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腦思維:邏輯推理游戲從入門到精通(全新升級版)
- 馬外乙
- 2181字
- 2019-10-11 18:03:57
第二章 歸納法:疏而不漏的推理之網
技巧簡介:理性總結與合理發散
上一章我們提到過演繹推理的定義,即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性推理。而下面我們要說的歸納推理則與演繹推理相映成趣——這是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或然性推理。
歸納推理的前提是關于個別事物或現象的命題,而結論則是關于該類事物或現象的普遍性命題。因其結論所斷定的知識范圍超出前提所斷定的知識范圍,所以歸納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不是必然性的,而是或然性的?!盎蛉弧币鉃椤坝锌赡艿灰欢ā?。也就是說,同樣在前提正確且推理正確的情況下,通過演繹推理這一必然性推理必定會導出正確的結論,而歸納推理則未必。
歸納推理是一種通過觀察、實驗和調查得到個別事實,再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式。比如,我們常常聽到“燕子低飛要落雨”“龜背潮,下雨兆”等有關天氣的俗語,這些都是我們的祖先通過歸納推理所得出的結論。他們通過觀察發現,“燕子低飛”和“龜背發潮”的現象往往預示會下雨,于是便把這兩種反復發生的個別事實上升到一般原理。
再比如,人們是怎么發現某味中藥能治療某種疾病的呢?這種知識是通過先人無數次的實驗得來的。起先他們偶然發現病人服下某味中藥后病情好轉,于是便給其他病人也服下這種藥,病情好轉甚至被治愈的情況屢見不鮮……于是他們通過這種經驗的反復累積總結出結論,即某味中藥具有治療某種疾病的作用。如此一來,多次得到的個別認知就通過歸納推理上升到一般性認識。
歸納推理分為完全歸納法、簡單枚舉法、科學歸納法三種方式。在實際運用歸納推理時,應當根據情況來判斷具體使用何種方式。接下來,我們舉例說明這三種方式之間的異同。
一天,媽媽想鍛煉一下大毛、二毛和小毛,于是對他們說:“媽媽想請10個同事吃蘋果,你們每人去市場買10個蘋果回來,記住要買甜的。”
蘋果有的甜有的酸,怎么才能買到甜蘋果呢?小毛正在發愁,突然想起有一次媽媽帶自己去買襯衫,小毛不確定哪種顏色穿著好看,就把所有顏色都試了一遍。于是,小毛找一家賣蘋果的攤子,拿起蘋果就咬,甜的裝進袋子里,酸的放到一邊……最后,小毛終于把10個甜蘋果買回家,只不過這10個蘋果都是小毛咬過一口的,自然沒法用來招待同事。而且,由于不得不把那些咬過的酸蘋果也買下來,小毛多花許多冤枉錢。媽媽笑著問小毛:“幸好只讓你買10個蘋果,要是讓你買100個蘋果,你得嘗到什么時候呀!”
二毛找到一個提供試吃的蘋果攤子,攤子前的盤子里擺著削成小塊的蘋果,客人可以先嘗后買。二毛嘗了嘗,覺得很甜,于是就在這家攤子買了10個蘋果。只不過,在媽媽把二毛買的10個蘋果分發給同事后,其中有兩個人說自己吃到的是酸蘋果。
大毛則找到學農學專業的小姨,問哪個品種的蘋果吃著甜、甜蘋果在外觀上有什么特點。小姨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告訴大毛,紅富士蘋果大多很甜,而甜的紅富士蘋果絕大多數具有蘋果柄處有同心圓、果皮上有條紋、顏色紅艷這三個特點。根據小姨的建議,大毛順利地買到了10個甜蘋果。
在上面的例子中,小毛使用的是完全歸納法。它是以“某類事物中的每一個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一屬性”為前提,做出“該類對象全部具有或不具有該屬性”之結論的歸納推理,是一種前提蘊含結論的必然性推理。雖然完全歸納法與演繹推理具有同一優勢,即只要前提真實、形式有效,則結論必然真實,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顯。由于使用完全歸納法需要考察某類事物中所包含的全部個體對象,當個體對象的數量過大、無法考察窮盡時,或當對象不易考察時,則不應使用完全歸納法。
二毛使用的是簡單枚舉法。它根據“某類事物中的部分個體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同時不存在反例”這一前提,推理出“該類事物全部具有或不具有這種屬性”之結論。簡單枚舉法的局限性同樣很明顯:作為一種或然性推理,它的結論所斷定的知識范圍超出前提所斷定的知識范圍,即就算前提真實、形式有效,結論也未必真實。所以,在使用簡單枚舉法時應盡量增多考察對象的數量、擴大考察對象的范圍,并注意有無反例出現,從而盡可能地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
大毛使用的是科學歸納法,即以科學分析為主要依據,由“某類事物中的部分對象與其屬性之間具有某種因果聯系”這一前提,推理出“該類事物的全部對象都具有此種屬性”之結論??茖W歸納法與簡單枚舉法都屬于不完全歸納法,都是或然性推理,因此也存在同樣的局限性。但簡單枚舉法是以經驗認識為根據,科學歸納法則以相應的科學理論作為指導,因此科學歸納法的可靠程度遠高于簡單枚舉法。
說到這里,也許有讀者會對歸納推理的或然性產生疑問:與百分之百可靠的必然性推理相比,或然性推理的價值與意義體現在哪里呢?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相對和絕對是任何事物都同時具有的二重屬性,世上的一切事物既包含絕對的方面又包含相對的方面,而必然與或然的關系也是如此。發生在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不同于數學問題、邏輯問題,我們在嘗試解決發生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時往往會受到諸多客觀因素的干擾。在前提真偽難以確定、邏輯結構難以形成的情況下,演繹推理也就難以運用。這時,歸納推理就可以大顯身手。
如果說演繹推理是直指真相的推理之鏈,那么歸納推理就是一張以科學理論和嚴謹思考為綱、以理性總結與合理發散為經緯的推理之網,二者相輔相成。為了在可能性的汪洋大海中網羅真相,我們在運用歸納推理時要格外注意推理的可靠性,盡量使這張網“疏而不漏”,否則一旦“網開一面”,真相便有從網中溜走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