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遇見未知的自我
胡涵嚴[1]
當一位影評家迫不及待地想與你分享他對某部影片的看法時,你有沒有問為什么?難道他的看法能取代你的審美?
當網絡上某種言論被瘋傳時,你有沒有問為什么——言之鑿鑿?抑或無稽之談?
如果你的答案是“NO”,那你可要小心了:你或許正深陷“盲從跟風”的泥淖之中而渾然不覺。不過,莫擔心!因為《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能有效地解決你的“危機”。
一、批判性思維是什么
“所謂批判性思維是包括提出一系列相關的批判性問題的意識,以及在適當的時機提出并回答問題的能力和意愿。”這段話基本道出了批判性思維的特點——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如是說,批判性思維是個體對產生知識的過程、理論、方法、背景、證據和評價的知識標準等正確與否做出自我調節的思維過程。書中,作者提出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和淘金式。海綿式,顧名思義就是學習知識要像海綿吸水一樣全盤吸收。書中稱這種思維方式有兩個好處:“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千頭萬緒,而為你下一步展開復雜的思考打下堅實的基礎;相對而言,這種思維方式是被動的,它并不需要你絞盡腦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來得輕松而又快捷,尤其當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是井井有條又生動有趣時,這種思維方式更顯成效。要想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被動地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確實為你提供了一個富有成效的起點。”但是,尼爾布朗也提到海綿式閱讀的致命弱點:“對各種紛至沓來的信息和觀點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如果讀者始終依賴海綿式思維方式,他就會對自己最新讀到的一切深信不疑。”由此看出,海綿式思維極可能使人逐漸地喪失甄別和鑒賞能力,最終淪為知識的奴隸和權威的玩偶。
此時,淘金式思維或許就能補海綿式思維之“偏”——你要帶著一定的態度或是問題去讀書。這種思維方式需要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作者在向你細數原委,而你卻隨時準備批駁,盡快決定自己的所見所聞價值幾何。往往淘金式的思維無時無刻不在與自己的閱讀材料互動,目的性、批判性地評價所讀的材料,從而客觀地得出自己的結論。讀者以意逆志,與作者“神交”卻保有自我思想的獨立性。
二、如何架構起批判性思維
要架構起批判性思維,那就先得從提出一個關鍵問題開始。怎么提出關鍵性的問題呢?布朗在書中給我們列舉了以下方法:
1.什么是論題?什么是結論?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詞句有歧義?
4.什么是價值觀沖突?什么是價值觀假設?
5.什么是描述性假設?
6.推理中存在謬誤嗎?
7.這些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
8.你發現干擾性原因了嗎?
9.統計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
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遺漏了?
11.什么結論可能是合理的?
布朗的理論其實和我們所熟知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相似,只是多了一項對價值觀的判斷。
應該說,學會找出論題和結論,是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在這一章中,布朗給出了兩個論題形式:一是描述性;二是規定性。同時,布朗告訴我們該怎么找出論題和結論——如果你無法找出它們,你就無法洞察作者的意圖,他想告訴你什么,想說服你什么,你都不得而知。此外,他還告誡讀者在寫作時應盡可能規避模糊不清的錯誤。要知道,模糊不清可是個壞毛病。試想,當你在大眾面前發表演說時,觀眾一句“你講得是什么?”“能不能講得清楚一些?”就能讓你無地自容。
那么,批判思維有何積極意義?筆者以為,其積極意義就在于它對人類價值觀的重塑與建構。“一廂情愿成為我們批判性思維最大的勁敵”,布朗提出:“我們所‘見’所說的都是經過一系列的價值觀、偏見、態度和期望值過濾后剩下的東西。我們見到和聽到的東西都是我們愿意看到和聽到的東西,我們挑選和記住的那些經歷的側面都是和我們此前的經歷和背景最相符合、最一致的那些側面。”的確,我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我們已有價值觀的束縛。布朗說:“我們無法作為一面鏡子去看待每個事物,無法‘純粹’地去觀察。”與此同時,我們還受到“各種情況下的環境影響”,譬如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事物移動太快等。然而,這些并不能妨礙人類客觀地去看待事物。人類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現象時,需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是不是真的這樣發生?這些證據還能指向哪些結論?……布朗告訴我們,盡量用理智去思考,而非感情:“接受還是拒絕一個立場,感情上的依戀絕不應該成為最重要的因素。我們就要時不時地聽一聽意見相左的人的論證。……了解那些我們沒有真正全面透徹加以了解的論證,這樣就可兼采百家之長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三、批判性思維如何進入百姓家
做學問需要培養批判性思維,研究者需以嚴謹的態度去審察每一種觀點,從而形成自我的價值判斷。然而對于普羅大眾來說,批判性思維似乎就有些“曲高和寡”了。那么,如何讓批判性思維“全民化”呢?布朗或許給出了一個相對合理的答案。他在書中說道:“你怎么向其他人傳達這種感覺,即你的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友善的工具。始終保持一種好奇心和謙虛的態度。在你發現了一個問題的最佳答案后,請依據這個答案采取行動。”從布朗的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真正的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習慣,需要反復練習。當我們經過一段時間對這種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將這種批判性思維融入我們的思維框架之后,即便我們忘了這本書,忘了這個完整的結構,我們也可以由于此前的不斷練習所取得的效果長久受益。
四、批判性思維在法學中的重要性
法學作為一門以嚴謹論證著稱的學科,思維方式可以說是與批判性思維密切相關。當你面對一個案件的時候,無論是了解案情,還是引用法律條文,無論是聽取各方辯論,還是查看各方的證據,都需要批判性思維的幫助。獨立思考、理性思維是一個法律人所必須具有的素質。正如布朗所言:“沒有人會心甘情愿地淪為他人思想的奴隸。”特別是在一個有重大爭議的案件中,輿論甚囂塵上,面對專家權威解讀,這時的你是否還能堅持真理,質疑權威,去獨立思考,找出“關鍵性問題”,尋求“關鍵性答案”。不具備這一思維能力,法律人就無法有效率地探知法律事實,無法合乎邏輯地闡釋法律條文,無法按照法律規律或原則來解釋法律現象,無法進行適當的法律推理,也無法根據案件事實展開合乎法律邏輯的論辯。一句話,不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法律人將在其職業生涯中寸步難行。
末了,筆者想說,批判性思維有助于我們在信息時代中,面對浩如煙海的大數據時,能夠做到我心有主,不偏聽偏信,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非凡的洞察力。既然我們選擇批判性思維,即使長路漫漫,即使有時是痛苦的,我們也要堅持到底。它不是只開花不結果的愛好,而是通情達理的人的堅實基礎。讓批判性思維為我們效力,讓我們樂在其中,真心喜歡上批判性思維。
導師評語:
閱讀其實就是與人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斥著與作者思維碰撞所綻放出的耀眼火花,也有對于文中所闡述的經過了冷靜思考與詰問才形成的自己的看法,閱讀最大的收獲是思想的獨立與自由,不至于人云亦云,迷失自我。法律作為一門強調論證嚴謹,講求邏輯的知識,具備批判性思維對于法學專業學生尤為重要。通過此篇文章,可以看出胡涵嚴同學顯然學會了如何提問,學會了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像一個法律人那樣思考。
(張虹博士)
[1]作者簡介:胡涵嚴(1996),男,江西進賢人,就讀于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2014級8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