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經濟特區40年知識產權經典案例匯覽
- 深圳市知識產權經典案例匯覽項目組
- 4780字
- 2021-09-18 17:49:34
(二)專利行政審判案件
012張某義訴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行政訴訟
【裁判要旨】
人民法院判定被訴侵權技術方案是否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應當審查權利人主張的權利要求所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是否完全吻合。被訴侵權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與權利要求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相比,缺少權利要求記載的一個以上的技術特征,或者有一個以上技術特征不相同也不等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沒有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典型意義】
本案系深圳法院實行知識產權民事、刑事、行政“三合一”審判改革(即知識產權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均由知識產權庭審理)以來的第一宗涉及專利侵權知識產權行政訴訟案件。路邊停車、收費所使用APP軟件系統系由深圳道路交通管理部門投資、招標、采用并推廣,該系統軟件侵權與否直接涉及這一交通市政工程能否繼續順暢實施,引發了社會公眾及有關部門的關注。
審理知識產權行政訴訟案件除了關注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包括執法機關是否具有執法職權、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適用法律正確、是否證據充分等情形,還須判斷所使用的技術是否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疇。在本案中,原告對被告執法主體資格以及執法程序等均無異議。本案的焦點主要在于宜停車APP軟件系統是否落入原告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因此“三合一”審判改革后,由知識產權庭審理涉及專利侵權行政訴訟案件,可更為準確地把握專利侵權判斷。本案中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將審理的焦點集中在專利權保護范圍的界定、原告涉案專利方法步驟有無先后順序以及被控方法與專利的異同,是否屬于與涉案專利技術特征等同的情況。此類專利侵權判斷對于行政審判法官來說具有相當的難度。而“三合一”審判改革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知識產權行政訴訟案件集中由知識產權庭統一審理,有利于保障裁判結果的正確性,有利于當事人獲得便捷、高效、公正的司法救濟,同時,案件的專業審理也增強了司法裁判的公信力。
【關鍵詞】
“三審合一”專利保護范圍技術特征
【基本案情】
在原告張某義訴被告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行政處理決定糾紛案中,張某義于2011年4月15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名稱為“基于客戶端的停車計時方法”的發明專利,于2014年5月7日獲授權,專利號為ZL201110107113.8。該專利目前處于有效授權狀態。ZL201110107113.8號發明專利權利要求書記載:1.基于客戶端的停車計時方法,客戶端指移動通訊設備等,其步驟是:(1)等待車主利用客戶端的數字鍵輸入車位標識;(2)等待車主利用客戶端的選擇鍵,以車位標識為參數,向服務器發出計時開始請求指令;(3)服務器按照車位標識查詢車位狀態,然后,將同意或拒絕計時開始請求信息返回客戶端;(4)如果客戶端接收到計時開始請求拒絕信息,則不生成時鐘,轉向步驟(1),然后依次執行步驟(1)至步驟(4),否則,依次執行步驟(5)至步驟(8);(5)以客戶端當前時刻作為時鐘的初始時刻0,生成時鐘,并將時鐘顯示在客戶端的顯示器上;(6)等待車主利用客戶端的選擇鍵,向服務器發出計時結束請求指令;(7)服務器結束計時,并將計時結束信息返回客戶端;(8)客戶端時鐘終止。涉案專利說明書“背景技術”記載:停車的計時方法主要有咪表、IC卡、手機短信等,其操作都是由車主通過按鍵自主開啟和結束服務器上的計時。開啟計時往往被稱為第一次刷卡,結束計時被稱為第二次刷卡。對于手機短信停車則可能對應兩次向服務器發送手機短信,第一次表示計時開始,第二次表示計時結束。計時結束后,服務器會根據事先確定的時間分段規則將整個停車的時段總長度換算為時間分段數,然后根據時間分段數的多少計算總的停車費用,向車主收取。傳統咪表、IC卡、手機短信的停車計時方法都在技術上具有現有技術構成無法克服的問題,主要是:一、不能實時向車主回顯時間耗費信息,即時間分段的控制權沒有交給車主,有可能多計時間分段數。二、車主停止服務器計時的方法是有障礙的,如果忘了在咪表上進行第二次刷卡或忘了第二次發送手機短信,會造成停車計時延長,增大車主的停車時段總長度。“發明內容”中記載:本發明的創新體現在:一、在客戶端生成一個與服務器同步的時鐘,且時鐘實時顯示在客戶端的顯示器上,從技術上將服務器計時用到的時間分段規則的控制權交給車主。二、將計時結束的技術機制置于客戶端,隨作為客戶端的移動通訊設備移動,且通過客戶端的存儲設備暫存了車位信息,確保了計時結束指令執行的有效性,消除了計時結束指令的執行障礙。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一、本發明在服務器計時的基礎上增加了客戶端時鐘計時,計時過程實時顯示在作為客戶端的移動通訊設備上,從而使車主有可能知曉時間分段的臨界時刻,從技術上實現了車主對以技術措施名義出現的時間分段規則的控制權,能避免被服務器多計1個時間分段數。二、本發明引入了一種新的技術機制,在客戶端程序的執行過程中通過保留車位現場信息,即車位的編碼信息,消除了計時停止指令的執行障礙,避免了在傳統的咪表、IC卡、手機短信等計時方法下停車時段總長度可能會因為指令執行障礙而被延長的缺陷。三、傳統的咪表、IC卡、手機短信等計時技術,有可能由于技術自身的原因造成停車時段總長度或時間分段數被延長或被多計,因而只做到了計時結果精確,而不是技術最終所需要的計費準確。本發明通過技術的方法消除了傳統方法自身的技術缺陷,確保了停車計時與最終的計費準確性掛鉤。四、本發明采用客戶端與服務器相結合的方式,停車計時開始和結束基于客戶端的技術構成,使停車計時技術具備了可移動性,因此,技術實用性得到明顯增強。2014年8月7日,張某義向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提交《專利侵權糾紛處理申請書》以及張某義身份證、專利證書及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專利年費收款收據、重慶市公證處(2014)渝證字第37968號公證書、停車實錄以及專利侵權說明、專利侵權特征比對。張某義請求判定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務中心侵犯其名稱為“基于客戶端的停車計時方法”(ZL201110107113.8) 的發明專利權的行為成立;要求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務中心立即停止專利侵權,在其網站和其合作網站關閉宜停車APP下載或指向下載的鏈接,停止宜停車APP后續開發,停止已下載宜停車APP的服務。張某義于2014年11月21日向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提交《追加請求申請書》,要求第三人刪除“微信”客戶端和“支付寶”客戶端,關閉“微信”停車和“支付寶”停車,徹底消除專利侵權影響。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于2014年8月12日立案,于2014年8月13日向第三人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務中心送達了相關法律文書和證據材料并進行了現場勘驗檢查。第三人分別于2014年9月2日、12月4日作出答辯,認為其宜停車APP不落入張某義專利保護范圍,不構成侵權。2014年10月15日,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張某義與第三人進行證據交換及質證,并于同年12月4日進行了口審。2015年1月13日,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合議組進行合議,于2015年1月28日作出《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處理決定書》,并分別于2015年2月2日和2月3日向張某義和第三人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務中心送達。《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處理決定書》認定,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務中心宜停車APP未落入第ZL201110107113.8號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侵犯專利權。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務中心開通的“微信”客戶端和“支付寶”客戶端的操作步驟和宜停車APP的操作步驟一致,亦未落入第ZL201110107113.8號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張某義的全部請求及追加請求不予支持。張某義不服,于2015年2月4日起訴至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請求:撤銷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于2015年1月28日作出的深知稽專處字第[2015]001號“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處理決定”。一審法院另查明,根據張某義所提交重慶市公證處(2014)渝證字第37968號公證書、停車實錄以及雙方陳述,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務中心路邊臨時停車收費系統包括宜停車APP、地感、后臺服務器三部分,宜停車APP系由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務中心推出的用于路邊停車的手機軟件,可供車主下載至手機,地感埋設于停車泊位,后臺服務器設置于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務中心。其停車繳費流程為:(1)車主駕車駛入車位(地感感知車輛入位時間并傳至后臺服務器),在宜停車APP客戶端中選擇“我要停車”,輸入泊位編號。(2)后臺服務器按照宜停車APP客戶端輸入的車位標識查詢車位狀態,然后,將同意或拒絕停車請求信息返還客戶端。(3)客戶端顯示信息一種為同意停車,另一種為“泊位不存在或當前泊位還未制定收費策略”,即不同意停車。客戶端顯示為不同意停車,車主需點擊“確定”按鈕,并需要重新選擇泊位并重復前述步驟(1)。(4)客戶端顯示信息為同意停車后,車主可繼續購買時長操作,客戶端隨即顯示應付停車費,車主可點擊“確認”按鈕;在輸入支付密碼后,再點擊“立即支付”按鈕,客戶端上回應“支付成功”信息;再次點擊“確定”按鈕后,客戶端上呈現“鬧鐘”圖標;點擊“鬧鐘”圖標,客戶端顯示“倒計時”;“倒計時”為0后,客戶端顯示停車超時并生成正計時時鐘。(5)車主駕車駛離后,地感感知并將信息傳輸至后臺服務器。(6)后臺服務器結束計時,客戶端計時時鐘終止,“停車結束”信息顯示于客戶端(車主可查詢本次停車的“停車記錄詳情”,停車短于購買時長,后臺服務器會自動退回多收費用;停車超過購買時長,車主可通過續費補交)
【裁判意見】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為,根據我國專利法及司法解釋規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人民法院判定被訴侵權技術方案是否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應當審查權利人主張的權利要求所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被訴侵權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與權利要求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相比,缺少權利要求記載的一個以上的技術特征,或者有一個以上技術特征不相同也不等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沒有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涉案專利創新體現在:從技術上將服務器計時用到的時間分段規則的控制權交給車主;將計時結束的技術機制置于客戶端,隨作為客戶端的移動通訊設備移動,且通過客戶端的存儲設備暫存了車位信息,確保了計時結束指令執行的有效性,消除了計時結束指令的執行障礙,涉案專利突出了車主對停車時間段的掌控以及能夠及時有效發出計時結束指令的特點,而宜停車APP停車繳費系統,其計時開始與結束均主要依賴于地感精準感知,車主完全不需要利用客戶端的選擇鍵向服務器發出計時結束請求指令。雖然同為停車計時,但涉案專利為人工輸入,宜停車APP為地感感知,前者受人為因素影響,后者能夠保證停車計時的客觀、精準、便捷、高效,不會因車主遺忘而導致多計時收費,因此,二者的技術效果完全不同。宜停車APP停車計時操作不具備專利技術特征7,與專利技術特征2、3、5、6亦存在區別。宜停車APP計時操作與涉案專利技術方案既不相同也不等同,不落入涉案專利保護范圍。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作出深知稽專處字第[2015]001號《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處理決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在行政執法中履行了調查取證,告知送達等程序義務,其行政執法程序合法,依法應予支持。張某義的訴訟請求不能成立,予以駁回。一審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將被訴侵權技術方案與涉案專利相比較,二者存在如下區別:1.涉案專利是一種“基于客戶端的停車計時方法”,其公開了一種可移動的、便于車主控制的精確計時方法。其創新點和專利保護范圍的核心在于利用移動客戶端進行停車時間的計算。而被訴侵權技術方案則結合了計時和計費兩種功能,即被訴侵權技術方案可以根據自動停車計時數據計算繳費信息,并實現在線繳費。兩者在停車計時部分有一定重合,但最終實現的功能和目的則存在差異。2.被訴侵權技術方案記載,車輛離開車位后,地感感知并傳送信息至服務器。而涉案專利技術特征系由車主利用客戶端向服務器發出計時結束請求指令。被訴侵權技術方案缺少車主主動向服務器發出計時結束指令的步驟,而是以地感感應車輛離開時間并自動發送至后臺服務器。上述兩種技術特征明顯不相同。被訴侵權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與涉案專利權利要求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相比,有一個以上技術特征不相同亦不等同,未落入涉案專利的保護范圍。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