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黑名單制度與其他相關制度的關系
黑名單制度作為一種信用懲戒的方式,是我國政府轉變職能、優化行政管理和執法方式的重要環節和手段,也是政府簡政放權、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和市場信用監管的重要配套制度和改革方向。同時,黑名單制度也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對于加強失信主體的約束和懲戒、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優化法治營商環境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和作用。
(一)黑名單制度與信用體系建設的關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的通知》(國發〔2014〕21號)五,“完善以獎懲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信用體系運行機制”中規定,“加強對失信主體的約束和懲戒。強化行政監管性約束和懲戒。在現有行政處罰措施的基礎上,健全失信懲戒制度,建立各行業黑名單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推動各級人民政府在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的市場準入、資質認定、行政審批政策扶持等方面實施信用分類監管,結合監管對象的失信類別和程度,使失信者受到懲戒。”
(二)黑名單制度與失信聯合懲戒制度的關系
作為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黑名單制度的有效運行也依賴于征信體系的建設和發展。有效的征信體系需要完備的信息數據庫和健全的信息共享機制,而我國目前多層次的征信體系使得信息分割,嚴重影響了信息的完整性,加之信息彼此的認同度低,使得黑名單制度的聯動機制難以實施。因此有必要建立全國性的公共聯合征信體系,將各行業、各部門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實現信息的共享,各個部門分工配合,從而形成對失信市場主體的聯動懲戒。完整的征信體系還需要法律法規建設的配套制度保障。除了作為基本立法的《征信業管理條例》外,需要加快制定與該條例相關的實施細則和配套的法律法規。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建立健全公民和法人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國務院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33號)四(十九)規定:“規范信用紅黑名單制度。不斷完善誠信典型‘紅名單’制度和嚴重失信主體‘黑名單’制度,依法依規規范各領域紅黑名單產生和發布行為,建立健全退出機制。在保證獨立、公正、客觀前提下,鼓勵有關群眾團體、金融機構、征信機構、評級機構、行業協會商會等將產生的‘紅名單’和‘黑名單’信息提供給政府部門參考使用。”
聯合懲戒是黑名單制度最重要的法律效果和追求目標,也是當前我國實踐中的加快建設和發展的關鍵機制。可以說,黑名單與聯合懲戒是我國目前失信懲戒制度的兩大重要方面,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信用體系建設。關于企業違法失信的聯合懲戒機制,迄今為止,在國家層面,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稅務總局、中國證監會、最高人民法院、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署、國家統計局等部門牽頭,聯合其他相關部門共同出臺22個信息共享和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典型的例如國家發改委與國家工商總局等38部門的《失信企業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與國家稅務總局等20部委的《關于對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實施聯合懲戒措施的合作備忘錄》;與中國證監會等22部門的《關于對違法失信上市公司相關責任主體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與最高人民法院等44部門的《關于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與公安部等12部門的《關于對違法違規建設生產煤礦實施聯合懲戒的通知》等。此外,在地方,對于企業失信行為的聯合懲戒,如遼寧省、黑龍江省、湖南省、湖北省、貴州省和海南省政府專門制定了針對聯動機制的實施辦法,也有一些地市出臺了針對本地區的聯動制度,如遼寧省的撫順市、鞍山市政府分別制定了失信黑名單的聯動懲戒制度。
(三)黑名單制度與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工作的關系
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點工作,也是釋放市場活力、適應改革發展新形勢的重要手段。《國務院關于印發2015年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轉變政府職能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29號)二(七)“深入推進監管方式創新,著力優化政府服務”中要求:“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信息披露和誠信檔案制度、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和黑名單制度。指導各地實施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企業名單等相關制度,構建跨部門執法聯動響應及失信約束機制。”在《國務院關于“先照后證”改革后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意見》(國發〔2015〕62號)四(十一)“建立健全聯合懲戒機制”中,要求“對違法市場主體加大行政處罰和信用約束力度,依法實施吊銷營業執照、吊銷注銷撤銷許可證、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和黑名單等懲戒措施。2016年底前,要建立健全跨部門聯動響應機制和失信懲戒機制,在經營、投融資、取得政府供應土地、進出口、出入境、注冊新公司、招投標、政府采購、獲得榮譽、安全許可、生產經營許可、從業任職資格、資質審核等工作中,將信用信息作為重要考量因素,對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名單、失信被執行人名單、行賄犯罪檔案等失信主體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形成‘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機制。”
有學者認為,黑名單制度是我國推進簡政放權、行政職能轉變后對于行政審批的替代措施,應當成為行政機關常態化的監管手段。[30]“寬進嚴管”的制度特征要求行政機關的權力中心應從市場準入轉移到事中的監管監控和事后的追究懲戒。過去“以審代管”的觀念被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需要行政機關轉變執法觀念,更多地深入到市場主體、深入到企業中去監督和檢查,這也是政府職能由管制行政向服務行政轉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