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范談集
- 范朝亮 John Fan
- 981字
- 2019-09-23 11:05:23
1.攝影作品的價值
人們往往把一幅作品的價值與作者的勞動量和創(chuàng)作難度畫上等號。達·芬奇花了四年時間完成《蒙娜·麗莎》。今天哪怕是臨摹一張《蒙娜·麗莎》,繪畫者至少要有幾年的繪畫功底,花上幾天時間,用一大堆繪畫材料才能完成。再臨摹一張又必須花費同樣的勞動和材料。這里不包括作坊里流水線上的臨摹,那是把藝術變成工業(yè)產(chǎn)品。但是一張臨摹的《蒙娜·麗莎》至少也值畫匠幾天的工錢加上材料費用,任何人在買一幅手工臨摹作品之前心里都會盤算一番。
《大曲少女》則不同。盡管木村當年為尋找素材走遍鄉(xiāng)村,所花的時間恐怕一點也不比達芬奇少,而且需要同樣的藝術眼光,但是圖像創(chuàng)作過程比繪畫短暫簡單得多。復印的《大曲少女》幾乎一文不值,今天從網(wǎng)上下載了,想印多少便可以印多少。還不過癮?我自己就可以是“木村”,花點錢讓扮作“大曲少女”的模特站在那兒,隨便用手機一按,畫質(zhì)都比木村的作品強。想要十張?印十份便是。
攝影的可復制性嚴重影響一張攝影作品的價值。盡管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的攝影作品《萊茵河II》可以賣出幾百萬美金的價格,但它比起一張莫奈的田園小景還是要差得多,更不用說原版的《蒙娜·麗莎》。
這種攝影可復制性的最大危害之處還不是對作品本身的復印,其實用現(xiàn)代印刷手段復制的油畫能做到連筆觸都和原作一模一樣。別看我們的作品后面跟了一串點贊,很多觀者內(nèi)心深處有一種不愿意說出來的感覺:這張作品我恐怕也能拍,也許會拍得更好……如果我有足夠好的器材,如果我當時也在現(xiàn)場,如果我有那個模特,也許我再去會遇見更好的光……一幅繪畫就不同了,即使給我一支畫筆,我也畫不出來。
攝影的可復制性不僅大大降低了攝影作品的價值,而且成為全民攝影的潛在動力。人人心里都有個崇拜的藝術家,但這個藝術家最好就是自己。我有足夠的資金,收藏別人的不如收藏自己的。我成不了達·芬奇,做個木村恐怕還是大有可能的。我崇拜別人不如讓別人崇拜我。于是按圖索驥,直奔熱門景點而去。這些地方之所以熱門,就因為曾經(jīng)有位名家在此拍過一張名作。
其實這是藝術修養(yǎng)缺乏而衍生出的一種現(xiàn)象。繪畫與攝影的難易之分僅止于它們的成像技術難度與速度的差別,這兩種創(chuàng)作手段都依賴于藝術家的預見能力。在創(chuàng)作手段的功能和局限之下,作品的成功與否都取決于作者對工具的運用是否得當,以及審美和想象力是否足夠。重復別人的攝影作品和臨摹別人的繪畫作品一樣除自我滿足之外沒有多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