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的模式創新與風險管控
- 張本效
- 1954字
- 2019-10-12 19:21:16
序
張本效在跟隨我做訪問學者期間,對其博士學位論文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與完善。在即將出版之際,邀請我贈序一篇。
縱覽全文,該書體現了作者立足現實、創新求異、扎實做學問的探索勇氣,論證了發軔于基層農村社區的主動城鎮化模式,研究了政府主導下的富麗鄉村建設實踐,并在對二者的比較研究中探索城鎮化的理性和理性的城鎮化路徑。他致力于研究以集體經濟為主導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并以之作為推進農村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載體,不但證明了城鎮化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兼容性,也為我國探索新型城鎮化模式提供了生動個案和不一樣的思路。
另外,該研究有如下幾個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的重要思路與觀點。
第一,農民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地位與角色問題。這是與城鎮化的經營主體與發展動力相聯系的重要問題,也是學術界關注較少的問題。現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從兩個角度涉及了這一問題,其一是將城鎮化的經營主體界定為城市,在此基礎上,研究城市在自身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的前提下,如何推動和引領農村的城鎮化。在這類觀點中,農村只是個被動接受者,農民既不是城鎮化的發展動力,也不是積極主動的行為主體。其二是將農村城鎮化的經營主體界定為農民,認為農村的城鎮化應該由農民自己主導、推行,應該是“自下而上”的內源性城鎮化,村莊應采取各種措施,積極主動融入城市,并以自身不斷擴張的實力服務城市、影響城市,謀求與城市的共同發展。雖然這類觀點開始關注農民的城鎮化地位與作用問題,但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對諸如農村城鎮化的經營主體是誰、農民在新型城鎮化中的角色定位等基本問題,缺乏界定和討論。至于更深層次的問題,諸如村域集體經濟在城市社會時代的實現形式與歷史命運,城鎮化與以集體經濟為主導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互構關系及運行邏輯等問題,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作者以社會互構論為基礎理論視角,基于對樣本村實證研究的結果,提出我國現階段的農村城鎮化的實質就是“三農”的城鎮化,歸根結底是農民的城鎮化,農民既是城鎮化的對象,也是城鎮化的任務,更應該是城鎮化的經營主體,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主動城鎮化和農民的城鎮化角色兩個重要概念,在精確界定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推導出基于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新型城鎮化模式與理論。
第二,主動城鎮化與政府主導型城鎮化的關系問題。主動城鎮化是相對于政府主導型城鎮化而言的一種新型城鎮化實現形式,是城鎮化先發村農民創新出的一種城鎮化推進路徑,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與政府主導型城鎮化相比較,可以發現,兩種城鎮化模式各有優缺點,政府主導型城鎮化的優點在于它的政府背景、全局性特點以及強大的發動力、號召力和推動力;其缺點是個性特色不足,在發揮農民主動性、創造性方面流于表面。恰好相反,主動城鎮化的優點正在于它因地制宜的個性特色和對農民主動性、創造性的依賴;而其缺點則在于對天時、地利、人和的過度依賴和可能發生的本位主義、個人利益、集團利益、局部利益及其對我國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沖擊。
作者通過對實踐中兩種模式呈現出的利弊得失的深入研究,提出了通過政府、法規等外部力量的規范與保障,通過主動城鎮化者積極、主動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通過將兩種模式對接與結合,揚長避短,進而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促進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建設性觀點。
第三,理性城鎮化實踐路徑問題。中國的城鎮化率已于2011年底超過50%,我國進入了城市社會時代,與之相對應,我國的城鎮化也進入轉型發展時期。未來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與之前模式相比較,也必將存在顯著差異。
基于在研究過程中的所有觀察與思考,基于對臨安區和J村城鎮化實踐路徑和發展成就的研究,基于對我國農村城鎮化經驗教訓的審視和反思,基于對政府主導型城鎮化利弊得失的討論,并基于與主動城鎮化模式的對比,作者在研究的最后階段,全方位地研究了理性城鎮化的相關理論問題,試圖在理論層面上提供適應城鎮化轉型要求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框架,雖然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是,作為一個探索性結論,它的提出,對研究我國未來城鎮化發展路徑、探討新型的城鄉關系、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困境等,都具有實實在在的價值和意義,值得學術界去關注和探討。
當然,該研究還存在許多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主動城鎮化的概念界定問題、農民的主動城鎮化角色問題等;作為作者的創新性成果,如何在更進一步提煉與優化的基礎上,使之為理論領域的學者和實踐領域的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并成為具有較強生命力的“流行”概念,還需要作者不懈的工作和進一步的努力。
總之,該研究是一個基于實證研究的創新性研究成果。語言通俗、流暢、清新,結構合理,分析深入,研究結論可靠。該書的出版,對于城市社會時代農村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探索、模式凝練都具有啟迪意義。
2014年5月于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