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柔性解決矛盾,有效化解風險
化解風險不是能力,“治未病”之法才是本事
有人問扁鵲,先生兄弟三人,皆以醫為業,何以獨先生揚名于世?扁鵲嘆曰:“長兄治未病者也,教導鄰里,順四時,調寒暄,節喜怒,和五味,故其鄉鄰無病,亦不知長兄為醫。仲兄為醫,走千家,訪鄰里,凡病之初起即治之,隨手而瘥,無人知其能。唯扁鵲無能,游諸國以醫為業,治驗之例由世人等下愚傳揚,致使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哀哉!”
總結起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在日常經營過程中,風險是在日常生產經營中慢慢積累的,某一極端的沖突或事件只是長期積累風險爆發的導火線,所以日常工作中的風險意識比某一特定風險防范手段更重要、更有效。
作為職場中的一員,不是任何人都能在企業中做到進退自如,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在企業中有足夠大的話語權。因此,在所有工作和決策中,均以風險優先,那么體現出的盡是推諉和不近人情,這樣還能在企業待下去嗎?所以如何平衡正常履職與風險控制,才是我們將要討論的問題。
不要太鉆牛角尖,越矛盾的事情越要處理得柔和
● 主動獲取企業運行狀況的重大變化,是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董秘在日常工作中絕不能留工作“尾巴”,除推動建立有效內部重大信息流轉渠道外,更重要的還是應主動獲取企業的實際運行狀況。只有盡早發現企業可能潛在的風險,予以提前消化,才能真正起到為企業正常經營保駕護航的作用。發現風險,不是簡單地為了自我風險防范之用,自我風險防范只是為企業消除風險這一行為的“副產品”。
● 敢于對有重大不確定性的事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行使否決權
一般情況下,在內部決策過程中,董秘否決權的有效性大于主動提議權。在日常工作中,董秘主動發起提請審議事項相對較少,但在決策過程中,只要能有理有據地提出明確的反對意見,董事會、經營層都會高度重視,除非該公司的董秘仍然處于中層管理干部的地位。
● 如果反對無效,要謀求溝通化解;溝通無效,要留下自己的審議痕跡
每件提出審議的事項,都有一個議案的發起人。相對其他副總裁職務,董秘更有機會參與,至少是見證決策過程。其他副總崗位級別參與決策的事項一般與自己專業或者分管范圍有關。因此,董秘因職責需要,相比較其他副總更有機會參與審議。
既然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審議,那么董秘崗位伴生的“特定性格”難免就會上來,這也是對董秘而言凡事均是風險高于機遇的原因。
因此在這里有必要岔開話題,說一下董秘和其他副總之間在性格和行事風格上有差別的現象:
一般情況下,公司的董秘和其他副總經理有明顯的風格差異,這種差異是長期職業定位影響使然。很多企業董事長最不喜歡和董秘一起討論事情,反而更愿意和一些從事業務的副總經理討論決策。不是因為專業技能的分工和專長不同,而是無論多么熱血沸騰的市場機會和項目,董秘說的一定是打擊人情緒的話,滿眼看到的都是風險和陷阱。試想你是另一方,如果被人潑一盆冷水,你也會恨得牙癢癢。市場機會總是讓樂觀的人發現和抓住的,所以做董秘職業久了,或多或少會帶有一些悲觀。而業務型的副總卻更樂觀,更能從市場的角度看到積極因素,因此更讓人有積極樂觀的印象。
立志從事董秘職業的朋友,在保留自身完整個性的同時,要防止崗位角色禁錮自己的思維。
回到審議時如何表達意見,以幫助公司和自然防范風險的問題上來。
擅用否決權不是簡單的直接否決,一個議案的提起,總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兩類情況,那么如何針對風險事項更有效地提出反對意見或者保留意見呢?
1.如果議案是自下而上的、純粹經辦部門主導提議,這類議案一般是戰術型、技術型事項。如果確實存在缺乏全局觀和風險較高的情況,董秘明確反對或者提出修正建議,很容易得到解決,甚至因不確定性因素太多而完全否決該類風險事項也并不是難事。
如果董秘針對這類事項提出明確異議仍無法阻止,則一定要在《會議紀要》中明確留下意見,如果后續有配套“內部決策流程審批表”或者“合同審批表”,當流轉到自己這里時,一定要留下自己的真實意見。
2.如果議案發起是自上而下的,這類情況相對更為復雜。由部分董事會成員,甚至董事長站在其他角度籌劃的一類事項,甚至會改變公司走向,影響至深。
到這里,才是真正考驗董秘的眼界、全局觀及風險預測能力。因此,此處給董秘提個建議:就企業的整體運作高度來講,董秘一定要將自己培養成除董事長之外的第二人。如果董秘也和其他分管領導一樣,用戰術的視野看待公司,那董秘只是個操作者,無法為企業提供更有價值的增值服務,自身價值也會大打折扣,因此面對很多事項董秘應該第一反應就能感覺出各類事項的真正意圖和給公司帶來的長期影響。
任何議案的提出,其桌面之下的工作應該已經提前完成,比如技術認證、可行性測算等,因此,自上而下推動的事項能夠到提出來讓大家討論的階段,一般只剩下兩種情形:一是風險修正,另一個是方向性錯誤。
如果是第一種情形,即將推動的事項從長遠和戰略眼光來看無重大風險,只需戰術層面的修正,那董秘就應該大膽地從戰術服務于戰略的方向去談,這樣會為職業生涯加分,長此以往,董秘的意見就是最后的會議決議。
另一種情況較為復雜,就是這項提議本就是有市場爭議,且有可能引發監管介入,那董秘應該怎么辦?最好的辦法還是對照該事件的性質,按照自己的風險分級標準快速進行風險分類。
每個人的風險偏好不一樣,處置方法也不一樣,如果選擇的是漂漂亮亮的離開,前邊已經說過方法了;如果認為其中隱藏的風險最大值,在自己可承受范圍(評估承受范圍還是性價比原則,成本:道德底線、人格、利益損失、職業前途、最大風險的危害等;收益:利益獲得、平安無事的概率、進入實際控制人利益體系等)之內,考慮自身風險處置就成了技術問題,那就一定要處理得藝術一點:要原則上同意,并對重大瑕疵點提出處理意見,如建議責成審計部門介入、責成經辦部門對該事項中涉及的資質類嚴格把關、責成財務部門嚴格資金收付程序和收付票據合法取得等,還要提出當事部門一定要嚴格把關,如有不符合規范的情形,不能違規辦理,等等。這樣既分散了自己的風險,又不至于將自己陷于進退維谷的境地。
還是要強調一下,涉及有損于公司或者根本就是動機不純的事項,從操作上來看,是有勇無謀的。
到此處,關于董秘職業風險防范的建議全部結束,當然這種建議也僅是一個人的視角,不能一概而論,風險認識和防范,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筆者想說的是,作為面對家庭、社會和現實生活的普通一員,空談理想、道德、正義和勇氣是有害的,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環境,以及各種規范的底線和自己評估的風險可承受度加以權衡。
看起來風聲鶴唳,其實在經歷風險之后,就會知道風險其實就是人一生最有益的伙伴,它會造就你的成熟練達、從容淡定。
●小貼士●
任何職業均有風險,風險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董秘越來越重要,正是因為這個崗位要求有處置風險的能力。只要秉承專業、堅守職業道德、多一分謹慎,董秘職業風險就可以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