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偵查審訊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節 訊問與供述的基本原理

訊問與供述的基本原理

訊問與供述的行為特點是揭露與隱瞞的沖突關系, 犯罪的行為后果所產生的危害性是隱瞞的心理動力基礎, 訊問的根本目的是再現犯罪事實,訊問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偵查訊問人員所采取的揭露行為。隱瞞與揭露產生的必然沖突, 是因為隱瞞的被動性使得行為人自然就形成了沖突的心理壓力, 同時對行為后果的認知所產生的利益沖突壓力, 整合成為心理壓力場。場是能量的混合, 心理場是心理與客觀存在之間形成的場, 具有有機化合性、輻射性、變化性、慣性、敏感性和困壓性??陀^因素是影響心理場的重要因素。心理場對人的感知, 是自我心理壓力的感知。壓力場的產生能夠促進釋放壓力的動機, 以滿足心理平衡的需要。人們遇到困難就會產生解決困難的心理動力。 (人們遇到問題、難題、危險所產生的心理壓力場, 是解決問題的行為動力) 壓力場產生的不平衡的因素有兩個, 一個是行為后果的惡性, 另一個是外來的揭露行為。偵查訊問人員提出的條件能夠滿足降低惡性后果的需要, 嫌疑人的隱瞞動力就會被降低, 同時外來的揭露行為能夠滿足嫌疑人當前的心理需要, 那么偵查訊問人員所需要的供述行為就能夠得到實現。

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最終目的是讓犯罪嫌疑人放棄對犯罪行為的隱瞞,供述犯罪事實。解決犯罪嫌疑人的隱瞞行為, 首要的問題是要清楚嫌疑人隱瞞犯罪事實的原因和心理動機。嫌疑人隱瞞犯罪事實的心理動機來源于對犯罪行為后果的感知, 犯罪后果的惡性決定了犯罪嫌疑人的隱瞞動機,后果的惡性越嚴重, 隱瞞的動機就越強, 這是自我防衛的本能產生的心理認知, 在通常情況下這種自我感知的心理壓力不大, 因為有隱瞞能力的自我平衡, 心理預判犯罪行為不會暴露, 后果就不會發生, 這是心理平衡能力的作用, 使得嫌疑人在實施了犯罪行為之后, 能夠心安理得地處于平靜狀態。當某一種信息或者感知自我的犯罪行為有暴露的可能和危險, 這種心理平衡就會被打破, 產生對后果的恐懼壓力, 這種壓力是自我感知出現, 是后果的危害事實與自我如果暴露的預想的心理矛盾沖突, 產生焦慮的心理感知, 是屬于內在的自我意識的交換和循環產生的, 心理動機的能量也是微弱的, 隨著其他信息的干擾, 這種焦慮便會散去, 有時自我的心理平衡也會削弱心理焦慮的壓力, 不足以產生明顯的行為動機。如果這種焦慮達到一定的程度, 壓力不斷地增大, 隱瞞的動機行為就能夠出現。例如受賄的人感知到焦慮的壓力, 就會去找行賄人解決隱瞞的問題。而外來的危險信息是直接揭露便能夠讓自己承擔后果發生的信息感知, 這種感知的內心沖突便會產生心理沖突的壓力場, 壓力是心理不平衡產生的, 不平衡產生動機, 由動機產生行為, 只有實現了招供, 這種心理沖突的壓力場才會消失。

嫌疑人的隱瞞行為與審訊人員的揭露行為, 產生的心理沖突, 瞬間便產生心理的壓力場。這種心理的“沖突壓力場”包含著“恐懼” “焦慮”“危險”“無助”“期盼”等心理的感知因素。“心理沖突壓力場”的大小與心理的隱瞞能力成反比, 與揭露能力成正比。心理的隱瞞能力強, “沖突的壓力場”就小, 反之就大。揭露能力強, 心理沖突的壓力場也就越強。 “心理沖突的壓力場”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產生釋放的動機, 順應揭露行為是動機的行為方向, 以坦白為代價就能夠達到“壓力場”的釋放。我將此種行為稱為“訊問沖突論”。

嫌疑人抗審行為的強化, 是因為心理的隱瞞能力強, 心理的“壓力場”變小, 有迂回的空間, 不能產生釋放的動機??箤彽碾[瞞能力來源于兩個方面: 一方面, 來自客觀的審訊人員的揭露行為能力; 另一方面, 來自主觀的心理平衡能力, 心理的平衡能力強, 迂回的空間大, 形成的心理“壓力場”就小, 不能產生釋放的動機, 招供的動機就不能實現。

審訊的重要任務是降低嫌疑人心理的隱瞞能力, 嫌疑人的隱瞞能力來源于心理的平衡與條件, 其表現是謊言和沉默, 謊言的來源依據是條件,沉默的來源依據是平衡。

嫌疑人的隱瞞動機來源于犯罪行為導致的后果, 降低后果的惡性, 能夠有效地削弱隱瞞動機。

審訊過程中的首要任務, 是抗審心理沖突的化解, 從化解的方法來看: 提供無需隱瞞的利益條件, 心理沖突便會消失, 即審訊的“認知論”; 提供揭露能力, 直接增強“沖突壓力場”, “壓力場”被釋放后, 心理沖突便會消失, 即“強制論”。根據目前的理論觀點, 訊問沖突論涵蓋了認知論和強制論。

理論核心: “沖突論”等于“認知論”加“強制論”。

“認知論”的核心: “錯覺” “需要” “趨利”與“人格”。

“強制論”的核心: “催化” “心理強制” “人格”。

嫌疑人的心理沖突的壓力場是由兩方面組成的, 一方面, 是嫌疑人自我心理平衡能力; 另一方面, 是審訊人員的揭露能力, 審訊人員除了強化自己的揭露能力之外, 更重要的是削弱嫌疑人的自我平衡能力。嫌疑人的平衡能力主要是對對抗條件的認識, 對抗條件認識包含兩個方面: 一個是犯罪行為暴露的程度, 另一個是隱瞞否定犯罪事實的退路。嫌疑人對犯罪行為暴露的程度取決于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自我對犯罪行為暴露程度的認知, 另一方面來源于審訊人員提供的信息。隱瞞否定的退路來源于嫌疑人的心理認知, 帶有基本的人格屬性。諸如此形成的隱瞞能力, 是審訊人員首要解決的問題。

自我的平衡能力強, 就會降低心理沖突的壓力, 導致整個的心理壓力場變小直到等于零。審訊人員保持常態的揭露能力的情況下, 降低嫌疑人的平衡能力, 應當從增強沖突力入手。降低平衡能力的方法: (1) 犯罪事實暴露的錯覺; (2) 降低后果惡性的感知; (3) 無法避免后果產生的趨利認知; (4) 后果與派生后果的取舍認知; (5) 根據本身心理壓力場的釋放 (當前處境) 需要, 針對天然壓力、社會隔離壓力、親情關系壓力,給出條件使其失去抗審的信心; (6) 更換嫌疑人選擇的主流對抗方法;(7) 自我感知的退路已經封閉; (8) 縮小“害”的行為量, 促成趨利避害的選擇; (9) 犯罪的原因分析轉化; (10) 提高嫌疑人欺騙的內心沖突壓力場; (11) 催化嫌疑人對偵查訊問人員的心理依賴; (12) 幫助維護嫌疑人的自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阳市| 奉新县| 筠连县| 河津市| 安福县| 二连浩特市| 理塘县| 漳浦县| 永春县| 高唐县| 淮滨县| 会宁县| 保定市| 英吉沙县| 绥江县| 枣庄市| 资溪县| 巍山| 马尔康县| 宝应县| 侯马市| 洛南县| 嘉义县| 大丰市| 佛坪县| 五华县| 赞皇县| 绥阳县| 中牟县| 哈巴河县| 永胜县| 五寨县| 临海市| 开封县| 定安县| 偏关县| 清流县| 河北区| 恩平市| 扎囊县| 呈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