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智此時已經身受重傷,他現在可沒有達到原著天龍八部中的巔峰狀態,一個高手的成長不僅需要奇遇,還是需要戰斗與時間的沉淀。
“少俠武功高強,小僧佩服至極,此番比試是小僧輸了,小僧愿意奉上小無相功,不知少俠可否留下姓名,以待日后切磋?”
鳩摩智的一番話顯得十分真誠,當然不能被其表象所惑。趙童自是明白鳩摩智日后想找自己報仇,但也無懼,笑道:“大師以后難不成要請我吃飯?記住了,小爺名叫趙童。以后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別廢話了,快將小無相功交出來。”
鳩摩智急忙從懷中掏出一本古樸的書籍,封面書有“小無相功”四個字。趙童翻了幾頁,大致查看一番,確定是真的功法后,便揮了揮手沉聲道:“大師請自便,段譽段公子還是留在這里較好。”
鳩摩智聞言立時大怒:“你不要欺人太甚,段公子仰慕我吐蕃佛學,愿意隨我回寧瑪派出家為僧………”鳩摩智話未說完,胸口便中一記玄冥神掌。
鳩摩智感到胸口痛疼難忍,急忙運行內力抑制寒毒散入五臟六腑。“趙公子,今日之辱,小僧記住了,來日小僧必將百倍奉之。”
鳩摩智跑了,趙童暫時不想殺他,因為那樣未免太過無趣。
“你呢,段公子,說說留你一命該付出點什么?”趙童笑呵呵地問道,隨手點開了段譽的穴道。
段譽拱手拜道:“小生多謝趙少俠救命之恩,從今以后趙少俠來我大理游玩,我段家當掃榻以待。”段譽只字不提六脈神劍的事,趙童難免有些惱怒,心想:“這人太不識趣,小命在于我手,還這般咬文嚼字。”
“好了,我不是聽你講廢話的,六脈神劍經給我寫出來或者死,你選一個,你只有十息時間。”趙童冷聲道。
“這,這,趙少俠,這六脈神劍經乃是大理段氏最高絕學,不可隨意傳給他人,就算死我也不能說。不過為報你的救命之恩,我可以把我段家的一陽指交給你。否則你就算殺了我我也認了。”
從段譽的臉上,趙童看到了忐忑不安與恐慌,想道這小子別看一臉大義凜然的樣子,卻也是個貪生怕死的貨。
“這小子真殺了反倒什么都沒有,換門一陽指也不虧。”心中如是想道,臉上神色不動,趙童淡然道:“一陽指也就湊合吧,買你這條小命還是可以的。”
段譽從客棧中找來紙筆將一陽指功法悉數寫來。在這過程中段譽還向趙童講解了一番此門絕學的用途和特點。
原來一陽指既可御敵,又可醫治救人,但是使用時極耗精力,連續使用小則功力全失,大則性命不保。更重要的是一陽指是六脈神劍的基礎,一陽指以品為界,最高是一品,修煉到四品才能修習六脈神劍。
“好了,段公子來日方長,本公子先走一步。”
段譽道:“趙少俠還請切記日后不要在段氏一族面前使用一陽指,以免發生爭執。”
“哈哈……”回應段譽的只有趙童的暢笑聲,段譽所看到的是一馬一人漸漸化作一個黑點消失在遠方。
大都
汝陽王府,望著王府大門,趙童大步走向前去。
“你是小王爺,小王爺你終于回來了。”迎面走來的正是神箭八雄的老大趙一傷,趙一傷正準備出門辦事。
“嗯,趙一傷,父親和敏敏呢?”趙童隨意問道。趙一傷回道:“回小王爺,王爺在城北大營視察軍卒。郡主帶著錢二滅,孫三毀他們七個去打獵了,估計晚上才回來。”
“嗯,府中最近兩年有沒有發生其他的事?”趙童道。
趙一傷回道:“小王爺您剛離開那會兒,王爺派出了玄冥二老和我們兄弟八人以及大量軍隊尋找。后來聽從郡主的建議,王爺才停止尋找你。想來小王爺這兩年歷練定是收獲非凡吧。”
“嗯,那個圓真和尚呢,有什么異常?”圓真也就是混元霹靂手成昆,一心想毀滅明教,成昆投靠汝陽王府無非是想借元兵之勢覆滅明教。
“圓真大師這兩年頗得王爺信任,王爺將許多關于對付明教的事情暗于交由他做……”
到了晚上,趙童終于見到自已的父親察罕特穆爾和妹妹敏敏特穆爾。察罕是一個相貌魁梧的中年男子,扎著蒙古人的傳統辮發,時常著一身山文甲,典型的蒙古勇士。
至于妹妹趙敏雖然不過十五,但嬌艷明麗,眼澄似水,笑意盈盈,嬌美無匹,令人不敢逼視。
對于察罕和趙敏,趙童心中已經完全地把他們當作了親人。曾經的記憶,趙童遺失了很多,那是屬于另一個世界的記憶,已經盡乎煙消云散。如今在這個世界中,自己只是庫庫特穆爾,是王保保,亦是趙童。
晚宴期間,汝陽王,汝陽王妃以及趙敏自然是很高興,正所謂無論貴賤,親人之間總有血緣之情。
議事廳
察罕特穆坐在首座,下方站立趙童趙敏,圓真和尚,家臣溫臥兒、摩訶巴思,烏旺阿普等人。至于苦頭陀,玄冥二老等只能算得上高級打手,未得入內。
“數日前,皇上下旨令汝陽王府全權負責鏟除明教一事。如今明教雖然四分五裂,但是仍有教眾數十萬,屢屢襲殺我大元勇士,與朝廷作對。在西北更是與回部互相聯合對抗大元軍隊。如今皇上西征西方諸國失利,兩年內將班師回朝。皇上只給我們兩年的時間,你們說說該如何鏟除明教?”察罕的話中包含許多信息,趙童在逐一思考。
圓真,一身黑色袍服,只露出一雙陰毒的眼神。
圓真彎腰施禮道:“王爺,屬下近兩年暗中挑動少林、武當、峨眉、崆峒等派與明教的矛盾。如今便可暗中促使中原諸派聯合進攻明教總壇光明頂。正所謂蛇無頭則死。
光明頂不過萬余明教匪徒,只需數千各派精銳子弟殺上光明頂,覆滅明教總壇,明教便大勢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