊唐所載13人外,主要新增幾個晚唐宦官。書寫上分為三種,一是基本承襲舊傳,只作文字詞語的刪減改寫,如楊思勖傳;二是承用舊傳的同時,增添了新的史料,增添詳略不等,可信度各有不同,如高力士傳增補自柳芳《高力士外傳》,吐突承璀傳增補自《唐闕史》《玉泉子》,竇文場、霍仙鳴傳增補自《唐國史補》等;三是舊書無傳,新書增者,如駱奉先、馬存亮、嚴遵美、仇士良、劉克明、劉季述、韓全誨、張彥弘等。無論是增刪填補,還是加入的新傳,史家的價值觀、宦者意識都反映得淋漓盡致。

趙翼《廿二史札記》卷十七“新書增舊書處”等條分類討論了《新唐書》對《舊唐書》的增補刪削之處,列出了新書宦官傳較之舊書的增添之處。[16]章群的《通鑒、新唐書引用筆記小說研究》羅列了高力士、李輔國、魚朝恩和仇士良四個宦官傳記中所引用的筆記小說內(nèi)容。[17]但二書對新書增添的內(nèi)容不全面,且尚未探究內(nèi)容本身。考察增補的內(nèi)容,一是增加奇聞逸事。如高力士傳中,高力士母子憑借高力士身上的七黑子相認;吐突承璀傳中吐突承璀存放詔敕的房間地生毛二尺的記載。這符合唐代筆記小說撰者的一大旨趣,即搜羅奇聞逸事,承襲自魏晉以來筆記小說好記志人、志怪的特點,對傳記整體的影響不大。二是增添傳主經(jīng)歷,這一部分錯謬矛盾之處甚多。如宦官俱文珍是舊書中罕有的具有正面評價的宦官,稱其“性忠正,剛而蹈義”。而新書增添俱文珍擅殺東川節(jié)度使李康,稱其“專悍”,史載:

高崇文討劉辟,(俱文珍)復為監(jiān)軍。初,東川節(jié)度使李康為辟所破,囚之。崇文至,辟歸康求雪,貞亮劾以不拒賊,斬之,故以專悍見訾。[18]

然而新書《高崇文傳》基本承襲舊書《高崇文傳》,指出是高崇文“數(shù)康失守罪,斬之”[19],《資治通鑒》也遵循舊書所言。另外考異部分引《金華子雜編》與《唐國史補》,認為二書所載系傳聞而不采。但《金華子雜編》載李康有異志,故高崇文斬之;《唐國史補》載高崇文誘捕李康是因為二人早年有仇怨。[20]不論傳聞中高崇文斬李康的動機是否可信,高崇文斬李康此事當屬事實,與俱文珍毫無關系。新書不知據(jù)何說認為李康之死與俱文珍有關,更憑此一條批評俱文珍專悍。

此種張冠李戴還可見于竇文場、霍仙鳴傳,新書增補一條監(jiān)察御史崔薳誤入右神策軍竇文場劾奏長流的記載。新書載:“時監(jiān)察御史崔薳行囚于軍,吏為具酒食,薳欲悅媚之,故不拒。文場劾奏,詔流薳遠方。”[21]新書對竇文場、霍仙鳴的評價是“招權驕肆”,這條雖然沒有明確表達新書史家的態(tài)度,但從行文來看,崔薳僅僅因為接受了軍中的酒食就被竇文場劾奏長流,明顯是將監(jiān)察御史長流之罪加于竇文場,暗指竇文場有陷害仇視文臣之舉。實際上,這是新書史家又一次從寫書上遮蔽了歷史事實。此事具載于《舊唐書》《資治通鑒》《冊府元龜》和《唐會要》,《冊府元龜》載:

崔薳,貞元十九年,為監(jiān)察御史。初,建中元年,敕:京城諸使及府縣,季終命御史分曹巡按系囚,省其冤濫以聞。近年以北軍職在禁密,移牒而已,御史未嘗至其軍。薳任官近,嚴明遇下,下思陷之,知薳不練故事,至右神策軍云奉制巡覆,軍使等以為持有制令,御史推覆不詳其舊例也,頗驚愕。軍中遽奏之,帝發(fā)怒,笞薳四十,配崖州。[22]

據(jù)上文,慣例御史并不巡查神策軍,而崔薳下屬意欲陷害崔薳才將其引入右神策軍,德宗知悉后笞崔薳并配流崖州。導致崔薳長流的原因是因為違規(guī)誤入右神策軍,與接受酒食與否并無關系,更與時任左神策軍中尉的竇文場無半點關系。按理,新書編修時當知此事原委,但在史家的刪削之下,失其本意不說,更有借此詆毀宦官之嫌。

更有甚者,唐末崔胤誅殺宦官,欲加重宦官的罪名,編造了一段仇士良欲廢文宗之事。大致是其父崔慎由開成年間任翰林學士,曾被仇士良召入宮中。仇士良當著崔慎由的面指責教訓文宗,欲令崔慎由草詔廢文宗,被崔慎由拒絕。新書所載此事最早見于《皮氏業(yè)見聞錄》,新書承襲了前書,指出“故胤惡中官,終討除之,蓋禍原于士良、弘志云”[23],將唐末誅殺宦官完全歸咎于宦官仇士良等人。然此事司馬光早已考證清楚,據(jù)舊書,“崔慎由大中初始入朝,為右拾遺員外郎,知制誥。文宗時未為翰林學士”[24],可知此事虛妄,新書不察。

除卻上文新書增補舊傳的例子,新書還對舊傳多有刪改,借機闡明自己的主張。例如舊書程元振傳保留了對他的長流詔書,正是因《舊唐書》常常直接摘抄詔敕和大臣奏疏,被北宋朝廷批為“蕪雜不精”。新傳雖然刪去了長流詔書,卻又摘錄了太常博士、翰林待詔柳伉請誅程元振的上疏,史載:

……自朝義之滅,陛下以為智力所能,故疏元功,委近習,日引月長以成大禍……內(nèi)外離叛,雖一魚朝恩以陜郡勠力,陛下獨能以此守社稷乎?……臣聞良醫(yī)療疾,當病飲藥,藥不當疾,猶無益也。陛下視今日病何繇至此乎?天下之心,乃恨陛下遠賢良,任宦豎,離間將相而幾于亡。必欲存宗廟社稷,獨斬元振首,馳告天下,悉出內(nèi)使隸諸州,獨留朝恩備左右,陛下持神策兵付大臣,然后削尊號,下詔引咎,率德勵行,屏嬪妃,任將相……[25]

選擇引用柳伉的疏奏,新書史家可謂用心良苦,這篇疏奏核心是勸諫代宗“親賢臣,遠宦官”,而這也正是新書史家所宣揚和表達的,因而借古人之口表達出來。然而程元振屢次陷害功臣宰相,難道沒有代宗在背后的默許嗎?有西方學者便指出,以程元振為代表的宦官是皇帝因不得人心政策而招致怨恨的避雷針和代罪羊。[26]

新書在抨擊唐代宦官驕資、專悍的同時,亦有自己對良宦的認知。認為“唐世中人以忠謹稱者,唯存亮、西門季玄、嚴遵美三人而已”[27],故新增了馬存亮和嚴遵美的傳記。馬存亮傳主要記載了時任左軍中尉的馬存亮在敬宗初年張韶、蘇玄明闖入宮廷謀反之際,保護敬宗周全,并且在立功之后推諉權勢,主動避功出外任監(jiān)軍。[28]嚴遵美傳主要引自《北夢瑣言》,記載了嚴遵美批評樞密使楊復恭擅權,而他自己避權不任事,后隱居青城山。馬存亮和嚴遵美均是因為避權不任事受到新書史家的稱贊。

其實新書之所以如此有意無意攻擊妖魔化唐代宦官,強調(diào)宦官應當避權不任事,與傳統(tǒng)史家的史觀、中唐以來的史學趨勢以及新書所處的時代背景不無關系。

一是傳統(tǒng)史家的史觀。有意留下來的史料都是經(jīng)過篩選的,官修正史更是如此。唐太宗在《修晉書詔》中云:“蓋史籍之為用也……彰善癉惡,振一代之清芬,褒德懲兇,備百王之令典。”[29]可見,官方史學的宗旨在于垂訓、鑒戒和教化。承載了官方意識形態(tài)與儒家道德標準的史家在史書編纂中居于關鍵和主導地位,史家的歷史觀、價值觀與道德觀深深影響了史學書寫。又,人物傳記的編纂一般是需要參考傳主的行狀、家傳、譜牒、詔敕等,但宦官傳的編寫則不同,往往是剪裁實錄與增補小說而成[30],史家的發(fā)揮空間更大。宋代史家通過對唐代宦官事跡的剪裁處理,一邊達成對唐代宦官形象的重構甚至丑化,一邊借機闡發(fā)自己對宦官群體的批評,從而達到警示皇帝的目的。

二是中唐以來的史學趨勢。新書遵循春秋史筆,好褒貶人物,這實際上是繼承自中唐以來的史學趨向。中唐以后出現(xiàn)以《春秋》編年,褒貶義例治史、論史的趨向,極力抨擊紀傳體史書“敘事依違,失褒貶體”。[31]新書秉孔子修春秋之意,進行“忠奸順逆”的褒貶,對人物道德評價更加嚴苛,相較于舊書,增添了卓行、奸臣、叛臣、逆臣等類傳,將外戚、宦官、藩鎮(zhèn)傳與奸臣、叛臣、逆臣傳置于全書最后,彰顯出暴惡的編纂意圖。因而在書寫上對唐代宦官的道德批評更加激烈。

三是仁宗朝任用宦官的客觀現(xiàn)實。前文已指出《冊府元龜》對宦官多有褒揚與宋真宗對宦官的態(tài)度密切相關,《新唐書》的編纂則與宋仁宗朝君臣對宦官的角色認知有關。《新唐書》自仁宗慶歷四年(1044)至仁宗嘉祐五年(1060)歷時17年完成,撰寫完全在宋仁宗朝。仁宗朝時宦官群體活躍,主要表現(xiàn)是,本為醫(yī)藥機構的御藥院出現(xiàn)了功能的改變。乾興元年(1022)宋仁宗13歲即位,皇太后劉氏代行處理軍國事務。女主主政為宦官涉足宋朝政治提供契機,劉太后任用宦官,“每中使出入,必委曲詢究,故百司細微,無不知者”[32],并設置御藥供奉,以加強自身政治實力。[33]此時御藥院已經(jīng)超出本職職能,負責皇帝日常與大臣溝通,傳遞有關事務的問答。[34]明道二年(1033)仁宗開始親政,雖然對劉太后時期受重用的宦官打擊罷用,但旋即培養(yǎng)了一批御藥院內(nèi)臣為自己的親信腹心。

雖然整體來看宋代宦官權勢并不強大,但宋朝士大夫鑒于唐朝宦官權勢的膨脹與危害,防微杜漸,時刻勸諫君主抑制宦官勢力的發(fā)展。不僅在《新唐書》以及歐陽修私修的《新五代史》等史書中集中闡發(fā)對宦官角色的認知,平日參政之際也會針對不同事件及時上奏,諫止皇帝偏恩內(nèi)臣。如慶歷三年歐陽修言:

臣伏見內(nèi)官馮承用近因過失,為臣寮論奏……然初聞朝議將與外任,至今多日,未見指揮。近日外面虛傳,云卻得教坊勾當,留在京師。……今承用本因有過,超轉(zhuǎn)官資,只與外任,尚為優(yōu)幸。若更遲留不遣,則使今后伏事陛下左右者,恣為過惡,無以戒勸。……其馮承用,伏乞早與一外任閑慢差遣,便令出京,可以戒勵后人,外弭物論。取進止。[35]

宋朝君臣認為宦官舊在內(nèi)廷容易染指政事,因而規(guī)定宦官到一定年限便需出外任職。面對仁宗欲留內(nèi)臣馮承用在內(nèi)廷的情況,歐陽修及時上書諫止。有時也會在奏疏中重申女禍宦禍的危害,防微杜漸。如治平二年,歐陽修任參知政事時言:

……又奏曰:“宦女近習,自前世常患難于防制。今小事若蒙聽許,后有大事,陛下必以害政不從。是初欲姑息,而反成怨望,不若絕之于漸。此一小事,陛下不以為意而從之,彼必自張于外,以謂為上親信,朝政可回。在陛下目前似一閑事,外邊威勢不小矣。”[36]

引文的觀點可以說與新書宦者傳的態(tài)度一致,表達的觀點也如出一轍,均反映了宋朝文臣防微杜漸、抑制宦官的意圖。

三 總結:層累構造下的唐代宦官歷史書寫

“史學寓乎史籍,史籍撰自史家。語其發(fā)生之序,則史家最先,史籍次之,史學居末”[37]。從史書編纂過程看,史家的作用和影響甚為關鍵。就唐代宦官的歷史書寫來看,由于唐代固有的政治體制塑造了宦官與文臣百年相爭的格局,二者緊張而疏遠的關系影響了士大夫?qū)鹿偃后w的第一重歷史書寫。鑒于唐代宦官權勢的膨脹,宋初君臣防微杜漸,審慎任用宦官群體。宋仁宗朝無論是前期女主秉政還是仁宗親政后,君主逐漸任用宦官作為腹心親信以加強皇權,因而宋代史家重新改寫唐代宦官,以期通過前車之鑒來警戒規(guī)諫皇帝。加之當時春秋筆法的盛行,宋代史家在唐人撰述的基礎上,進一步丑化和批判唐代宦官,進而完成了唐代宦官的第二重歷史書寫。可以說,唐代宦官的歷史書寫經(jīng)歷了多重累積,每一重累積又是史實、文本與意識的碰撞與重構。

李約瑟曾在談及漢代的宦官時指出:“(中國)歷史大都是由宦官的對頭們寫的,結果,很多替國家工作得很好的宦官都完全沒有被載入史冊。因此,對于史官們記述宦官活動時慣用的陰暗筆調(diào),應采取有所保留的態(tài)度。”[38]歷代史家將權臣專權篡位視為個人行為,而將權閹亂政弒君視為宦官的本性常態(tài),這本就是對宦官有意無意地歧視和偏見。即使正史能夠記載宦官群體中的良宦,即使他們品性和處事無可挑剔,仍然不能正視和承認他們在政權中的角色和地位。就唐代而言,部分宦官深受統(tǒng)治者信任和優(yōu)待,在政治舞臺上扮演過關鍵角色。唐代宦官的歷史書寫也是如此。君主利用宦官實現(xiàn)自身權利的擴張,也實現(xiàn)對各方勢力的平衡。然而受主客觀諸因素的影響與驅(qū)動,握有歷史記錄權與編纂權的唐宋史家,一次次改寫和重構著唐代宦官的歷史。

可以說唐代宦官的歷史書寫既是李約瑟先生這一論斷的注腳,更明確揭示了這種改寫的形成過程。所幸正史并非唯一留存于世的文獻,得益于出土文獻的陸續(xù)發(fā)現(xiàn)與研究方法的更新,原本被遮蔽被扭曲的都得以重見天日。現(xiàn)代史家需要借助這些資料,運用與時俱進的史學研究方法,努力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與疊加,尋找歷史的本來面目。


[1](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84《宦官傳序》,中華書局,1975,第4755頁。

[2](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卷78《宦者傳》,中華書局,1965,第2507~2543頁。

[3]徐沖:《歷史書寫與中古王權》,《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6年第4期。

[4]謝保成:《〈舊唐書〉的史料來源》,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學,1995,第353~376頁。

[5]謝保成:《兩部〈唐書〉的取材與思想》,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下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第1196頁。

[6]柳立言:《以閹為將:宋初君主與士大夫?qū)鹿俳巧恼J定》,載臺北編譯館主編《宋史研究集》第二十六輯,臺北編譯館,第281頁。

[7](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元)胡三省注,卷263,中華書局,1956,第8598頁,昭宗天復三年(903)正月庚午條。

[8]唐代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的斗爭頻繁,其中比較激烈的事件如牛李黨爭、二王八司馬事件、甘露之變等,相關專題研究甚多,恕不贅述。宦官具體如何侵奪外朝官員的執(zhí)掌,黃正建先生系統(tǒng)考證了宦官對殿中省六尚執(zhí)掌的侵奪情況〔黃正建:《唐六尚長官考》,載《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04。另氏著《唐六尚長官考補——兼論李令問、井真成墓志》(《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2012)根據(jù)墓志補充完善了六尚長官的資料〕;王孫盈政先生探討了宦官集團侵奪中樞決策權的階段和特點(王孫盈政:《試論唐代后期宦官集團對中樞決策權的攫取》,《蘭州學刊》2012年第11期);胡滄澤先生考察了御史與宦官在監(jiān)軍權、館驛權的爭奪和斗爭,認為宦官在皇帝的支持下,侵奪了御史臺的權力(胡滄澤:《唐代御史制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英〕麥大維先生(David L McMullen)探討了唐代朝會的作用和意義,以顏真卿所撰《爭座位帖》為例,指出宦官權力上升威脅朝廷朝會的良好秩序,破壞了傳統(tǒng)行政結構(David L McMullen,“Disorder in the Ranks:A Political Analysis of Tang Court Assemblies,”Cambridge University,UK,Tambridge University,UK er i pp.1-60.)。

[9]《舊唐書》卷147《杜黃裳傳》,第3974頁。

[10](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顧學頡校點,外集卷下《諫詔吐突承璀率師出討王承宗疏》,中華書局,1999,第1549~1550頁。

[11]陸揚:《從西川和浙西事件論元和政治格局的形成》,《唐研究》第八卷,2002,第238~239頁;氏著《從新出墓志再論9世紀初劍南西川劉辟事件及其相關問題》,《唐研究》第十七卷,2011,第331~356頁,載氏著《清流文化與唐帝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12]《舊唐書》卷184《宦官傳》,第4755頁。

[13](北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07《宦者傳上》,中華書局,1975,第5856頁。

[14](北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07《宦者傳上》,第5856頁。

[15](北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207《宦者傳上》,第5855~5902頁;(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184《宦官傳》,第4753~4779。

[16](清)趙翼撰《廿二史札記校證》,王樹民校證,卷17,中華書局,1984,第358~376頁,“新書增舊書處”“新書增舊書有關系處”“新書增舊書瑣言碎事”“新書立傳獨詳處”“新書刪舊書處”。

[17]章群:《通鑒、新唐書引用筆記小說研究》,“表文一:新唐書傳文引用筆記小說表”,文津出版社,1999,第45~120頁。

[18](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卷207《宦者傳上》,中華書局,1975,第5868頁。

[19](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卷170《高崇文傳》,第5163頁。

[20](北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元)胡三省音注,卷237,中華書局,1956,第7628~7629頁,唐紀五三,憲宗元和元年(806)三月丙寅條及考異。

[21]《新唐書》卷207《宦者傳上》,第5867頁。

[22]《冊府元龜》卷522,第5929頁。

[23]《皮氏見聞錄》為五代皮光業(yè)撰,已佚。此處引文轉(zhuǎn)引自《資治通鑒》卷245文宗大和九年(835)十一月乙丑條考異,第7917~7918頁。

[24]《資治通鑒》卷245,第7918頁,唐紀六一,文宗大和九年(835),十一月乙丑條考異。

[25]《新唐書》卷207《宦者傳上》,第5861~5862頁。疏奏全文見于《全唐文》,但新書對此有刪減,今為討論新書歷史書寫,故直接引用新書所載。

[26]Terrence Douglas O'Byrne,“Civil-military Relations during the Middle T'ang:The Career of Kuo Tzu-I,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1982,pp.171,pp.294-295.

[27]《新唐書》卷207《宦者傳上》,第5871頁。

[28]實際上,馬存亮此舉只是因勢而為,畢竟敬宗更加寵任右軍中尉梁守謙,從此次亂后的賞賜便可見端倪,“賜存亮實封戶二百,梁守謙進開府儀同三司”,馬存亮雖為首功也只是賜實封,梁守謙反而官階更升一級,正是敬宗時以梁守謙為首的元和系宦官秉權,右軍權勢在左軍之上的反映。參見黃樓《唐代“元和”系宦官與穆、敬、文、武四朝皇位更迭》,童嶺主編《皇帝·單于·士人:中古中國與周邊世界》,中西書局,2014,第277~310頁。

[29]《冊府元龜》卷556,第6735頁。

[30]謝保成對新書仇士良傳記事與《資治通鑒》敘事及《考異》所引《文宗實錄》《武宗實錄》核對,認為基本上源出于當時所修實錄。參見謝保成《兩部〈唐書〉的取材與思想》,載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下卷,第1195頁。

[31]謝保成:《兩部〈唐書〉的取材與思想》,載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下卷,第1196頁。

[32](北宋)魏泰撰《東軒筆錄》,李裕民點校,卷9,中華書局,1983,第100頁。

[33]劉靜貞:《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前期》,(臺北)稻鄉(xiāng)出版社,1996,第172頁。

[34]程民生:《宋代御藥院探秘》,《文史哲》2014年第6期。

[35](北宋)歐陽修撰《歐陽修集編年箋注》,李知亮箋注,第六冊卷107,諫院,《奏事集》卷10《論內(nèi)臣馮承用與外任事札子〈慶歷三年〉》,巴蜀書社,2007,第285頁。

[36]《歐陽修集編年箋注》第七冊卷120,《奏事錄》,《內(nèi)降補僧官》,第10~11頁。

[37]金毓黻:《中國史學史》,商務印書館,1999,第5頁。

[38]〔英〕李約瑟撰,王玲協(xié)助《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10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县| 兴文县| 屏东市| 牟定县| 安岳县| 武鸣县| 鹤壁市| 河池市| 揭东县| 泰和县| 金门县| 东源县| 吴旗县| 江油市| 项城市| 通化县| 乐都县| 镇雄县| 丽江市| 武城县| 双城市| 开鲁县| 定边县| 淄博市| 年辖:市辖区| 内江市| 安义县| 肃北| 长宁区| 陇西县| 商河县| 永昌县| 安仁县| 乌兰浩特市| 泰和县| 江孜县| 铁力市| 屯昌县| 西安市| 安平县| 罗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