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皇帝的海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潛艇戰
- 陳進等
- 15861字
- 2019-09-23 15:03:40
第一篇 意外起點
第1章 海戰新武器(1914年8月—1915年1月)
北海丑小鴨
1914年8月2日,在北海夏季清晨的薄霧中,一隊德軍潛艇在護航艦艇的伴隨下駛離赫爾戈蘭港(Heligoland)。根據戰前制定的方案,這些潛艇將環繞赫爾戈蘭島組成警戒線,防范英國皇家海軍的突襲。編隊抵達指定陣位后,水面護航艦艇返航,潛艇就地停航,作為半固定觀察警戒哨,直到夜幕降臨前返港。這種作戰方式充分體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各國海軍對潛艇用途的普遍看法—作為近岸防御性力量,扮演看門狗的角色。

▲ 在基爾港并排停泊的U1、U2、U3和U4號,作為最早服役的4艘煤油機潛艇,它們充分體現了德國人在潛艇研發方面“小步快跑”的思路,在確??煽啃缘那疤嵯?,每艘潛艇與前一艘相比在排水量、武備和動力系統方面均有小幅提升
受這種觀點的影響,此時的德國海軍高層對潛艇戰斗力普遍缺乏信心。除少數富于遠見的海軍將領外,幾乎沒人相信這些排水量只有數百噸的小艇能脫離己方海岸炮的掩護,獨自面對北海的險風惡浪,更不用說挑戰船堅炮利的英國皇家海軍了。因此,除充當海上浮動崗亭外,人們實在想不出還能給這些“小家伙”再指派什么任務。就這些潛艇本身的技術性能而言,也是既原始又不可靠。即使在和平時期的訓練中,海軍同僚們也大都以獵奇的心態和同情的眼光看待這些“小家伙”,生怕它們下潛之后就再也浮不上來。

▲ 施韋因蒙德港內與“伏爾鏘”號潛艇供應艦停泊在一起的U1和U2號潛艇。U2號由但澤帝國造船廠建造, 1908年服役,水面排水量341噸,水面最高航速13.2節,水下9節。武備為首尾各2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這是同期所有煤油機潛艇的標準配置
8月2日夜,就在這些潛艇即將完成一天的警戒任務,準備返航之際,潛艇部隊接到了開戰以來的第一條正式戰斗命令—立即與英國進入戰爭狀態。不過,這些潛艇隨后幾天依然扮演著近海固定警戒哨的角色:每天凌晨3點執勤潛艇出動,天亮前抵達監視陣位,之后整整一天一動不動地盯著英軍艦隊可能出現的方向。根據德國海軍參謀部的預測,英軍很可能在戰爭初期就動員主力艦隊傾巢而出,徑直殺到德國海軍家門口來。
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英國政府于8月4日午夜對德宣戰后,一切平靜如故,預期中的迅猛攻勢并未到來。面對日復一日枯燥的警戒任務,斗志昂揚的德軍潛艇部隊官兵們實在耐不住寂寞,于是,潛艇部隊指揮官威廉·鮑爾(William Bauer)策劃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膽出擊計劃,提出要在沒有己方艦艇掩護的情況下,將潛艇部隊的偵察線前出到挪威至奧克尼群島(Orkneys)一線。根據預測,英國皇家海軍很可能在此集結兵力對德方實施封鎖。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次德國海軍的偵察行動深入到這個位置,即使在和平時期,潛艇部隊也從未將訓練海域延伸到這一區域。

▲ 德國海軍首任潛艇部隊指揮官鮑爾上校
德國海軍參謀部和公海艦隊司令部很快同意了這一計劃,這與其說是對潛艇部隊勇氣的贊賞,還不如說是對一次低成本戰術偵察行動的默許。但無論如何,潛艇部隊終歸獲得了一次獨立面對北海風浪的難得機會。
開戰初期的偵察行動
1914年8月6日凌晨4點30分,10艘煤油機潛艇編隊出發,執行開戰以來的首次遠洋巡航行動。這10艘潛艇分別是U5、U7、U8、U9、U13、U14、U15、U16、U17和U18號。其中,U5、U7和U8號是潛艇部隊組建時的元老,U13和U15號以故障不斷而“聞名”, U9號艇長奧托·維廷根(Otto Weddigen)則是潛艇艇長中的佼佼者,他憑借卓越的技戰術能力在此后的戰斗中脫穎而出。

▲ 在基爾運河低速航行的U2號

▲ 1910年1月,正在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碼頭舾裝的U5和U6號,附圖為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的潛艇技術專家漢斯·特科勒爾。此人取代了20世紀初將潛艇技術帶入德國的法籍西班牙裔工程師德·伊奎利爾的權威地位。德·伊奎利爾曾擔任法國著名潛艇設計師馬克西姆·魯貝夫的助手,魯貝夫在1899年成功設計了雙殼體潛艇“獨角鯨”號,并贏得了當年法國政府頒發的潛艇發明競賽大獎。因此,直到1937年還有法國媒體認為德國人剽竊了法國的潛艇技術

▲ 1911年服役的U16號,水面排水量489噸,水面最高航速15.6節,水下10.7節,額定艇員24人
按照慣例,這些潛艇出發時依然有水面艦艇護航。直到下午13點40分,護航編隊抵達解散點后,水面艦艇才全速返回赫爾戈蘭港,將剩下的航程交由潛艇獨自完成。潛艇編隊按計劃繼續向北航行。抵達合恩礁(Horns Reef)附近水域后,各艇艇員操縱潛艇下潛,他們非常期望在此看到預測中的英國皇家海軍艦只,但一無所獲。編隊繼續向北推進,以期在設得蘭群島和卑爾根之間與英軍艦只相遇。
8月8日清晨,維廷根指揮的U9號潛艇發動機發生故障,此時距赫爾戈蘭基地已有195海里,U9號不得不提前返航。另外9艘潛艇繼續前進搜索英軍主力艦隊。當天晚些時候,U15號也與編隊脫離,該艇在蘇格蘭北部的費爾島(Fair Island)附近發現了正在進行戰斗演習的英軍戰列艦“阿賈克斯”號(Aajax)、“君主”號(Monarch)和“獵戶座”號(Orion)。艇長波勒指揮U15號向“君主”號接近并發射魚雷,但未能命中。這次未遂的攻擊行動使英軍艦隊提高了警戒等級。傍晚前,U15號試圖再次發起攻擊,英軍旗艦“鐵公爵”號(Iron Duke)及“無畏”號(Dreadnought)都報告發現伸出水面的潛望鏡。這些“大家伙”立即調轉航向撞了過去,但水下的U15號輕松避開——開戰以來德軍潛艇與英軍水面艦艇的首次過招以平局告終。
9日清晨,英軍第1輕巡洋艦編隊在戰列艦編隊前組成警戒幕,重點防范來自水下的威脅。在濃重的晨霧中,肩負前出偵察任務的“伯明翰”號(Birmingham)巡洋艦上的瞭望哨突然發現,U15號如幽靈般浮現,悄無聲息地漂泊在海面,但潛艇艦橋上居然沒有設置觀察哨。同時,一陣陣發動機的低吼聲刺破濃霧傳了過來,顯然,德國人正在努力重新起動潛艇發動機。
“伯明翰”號立即向U15號逼近,并近距離開火,對方這時才反應過來并試圖下潛逃脫。但為時已晚,“伯明翰”號鋒利的艦首將U15號截為兩段。兩段艇體在海面漂浮了一會兒便沉入水下,而“伯明翰”號的部分水密艙因撞擊受損。由于戰事緊急,“伯明翰”號接受應急修理后便立即投入巡航任務。此后幾個月,這艘輕巡洋艦的艦體上都遺留著撞擊的痕跡。

▲ U11號同批建造4艘,為U9~U12號。水面排水量493噸,水面最高航速14.2節,水下8.1節,配備首尾各2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額定艇員29人。艦橋后部依然保留有用于排煙的管道

▲ U14號同批建造3艘,為U13~15號。水面排水量516噸,水面最高航速14.8節,水下10.7節,魚雷發射管配置與U11號相同,額定艇員29人。煤油機排出的濃煙非常醒目
8月12日,參加首次遠征的10艘潛艇中,有7艘安全返回赫爾戈蘭港。除U9號提前返回、U15號被撞沉外,U13號于8月8日與基地失聯,據推測可能是因撞上水雷而沉沒。
從戰果來看,德軍潛艇對英軍的首輪攻擊無疑以失敗告終。但這次遠征使英國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潛艇的威脅。在如此靠北的位置與德軍潛艇發生接觸,實在出乎英軍預料,這表明英軍此前嚴重低估了德軍潛艇的活動半徑。鑒于斯卡帕灣錨地的反潛防護設施尚未建設完備,提升主力艦隊駐地的安全防護等級對英軍而言迫在眉睫。
此外,U15號對“君主”號發起的攻擊是德軍潛艇在實戰條件下首次向敵方水面艦艇發射魚雷。然而攻擊行動不僅毫無收獲,就連U15號自己也在隨后24小時內被英軍護航艦艇撞沉。這使英軍產生了一個錯覺—潛艇攻擊能力有限,水面艦艇對潛艇擁有巨大優勢。同時,很多從媒體宣傳中獲知這場戰斗的人們也認為,其他德軍潛艇必將步U15號的后塵被送入海底。

▲ U21號艇長奧托·赫森,戰爭期間取得了約10萬噸的戰績,曾擊沉英軍前無畏艦“壯麗”號和“勝利”號
8月8日,即德軍潛艇部隊向北方海域實施偵察行動后兩天,另一支由4艘潛艇組成的編隊也離開港口,準備對胡福登(Hoofden)海域進行戰術偵察。胡福登海域是德國人對荷蘭泰爾斯海靈島(Terschelling)至英國弗蘭波勒岬(Flamborough)一線西南海域的統稱,是德軍潛艇前往英吉利海峽的必經之地。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些潛艇還將深入英吉利海峽,對渡海的英國遠征軍運輸船隊發起攻擊。根據德國人的情報,英國遠征軍將在8月8日后橫渡海峽在比利時登陸。
參與此次行動的4艘潛艇分別是U19、U21、U22和U24號,與首批參加遠征的煤油機潛艇不同,這些潛艇全部裝備柴油發動機。不過,除赫森(Hersing)艇長指揮的U21號外,其他3艘潛艇均因機械故障提前折返。另外,英國遠征軍的預定登陸時間是8月15至17日,即便先頭部隊也要在8月9日后才開始行動,因此德國人的情報是完全錯誤的。而德軍總參謀部真正確認英軍的大規模登陸行動則遠在8月22日之后。事實上,由德國陸軍主導的總參謀部對英國遠征軍非常輕視,他們計劃在英國人完成登陸后的大規模會戰中再大顯身手,因此潛艇攔截行動成功與否無足輕重。
但此次出擊行動也并非一無所獲,唯一完成偵察任務的U21號帶回了有關英國東海岸艦艇巡邏布防活動的重要情報,為德國海軍后續行動提供了參考。8月14日,U21號與U19號聯袂出擊,重點搜索挪威埃格松(Egersund)至蘇格蘭彼得黑德(Peterhead)一線海域。24日,德國海軍布雷艦“信天翁”號(Albatross)和“百利金”號(Pelikan)前往蘇格蘭北部的亨伯河口(Humber)布設水雷實施封鎖。此前,由霍普(Hoppe)艇長指揮的U22號已經對這一區域實施了偵察。上述3艘潛艇均完成任務并安全返航,但U21和U19號的攻擊行動因英軍防護嚴密而一無所獲。此輪行動中,赫森指揮的U21號無疑是個亮點,該艇累計航行1600海里而沒有出現任何問題,充分證明了這種五、六百噸小艇的巨大戰斗潛能。
8月28日,英德雙方的水面艦艇進行了開戰以來的首輪交鋒,即赫爾戈蘭海戰。此戰導致德國海軍3艘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沉沒, 1艘輕巡洋艦重創,多艘輕型戰艦受傷。震怒之下的德皇威廉要求公海艦隊全力奉行保船戰略,同時加大在赫爾戈蘭灣的布雷防御力度。潛艇部隊雖未直接參與此次戰事,但也遵照德皇命令增加了執勤備戰兵力。戰爭伊始,德國海軍安排了半個中隊的潛艇在埃姆斯河口(Ems)承擔戰備值班任務。海戰之后,承擔值班任務的潛艇擴充為一個完整中隊,共約10艘潛艇。
小潛艇的大戰果
1914年9月初,U21號在U20號的伴隨下再次出擊。9月2日深夜,赫森指揮U21號潛行至英格蘭東岸的福斯河口(Firth of Forth)。在英國人發現赫森的行蹤并發出警報前,U21號已經潛入福斯河,但攻擊此地的英軍戰艦卻非常困難,赫森不得不原路折回后向南航行,并在3天后取得了潛艇部隊參戰以來的第一個戰果。
9月5日下午,蘇格蘭東南部圣阿布斯岬(St.Abb′s Head)外海風雨大作。U21號與英軍第4驅逐艦編隊不期而遇。英軍編隊旗艦為偵察巡洋艦“探路者”號(Pathfinder)。雖然U21號在暴風雨中很難操縱,但赫森發射的魚雷非常幸運地命中了“探路者”號,該艦艏部立刻被炸得粉碎,艉部翹出水面。4分鐘后,“探路者”號沉入海底, 259名艦員喪生。由于惡劣的海況幾乎完全遮蔽了魚雷的航跡,這艘戰艦迅速沉沒的原因在英軍內部一度存在爭議?!疤铰氛摺碧柮缙涿坪躅A示著一種全新的海戰形式正式登上人類戰爭舞臺。
赫森的戰績成為1914年秋季德軍潛艇部隊的頭等大事,這大大增強了官兵們的作戰信心。但德國海軍高層長期以來對潛艇部隊的偏見卻不是短期內能扭轉的。最典型的代表當屬德國海軍公海艦隊的締造者—馮·提爾皮茨(Von Tirpitz),他堅持認為“能夠投入實戰的潛艇根本沒有問世”。
被輕輕刺了一下的英國皇家海軍對潛艇的重視程度卻顯著提高,海軍部和大艦隊司令約翰·拉什沃思·杰里科(John Rushworth Jellicoe)都非常關注主力艦隊的駐泊安全問題。當時,這些艦艇大都停泊在蘇格蘭北部的奧克尼錨地(Orkney),但此地非常缺乏保護。為尋求一個安全的駐扎地點,主力艦隊很快在蘇格蘭西海岸的埃維灣(Loch Ewe)建立了新的燃煤補充基地。一旦形勢不利,杰里科便可將艦隊主力從斯卡帕灣調往蘇格蘭西海岸駐扎,盡量避開潛艇威脅。顯然,有關水下敵人進犯的謠言已經對英軍主力艦隊的行動產生了直接影響。
德軍潛艇部隊與英軍水面艦艇的下一輪交鋒發生在北海南部海域。鑒于8月以來,德軍潛艇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為加強對英吉利海峽以北海域的巡邏防護,英軍抽調老舊裝甲巡洋艦組成第7巡洋艦中隊,承擔多格爾沙洲以南的巡航勤務,同時支援以英格蘭南部哈維奇港(Harwich)為基地的海峽區巡邏艦隊。該中隊的戰艦排水量雖然都超過萬噸,但艦齡普遍過大,因此得了個“活誘餌”的綽號,戰事發展證明這個綽號可謂名副其實。
9月17日夜,英吉利海峽北部海域狂風大作,這迫使驅逐艦等輕型艦艇不得不入港避風。直到9月22日凌晨,天氣才開始好轉,第7巡洋艦中隊指揮官迪利特(Tyrwhitt)立即率領艦隊出海巡邏。由于是在惡劣天氣的間隙出海,這些大型戰艦都沒有驅逐艦護航。英國人認為潛艇在這種天氣下難以行動。此外,情報顯示德軍潛艇在北海北部活動更為頻繁,因此來自水下的威脅基本可以忽略。
“阿布基爾”號(Aboukir)、“霍格”號(Hogue)和“克雷西”號(Cressy)巡洋艦以2海里的間隔呈縱隊出港后向北航行,編隊航速約10節。22日清晨,編隊抵達靠近荷蘭海牙的席凡寧根(Scheveningen)外海,此時天空云幕低垂,大團浪涌排空而來。約6點30分,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阿布基爾”號突然發生猛烈爆炸,導致艦體豎起。25分鐘后該艦徹底傾覆,海面上留下大批掙扎求生的英軍官兵。

▲ 1914年9月22日被U9號擊沉的英軍裝甲巡洋艦“阿布基爾”號,排水量1.2萬噸,最高航速21節,裝備2門230毫米口徑主炮和12門152毫米口徑副炮

▲ 同日被U9號擊沉的“克雷西”號,與“阿布基爾”號同屬克雷西級裝甲巡洋艦
起初,英國人認為“阿布基爾”號撞上了水雷,一旁的“霍格”號立即靠上來搭救幸存者。但“霍格”號很快被2枚魚雷命中。5分鐘內,“霍格”號四分之一的甲板便被海水淹沒,隨后逐漸從海面消失。僅存的“克雷西”號趕快停航搭救幸存者,但“克雷西”號也被2枚魚雷命中,并在15分鐘內沉入海底?!翱死孜鳌碧柍翛]時,由于其攜帶的救生艇已被放下搭救另外2艘戰艦的幸存者,導致本艦大量官兵無法及時獲救。附近2艘荷蘭商船和2艘拖網漁船不顧危險參加了救援行動,最終有837名英軍官兵被救起,62名軍官和1073名水兵陣亡,其中大部分是40歲開外的預備役人員和20歲左右的見習水手,這些人的死亡對于許多英國家庭而言無疑是滅頂之災。

▲ 擔任U9號艇長的奧托·維廷根
這場悲劇的制造者正是奧托·維廷根艇長指揮的U9號潛艇。維廷根艇長在日常訓練和演習中就表現出卓越的技戰術水平。作為一名職業海軍軍官,維廷根的戰斗生涯如同流星一般短暫卻引人矚目。時任U9號副艇長的喬恩尼斯·斯比司(Johannes Spiess)非常詳細地記錄了U9號的攻擊過程,他后來也成為德國海軍的王牌艇長之一。

▲ 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初建時期的明星潛艇U9號,屬于早期18艘煤油機潛艇之一,同批為U9~U12號,水面排水量493噸,水面最高航速14節,水下8節,配備前2后2共4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輔助武器為1門50毫米口徑或88毫米口徑甲板炮
9月20日,潛艇部隊根據海軍參謀部的命令,對前往比利時的英國遠征軍實施攻擊。維廷根指揮U9號航行至荷蘭海岸線附近時,艇上的磁羅經發生故障,經過校正后發現潛艇偏離原航向43海里。當夜,維廷根決定航行至席凡寧根海域進行修理。當時的風浪非常大,即便潛入水下30米依然可能發生艇體搖擺觸底的情況。維廷根擔心頻繁撞擊可能導致艇體破損漏水,便于21日夜下令浮出水面。此時,他看到遠方隱約有4艘艦船的燈光向U9號所在方位快速靠近。由于擔心對方是英軍驅逐艦,維廷根再次下令下潛。U9號小心翼翼地在水下航行,如同叢林中躲避獵手的孤狼,但水面上的“獵手”顯然沒有察覺到水下的潛艇。
22日破曉,整夜潛航耗費大量電能的U9號浮出水面充電,副艇長斯比司在艦橋瞭望值更。他突然在水天相接處發現戰艦桅桿,此后又看到大團濃煙。斯比司對目標進行確認后立即向維廷根報告。維廷根命令下潛向目標靠近并準備發射魚雷,斯比司則進入魚雷艙檢查戰斗準備情況。當他返回指揮艙時,維廷根告訴他目標可能是伯明翰級巡洋艦。
7點20分,維廷根下令1號魚雷管發射。艇員們焦急地等待著魚雷命中后的爆炸聲。斯比司掃了一眼壓力深度計,握緊潛望鏡扶手繼續待命。沒過多久,一陣悶響傳來,接下來是聽音器里的一連串雜音。此前,U9號艇員們從未在水下聽過魚雷命中目標的聲音。維廷根下令升起潛望鏡觀察他的第一個戰果。不過狂喜很快被擔憂沖淡,大家都很擔心如此近距離的爆炸會波及潛艇自身,好在這種情況并未出現。35分鐘后,維廷根下令向第2個目標連續發射2枚魚雷,但此時的U9號與目標距離實在太近,維廷根下令倒車避免與下沉的英艦相撞。輪機長報告潛艇電能消耗過多,需要立即浮出水面充電。但維廷根顯然不想錯過機會,而要繼續擴大戰果。
此時,U9號艇首2具魚雷管已全部發射完畢,最后一枚備用魚雷正在裝填,而艇尾2具魚雷管內還有2枚待發魚雷。維廷根通過潛望鏡掃視海面,他發現停下來搭救落水者的第3艘英軍巡洋艦正好是一個理想的靶標。巡洋艦上的救生艇已經放下,落水的英軍官兵被一個個救起。維廷根不禁對這艘戰艦的命運產生了一絲憐憫。此時距他下令發射第1枚魚雷已有1小時。
維廷根對勝利的渴望顯然超越了慈悲情懷,他下令艇尾2雷齊射,最終1枚魚雷失的,另1枚則擊中了目標的側裝甲帶,但它似乎安然無恙。于是維廷根下令調轉艇頭,把剛剛完成裝填的1號魚雷打出去,給目標致命一擊。魚雷命中后,維廷根通過潛望鏡看到目標正以緩慢但無可挽回的勢頭沉沒。U9號從一片狼藉的戰場全身而退,抵達安全海域后上浮充電返航。
當天下午晚些時候,獲知噩耗的英軍驅逐艦隊從哈維奇港蜂擁而出,全力搜捕“兇手”。但此時的U9號已經抵達埃姆登河口,進港后艇員們受到熱烈歡迎。維廷根指揮擊沉的3艘巡洋艦單艦排水量都超過萬噸,他如愿以償地為U15號報了仇。這一戰績大大激發了德軍潛艇部隊乃至整個公海艦隊的士氣。作為此次戰斗的直接結果,英國皇家海軍第7巡洋艦中隊被解散。雖然損失3艘老式巡洋艦對實力雄厚的皇家海軍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但潛艇威脅下的巨大心理壓力卻不可小覷。
英軍全面檢討了這次作戰行動,得出兩點結論:首先,德軍潛艇的續航力遠超己方預估,惡劣的海況并不能阻止潛艇發現并接近目標;其次,大型艦船在沒有輕型艦艇保護的情況下難以應對潛艇威脅,這是導致3艘巡洋艦沉沒的主要原因。同時,英國皇家海軍也順水推舟地利用此事為開戰后主力艦隊不斷收縮轉移的行為辯護,以回應國內輿論的質疑。
德國潛艇航跡的延伸與英國主力艦隊的避讓
1914年10月2日,英軍在奧斯登(Ostend)以北海域布設了由50枚水雷組成的雷區,力圖防止敵潛艇滲透。8月早些時候,英軍“科尼金·路易斯”號布雷艦曾在該海域以南布設水雷。但這些水雷存在嚴重技術缺陷,可靠性很低。除誤傷了幾艘己方船只外,幾乎沒給敵潛艇造成任何實質性傷害。因此,英軍的布雷工作到1915年6月后便逐漸停止。
就在1914年下半年至1915年上半年,英軍忙著用水雷遏制敵潛艇活動時,德軍潛艇又取得了一次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成就。9月27日,馮·亨寧(Von Hennig)艇長指揮U18號首次進入多佛海峽,并攻擊了英軍巡洋艦“耐心”號。30日,U18號穿越了多佛海峽最狹窄段,而這段時間正好趕上英國人在海峽區域布雷。英軍的布雷艦一般在夜間行動以確保行動隱蔽,因此布雷效率很低,馮·亨寧恰好趕在英國人的水雷布設完成前返航。10月2日,U18號還在古德溫沙洲以南海域攻擊了英軍B3號潛艇。U18號的偵察行動沒有遇到英軍的任何干擾。馮·亨寧艇長發現整個海峽區的航行秩序與平時無異,夜間所有航標燈正常點亮,各類船只來往有序,反倒是英吉利海峽區變化莫測的海流給U18號的潛航造成了一定阻礙。

▲ 1908年,在船塢中維護的英國皇家海軍B8號潛艇。該艇與B3號同型,其紡錘形單殼體特征非常明顯
除在南線開展行動外,德軍潛艇部隊在北海北部依然保持著較高的活躍度。10月1日,U16號奉命出動執行為期15天的偵察巡航任務。在U16號返航前,維廷根指揮U9號在U17號的伴隨下出海,計劃對駐扎在奧克尼島錨地的英軍主力艦隊實施偷襲。此次出擊行動正好碰上英軍在冰島至設得蘭群島一線巡邏的第10巡洋艦分隊,該分隊由老式埃德加級巡洋艦組成,主要任務是封鎖德國的海外貿易,同時監控阿伯丁(Aberdeen)以北海域德國海軍的動向,防止德軍水面艦艇突入大西洋襲擊橫渡大西洋的加拿大運兵船隊。
10月15日黃昏,前往奧克尼島途中的U9和U17號與第10巡洋艦分隊的巡邏艦發生接觸。當時,這些戰艦正以10海里的間隔組成封鎖線往返巡航。求戰心切的維廷根立即指揮U9號向英軍巡洋艦逼近,希望能重現9月22日連中三元的戰績。但維廷根和斯比司很快發現他們面對的敵人與以往完全不同。上次,3艘英軍戰艦以固定隊形和穩定的航速持續航行,非常便于潛艇搶占攻擊陣位。但此時英軍戰艦顯然吸取了教訓,時而以7節航速緩慢航行,時而又加速到17節,這使潛艇難以捕捉目標。U9號追蹤英艦長達1小時,但始終沒找到發射魚雷的時機。最終,維廷根放棄努力,準備從水下撤離。
而幸運女神再次眷顧了維廷根,就在U9號準備退出戰場時,3艘巡洋艦突然改變航向向U9號駛來。維廷根命令全體艇員進入戰斗部署狀態,此時海面也出現難得的平靜。維廷根用潛望鏡快速觀察英艦動態,發現這些巡洋艦之間正在發送旗語信號,其中1艘巡洋艦似乎放慢了航速,準備放下交通艇傳遞重要指令。
此時,水下的U9號與目標相距越來越近。維廷根決定加大下潛深度從英艦下方穿過,從另一側用艇尾魚雷實施攻擊。當維廷根下令上浮至潛望鏡深度時,卻發現另外一艘巡洋艦正好出現在艇首位置,潛望鏡中的艦影非常清晰,他當機立斷發射魚雷。這次被擊中的是巡洋艦“霍克”號(Hawke),該艦剛接收完從“恩迪米恩”號(Endymion)傳遞來的郵件,重新起動提速后,還沒來得及進入反潛航線就被U9號發射的魚雷命中。這艘老艦近乎以垂直姿態傾入水中,8分鐘后沉入海底。1小時后,已提高警惕的“忒休斯”號(Theseus)巡洋艦避開了U17號發射的魚雷。此后,英軍所有戰艦轉向西北方航行?;诖饲暗慕逃枺④姏]有留下艦艇搭救“霍克”號上的幸存人員,而是任由爬滿了幸存者的救生筏漂浮在海面上。
維廷根取得戰果后一鼓作氣向斯卡帕灣駛去。在斯卡帕灣東側水道入口處,U9號攻擊了正在巡邏的“警報”號驅逐艦,但魚雷并沒有命中。當維廷根小心翼翼地搜索水面時,“寧芙”號驅逐艦恰好出現,伴隨著發動機的咆哮聲和螺旋槳的轟鳴聲從潛航的U9號上方掠過。英艦持續不斷的巡邏警戒使U9號無縫可鉆,維廷根不得不放棄滲透返回基地。
10月20日,U17號在挪威斯塔萬格(Stavanger)外海攔截了排水量866噸的蒸汽船“格列斯塔”號(Glitra),進行一翻搜查后將其擊沉。這次行動首開潛艇按捕獲法攔截商船的先河,其政治影響將在此后的戰事中逐步體現出來。
在南部戰線,U20號在艇長鐸舍爾(Droescher)的指揮下完成了環繞英國全境的首次航行。該艇于10月初出海后一路向南,穿越英吉利海峽,10月13日抵達英格蘭最南端的懷特島(Wight)水域,被在此巡邏的英國皇家海軍116號魚雷艇發現。這也是英國人首次在英格蘭南部海域發現德軍潛艇行蹤。此時正好有一支加拿大運兵船隊準備經過此地前往南安普頓港(Southampton)。為避開U20號的威脅,英軍下令將護航隊的目的地改為普利茅斯(Plymouth)。
眼看在英國南部水域實在撈不到什么油水,鐸舍爾決定打道回府。此時,擺在鐸舍爾面前的歸家路有兩條,一是沿原路再次穿越英吉利海峽;二是繞行英國西海岸,繞個大圈從北海北部返回本土。雖然英軍的海峽布雷行動并不足以對U20號的回程構成威脅,但鐸舍爾依然決定繞行。10月17日,當U20號航經蘇格蘭西部的萊維斯島(Lewis)時,突然與4艘戰列艦組成的英方編隊遭遇。鐸舍爾倉促之下發起攻擊,由于英軍護航驅逐艦戒備嚴密,U20號的攻擊行動無果而終。經過18天的漫長航行,U20號終于完成繞島一周的航程,順利返回本土基地。
U20的環島航行被德國海軍視為最高機密,英軍對此一直也沒有察覺。此前,英軍一直把蘇格蘭西海岸視為相對安全的水域。但是當10月7日在蘇格蘭埃維灣外海發現德軍潛艇蹤跡的消息傳來時,英軍本土艦隊在西海岸駐泊的安全感便不復存在。再加上U9號曾試圖滲透斯卡帕灣,英國人對自己主力艦隊的擔憂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于是,英軍高層決定將戰列艦編隊移至愛爾蘭北部的洛夫斯威利港(Lough Swilly),待斯卡帕灣的反潛措施完備后再調回。
轉移行動中,“魯莽”號(Audacious)戰列艦在穿越洛夫斯威利港外的雷場時不慎觸雷沉沒,即便如此仍沒能動搖英軍轉移的決心。這意味著少數幾艘潛艇的冒險行動就足以迫使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隊放棄其主要基地,撤至備用基地,隨后又轉移至第三號基地,而每一次撤退都使英軍主力艦隊不斷遠離其主要戰場—北海。小小的潛艇已經撼動了整個北海戰局,英德海上戰略的天平開始擺動。但德國海軍高層乃至整個決策層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潛艇部隊的大膽出擊雖然為德國海軍爭奪海上主動權創造了千載難逢的良機,但公海艦隊卻未能有效利用這一機會拓展自己在北海的行動空間,而英軍顯然不會讓這一局面持續太久。

▲ 觸雷沉沒的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艦“魯莽”號。戰爭初期,英軍主力艦隊受德軍潛艇威脅被迫向愛爾蘭北部的洛夫斯威利港轉移。1914年10月27日,“魯莽”號在洛夫斯威利港外海撞上了德國海軍布雷艦“柏林”號投放的水雷后沉沒
威脅英吉利海峽運輸線
就在U20號返回本土基地前,新服役的U27號在魏格納(Wegener)艇長的指揮下出海接應。10月18日,U27號在波爾庫姆礁(Borkum Riff)附近與英軍E3號潛艇遭遇,隨后發射魚雷將E3號打成兩截。由于擔心其他英軍潛艇報復,U27號沒來得及確認戰果便快速撤離。
此戰后,U27號轉向多佛海峽執行巡航任務,數天后與U19號共同返航。U19號的原定任務是前往剛剛被德國陸軍占領的比利時澤布魯日港(Zeebrugge)。但10月24日夜,U19號在荷蘭外海一片漆黑的海面上與己方驅逐艦“獾”號(Badger)相撞。受損嚴重的U19號不得不提前返航,德軍潛艇部隊進入澤布魯日港的步伐因此推遲。
由于U19號暫時喪失戰斗力,施耐德(Schneider)指揮的U24號接替其執行巡航任務。10月26日,U24號在多佛海峽靠近法國一側的格里斯岬(Cape Grisnez)附近攻擊了排水量4590噸的法國商船“甘提姆上將”號(Amiral Ganteaume),當時船上搭載了2500名比利時難民。施耐德對此毫不在意,肆無忌憚地下令向目標發射魚雷,這也是德軍潛艇首次在未經警告的情況下對平民船只發起攻擊。幸運的是“甘提姆上將”號并未沉沒,盡管遭受重創但依然被拖到附近的土倫港,最終有40名平民在此次襲擊行動中喪生。
10月31日,魏格納艇長指揮的U27號在多佛海峽擊沉了從多佛前往敦刻爾克的水上飛機母艦“競技神”號(Hermes)。作為報復,海峽艦隊司令胡德將軍率領由老式戰列艦組成的艦隊連續炮擊德國人占領的弗蘭德海岸。在此期間,德軍潛艇試圖對這些“大家伙”實施偷襲,但由于英軍防護嚴密,襲擾行動沒有取得任何戰果。

▲ 戰前被改裝為艦載機試驗艦的“競技神”號裝甲巡洋艦。艦首加裝了用于艦載機起降的平臺,艦尾則加裝了帆布圍擋

▲ 1914年10月31日,承擔水上飛機運載任務的“競技神”號在英吉利海峽被德軍U27號潛艇擊沉,艦尾的水上飛機和側舷的150毫米口徑炮清晰可見
隨著1914年秋季德國陸軍與英法聯軍在歐洲大陸上的戰事陷入膠著狀態,海峽運輸線的重要性對英軍而言日益突顯。德國海軍也加快了向澤布魯日港部署潛艇的速度。11月9日,U12號在艇長沃爾特·福斯特曼(Walter Forstmann)的率領下成為首艘進入澤布魯日港的德軍潛艇。隨后,U5、U8、U11和U24號也相繼抵達。但此時的澤布魯日港還算不上功能完備的海軍基地,以澤布魯日港和奧斯坦德港(Ostend)為主要基地的弗蘭德潛艇支隊要等到1915年3月29日才能正式成軍。在此之前,這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港口充其量只能發揮物資補充和中轉基地的作用。
U12號抵達澤布魯日兩天后便再次出發,南下進入英吉利海峽區。福斯特曼首先發現1艘老式炮艦“尼日爾”號全無警戒地停泊在防波堤碼頭外,他毫不猶豫地下令將其擊沉。隨后,其他進入澤布魯日港的潛艇也相繼出海,為11月3日德軍戰列巡洋艦隊襲擊雅茅斯(Yarmouth)的行動提供掩護,并在己方艦隊撤離時組成攔截線伏擊英軍的追擊編隊。
開戰以來,德國人一直把潛艇的攻擊重點放在英軍艦艇上,但也沒有完全放過那些懸掛協約國旗幟的商船。不過除個別膽大妄為的艇長外,這類攔截行動大都在遵守捕獲法規則的前提下展開,即實施攻擊前都要給予對方警告,并給對方船員留出逃離時間。11月11日,排水量1209噸的“科爾切斯特”號貨輪在北海遭到德軍潛艇攻擊后幸運逃脫。12天后,U12號出現在法國勒阿弗爾外海,攔截了排水量718噸的商船“孔雀石”號(Malachite)。福斯特曼艇長給予船員足夠時間逃生后,用火炮將其擊沉。11月26日,他采用同樣的方式擊沉了排水量3360噸的“普利莫”號。這兩次攻擊行動均未造成人員傷亡。
除在海峽區域開展戰斗活動外,德國海軍還加緊了對英軍主力艦隊的偵察襲擾。不過,自10月英軍主力艦隊撤退至蘇格蘭西海岸港口駐扎以來,德國人的偵察行動屢屢撲空。11月23日,U16和U18號試圖再次潛入斯卡帕灣偷襲英軍大艦隊錨地。但英軍主力艦隊此時正好一路南下,前去支援胡德將軍率領的海峽艦隊對澤布魯日港的炮擊行動。撲空后的U18號與U16號分手,前者跟隨一隊商船潛入航運繁忙的霍克薩斯河口(Hoxa),試圖在此尋覓英軍主力艦隊的蹤跡。但生性謹慎的杰里科將軍早已放棄這個錨地,U18號再次撲空。
U18號在撤離霍克薩斯河口的過程中不幸被武裝拖船“托吉奧”號發現,隨后又被另外1艘武裝拖船“灰色多蘿西”號盯上,后者高速向U18號沖來,撞壞了它的潛望鏡和水平舵。U18號匆忙下潛又使艇體與海底猛烈相撞,不得不上浮搶救。此時,在附近巡邏的驅逐艦“加利”號(Garry)也趕來湊熱鬧,U18號只得再次下潛躲避,但不斷灌入艙內的海水迫使它第三次上浮。第三次浮出水面的U18號幾乎喪失了操縱能力,只能在海面隨著風浪漂浮。艇員們隨后發出求救信號,英軍驅逐艦“加利”號靠過來時,U18號已接近傾覆。德國人迫不得已鑿沉了潛艇,除1名艇員喪生外余者都被英軍救起。與U18號分手后的U16號同樣沒有發現英軍主力艦隊的蹤跡,它于25日潛入設得蘭群島的勒威克港(Lerwich),但被巡邏炮艇“鰹魚”號驅離。
12月16日,德國海軍出動戰列巡洋艦編隊,對英格蘭北部約克郡沿海的哈特爾浦、惠特比和斯卡波勒等城市實施炮擊。行動期間,德軍潛艇部隊出動3艘潛艇在亨伯河口監視英軍艦隊的動向。炮擊行動結束后,參與監視的U27號對英國東海岸的水雷布防情況進行了偵察。隨后,為防備英軍艦隊報復,以及對德國港口可能實施的沉船封堵行動,德軍潛艇部隊主力集結在赫爾戈蘭水域,實施巡邏警戒。在12月的作戰行動中,德軍還損失了U5和U11號,這2艘潛艇據推測是在澤布魯日港附近撞上英軍水雷后沉沒的。
直到1915年圣誕節,德國人預想中的英軍主力艦隊突襲一直沒有出現。英國皇家海軍只是派遣改裝商船攜帶水上飛機對德國城市庫克斯(Cuxhaven)實施了空襲。在此期間,U20、U22和U30號潛艇奉命出動攻擊英軍艦隊,但均未取得戰果。
1915年1月24日,在各自港口調養多時的英德戰列巡洋艦隊再次出海,雙方在多格爾沙洲海域激烈交鋒。此戰中,德國海軍“布呂歇爾”號(Blucher)大型巡洋艦被擊沉,而英軍的“獅”號(Lion)戰列巡洋艦遭受重創。與上次的赫爾戈蘭海戰一樣,德軍潛艇部隊沒有直接參與作戰,而是派遣6艘潛艇到埃姆斯河口和赫爾戈蘭近海,準備伏擊英軍的追擊艦艇。

▲ 戰爭爆發時的德國公海艦隊司令馮·英格諾爾將軍
但英國人堅稱德軍潛艇參與了這次戰斗,對潛艇的顧慮也始終困擾著英軍的戰場指揮與判斷。交戰后期,為避免受重創的“獅”號戰列巡洋艦被德軍潛艇乘機獵殺,英軍護衛艦特意組成反潛隊形環繞在“獅”號周圍,一路將其護送回羅塞斯港(Rosyth)。
受多格爾沙洲海戰結果的影響,德國海軍高層發生了一系列人事變動。公海艦隊司令馮·英格諾爾(Von Ingenohl)被原海軍參謀長馮·波爾(Von Pohl)取代,后者的職位則由巴赫曼(Bachmann)接手。但馮·波爾身體狀況不佳,基本沒有履職能力,數月后公海艦隊司令一職由萊茵哈特·舍爾(Reinhard Scheer)接任。
擊沉“可畏”號戰列艦
雖然1915年初德軍公海艦隊的大型艦艇出師不利,但潛艇部隊卻為己方扳回一城。1月1日,正在海峽西部巡航的U24號碰巧遇上從梅德韋港(Mdeway)出航,準備前往波特蘭島外海進行炮術訓練的英軍第5戰列艦分隊。英國人對這片海域的航行安全有足夠信心,因此這些戰列艦都沒有驅逐艦護航。
12月31日一整天,施耐德艇長指揮的U24號都在偷偷地跟蹤英艦,而英軍絲毫沒有察覺。夜幕降臨后,英艦返回懷特島休整,準備次日出海再次執行訓練任務。此時,海上刮起猛烈的南風,英軍戰列艦編隊在惡劣海況下低速航行。窺探已久的施耐德艇長終于抓住機會,向英國人送出了自己的新年祝福—1枚魚雷準確命中“可畏”號(Formidable),該艦迅速下沉?;诖饲暗慕逃?,其余艦艇加速撤離,沒有對“可畏”號幸存人員實施救援。最終,“可畏”號連同550名艦員一起葬身海底。
英軍推斷,實施此次攻擊的潛艇很可能來自澤布魯日港,于是,他們決定進一步加大對澤布魯日和奧斯坦德這兩個比利時沿岸港口的封鎖打擊力度,至少使其喪失部分使用功能。同時在多佛海峽增設反潛阻攔網和水面巡邏兵力。但這些反潛網的攔截深度只有18米,德軍潛艇可以從更深的地方輕易穿越。英軍的巡邏艦艇大都只在白天出動,因此防御效果很不理想。
1915年1月,德軍因意外損失2艘潛艇,即U31號和U7號。1月13日,U22、U31和U32號潛艇前往泰晤士河口搜索英艦。21日, U32號因傷返航,一周后U22號返回,只有U31號未能安全返回。據推測U31號是在英國東海岸撞上水雷而沉沒的。半年后,英軍發現了U31號的殘骸,該艇艙內依然密封完好,所有艇員都死在自己的崗位上。
U7號的損失則是由己方誤擊造成的。1月21日,U22號在荷蘭外海與1艘不明身份的潛艇相遇。U22號兩次向對方發出識別信號都沒有收到應答。U22號的霍普(Hoppe)艇長推測對方很可能是1艘英軍潛艇,于是本著先下手為強的原則發射魚雷將其擊沉。當U22號把唯一一名幸存者救起時才發現,被其擊沉的居然是己方的U7號,而U7號的艇長正是霍普的好友科尼格(Konig)。

▲ 全速航行的U7號。U7號同批建造4艘,為U5~U8號。該艇水面排水量505噸,水面最高航速13.4節,水下10.2節,武備為首尾各2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額定艇員29人。U7號的艦橋體積已明顯擴大,艦橋后部的排煙管道正排出濃濃的煙霧,艇體尾部的垂直舵清晰可見
1月下旬,德國海軍決定派遣潛艇深入商業航線密集的愛爾蘭海開展偵察行動,為進一步擴展潛艇戰范圍做好準備。執行這項任務的是首位穿越多佛海峽的赫森艇長。1月21日,赫森指揮U21號從威廉港出發,此后一路向南穿越多佛海峽,用了8天時間繞行英格蘭南部海岸進入愛爾蘭海。1月29日,U21號抵達英格蘭西海岸的沃爾尼島(Walney)。興奮的赫森指揮潛艇浮出水面,對沃爾尼島示威似地打了幾發炮彈,但很快被島上的海岸炮趕走。30日,U21號在蘭開夏郡沿海用火炮擊沉了3艘商船,此后便沿原路穿越英吉利海峽返回本土。英國人在多佛海峽投放的反潛網和水雷顯然沒有對U21號穿越海峽的航行造成任何威脅。
1914年8月到1915年2月可視為潛艇戰的開局階段。在此期間,德軍潛艇始終把英軍戰艦作為打擊重點,并圍繞這一目標開展了一系列的偵察、襲擾和攻擊行動,取得了擊沉戰列艦1艘、巡洋艦5艘、水上飛機母艦1艘、炮艇和潛艇各1艘的戰績,付出了7艘潛艇的代價。這一戰果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將戰前彌漫于德國海軍內部的對潛艇部隊的輕視態度一掃而空。受此鼓舞,德國軍方一口氣追加了20艘中型潛艇和33艘近岸型潛艇的采購計劃,為未來更大規模的潛艇戰做好了準備。
不過開局階段的潛艇戰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尤其是在攔截商船方面戰果寥寥,開戰半年多的時間里總共只擊沉了12艘協約國商船。如果說對普通商船的攻擊還受制于國際捕獲法而不能放開手腳的話,那么忽視了對橫渡海峽的英國遠征軍運兵船的攔截則是德軍犯下的一個嚴重錯誤,同時也埋下了德國人在這場大戰中最終失敗的種子。
背景資料A:戰前德軍潛艇部隊的發展與任務規劃

▲ U5~U8號潛艇的艙室布置示意圖

▲ U16號潛艇的艙室布置示意圖

▲ U9~U12號潛艇的艙室布置示意圖
1906年12月8日,德國海軍的第1艘潛艇U1號在基爾船廠建成下水,自此拉開了德軍潛艇部隊發展的序幕。U1號的誕生雖然趕上了德國人大干快上海軍的年代,但德國國內對這種小艇感興趣的人卻是屈指可數。早期德國海軍的潛艇業務一直由魚雷監察部門代管,直到1914年3月潛艇監察局(U-boat Supervisory Bureau)成立后這一局面才獲得改觀,但此時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已不到半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海軍共裝備28艘潛艇,另有13艘潛艇在建。已經服役的28艘潛艇中,U1~U18號為煤油機潛艇,從U19號開始采用柴油機。戰爭初期,除U1~U4號這4艘過于老舊的潛艇主要用于人員訓練外,其余14艘煤油機潛艇都發揮了重要作用。1914年8月6日,德軍潛艇部隊首次編隊出擊就是由10艘煤油機潛艇完成的。9月22日連續擊沉3艘英軍裝甲巡洋艦的U9號也是煤油機潛艇。
這18艘煤油機潛艇由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和但澤的德意志帝國船廠分5批建造,水面排水量從200噸到600噸不等,總體呈逐漸遞增趨勢。德國人之所以選擇煤油機作為早期潛艇主機,主要是考慮到汽油機安全性不佳,而柴油機又過于笨重,煤油機則是一種折中的選擇。
U1~U18號艇裝備的煤油機分兩種:一種是6缸2沖程,輸出功率220~260馬力(160~190千瓦);另一種是8缸2沖程,輸出功率310~450馬力(230~335千瓦),其重量與功率比約為24千克/馬力(32千克/千瓦)。煤油機雖然在安全性和體積上能滿足德國軍方的要求,但缺點也很突出,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缺乏倒轉功能;二是轉速調節范圍有限,單缸輸出功率很難超過40馬力(30千瓦);三是燃油消耗率較高,即使在經濟航速下也高達400~500克/時;四是運行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煙霧且伴有醒目的火光,無論晝夜都很容易暴露目標。

▲ U1~U19號潛艇的動力系統布置示意圖
從U19號開始,德國人轉而以柴油機作為潛艇主機。首批建造的U19~U22號和U23~U26號這8艘潛艇分別配備了900馬力(670千瓦)8缸4沖程柴油機和850馬力(633千瓦)6缸2沖程柴油機。此后,德國人不斷改進柴油機技術,于戰爭后期研發出應用于大型遠洋潛艇的1200~1700馬力(890~1267千瓦)柴油機,同時鑄就了德制柴油機享譽世界的品質。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和戰爭進行期間,德國國內主要有6家船廠參與潛艇建造工作:漢堡的伏爾鏘船廠(Vulkan,Hamburg),建造89艘;基爾的克虜伯-日耳曼尼亞船廠(Krupp-germanian,Kiel),建造79艘;漢堡的布隆姆-弗斯船廠(Blohm&Voss,Hamburg),建造67艘;不萊梅的A.G.威悉船廠(A.G.Weser,Bremen),建造74艘;但澤的帝國船廠(Imperial Dockyard,Danzing),建造32艘;弗格薩克的不萊梅-伏爾鏘船廠(Bremer-Vulkan,Vegesack)建造4艘,以上合計345艘。另外,直至戰爭結束,各船廠內還有在建潛艇224艘。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主要工業城市及潛艇生產廠位置示意圖
從1910年開始,隨著潛艇部隊規模的擴大,由魚雷業務部門兼管潛艇部隊的做法顯然已經行不通。1914年3月,潛艇部隊的專業化管理部門—潛艇監察局,在基爾港正式掛牌。該局下設行政管理處、軍事建制單位管理處、潛艇學校和試驗單位管理處4個部門。其職責主要有四項:一是制定潛艇部隊的訓練計劃;二是督察潛艇作戰單位備戰水平;三是制定潛艇部隊作戰條例;四是督察潛艇訓練單位的行政及教學管理工作。1914年4月,德國海軍潛艇部隊開始正式承擔戰備值班任務,每天有2艘潛艇駐扎在赫爾戈蘭灣全天候備勤,這標志著潛艇部隊兵種地位的正式確立。
根據戰前德國軍方對潛艇部隊提出的任務規劃,一旦發生戰事,大多數潛艇將組成防護德國海岸線的水下屏障,少數潛艇則前出北海和英國海岸,承擔游擊襲擾任務。具體部署:威廉港內駐扎兩個中隊24艘潛艇,負責以赫爾戈蘭島為核心,半徑30海里區域內的防護任務,按每艇間隔5海里的距離布防,2個中隊互為支持;基爾港內駐扎兩個中隊24艘潛艇,其中一個中隊負責小灣口、大灣口和費馬恩河口的日常巡邏任務,按照三三制原則進行輪替休整,另外一個中隊作為戰略后備力量由海軍司令部直接指揮;埃姆登港部署1個中隊12艘潛艇,負責戰時對北海和英國海岸線的襲擾任務。另外再加上10艘潛艇作為后備力量,潛艇部隊的總規模在70艘左右。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徹底打亂了這一規劃。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此前毫不起眼的潛艇一躍成為德國海軍的頭號王牌,并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