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資管與信托實戰之法
- 劉光祥
- 4307字
- 2019-10-18 17:56:39
第三節 對2001年前信托業發展的反思
一、這時期信托業的發展意義
中國信托業自1979年恢復以來,短短20年歷經五次整頓,只剩數十家信托公司,信托主業并未發展壯大。但不可否認的是,2001年前的信托業發展對日后中國信托業,無論在市場方面,還是在制度建設方面都有不可忽略的意義。
第一,彌補銀行信貸不足,突破計劃體制的限制。在國家銀行的信貸政策及信貸規模控制下,許多市場化的貸款要求無法滿足,客觀上需要有一種變通的方式,使國家銀行的信貸資金能夠進入并滿足這一塊市場化的貸款需求。信托投資公司全能化的業務可以彌補當時國家銀行體制的不足,特別是做一些在計劃體制下國家銀行辦不到的事情。比如當時國家銀行在存貸款利率、貸款規模和貸款對象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受到計劃體制的限制,而信托投資公司的業務有限度地突破了這些限制,彌補了銀行信貸的不足,創造了一條新的投資渠道[23]。
第二,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國家在這個時期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控制較嚴格,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能否立項得到批準,以及能否在信貸規模內得到國家銀行配套資金的支持都使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情受到很大的限制,迫使地方政府必須利用信托公司混業經營的優勢繞開中央政府對固定資產投資的種種限制[24]。
第三,推動利率市場化,加速金融體制改革。1986年中國貨幣市場剛開始運行時,全國信托投資公司從國家銀行拆入資金凈額達20億元(年末數),貨幣市場上的主要交易發生在國有商業銀行與信托投資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信托投資公司對中國貨幣市場及利率市場化的推動,自然影響了中國金融監管當局的貨幣政策,從而也提高了央行監管貨幣市場、管理信貸的水平,這對于中國金融制度的市場化改革的意義無疑是深遠的。信托投資公司對于中國證券市場的作用,更是至關重要的。在全國2000多家證券交易營業部中,信托投資公司的證券營業部曾占了一半以上。信托投資公司對于我國金融制度變遷的影響,可以說是全方位的[25]。
二、信托業并未發展壯大的原因
(一)監管政策多變缺乏制度的穩定性
監管政策缺乏權威性和穩定性,由于信托的法律規范缺失,政府對信托業的監管主要依賴各種形式的文件,偏重于行政手段,有時候,各種文件規定甚至互相矛盾,令信托機構無所適從,而且朝令夕改,整頓不斷,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這種政策的不確定性,給信托機構的經營帶來很大的風險隱患。信托業起起伏伏,前后經歷了五次大的行業性整頓,這是其他任何金融行業都未曾有過的經歷。
所有制度性的規范都是以“通知”“暫行辦法”“方針政策”等方式出現的,信托業既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也沒有明確的發展思路。在觀念缺失、知識缺失的條件下,加上利用信托業融通資金的急功近利傾向,對信托業的政策引導、制度創建等一開始就走入了歧途,信托公司很快就演變成一種集銀行主要功能、普通工商企業功能、證券公司功能為一身的“金融百貨公司”。監管當局套用銀行管理的模式和制度管理信托業,通過一次又一次套路基本相同的整頓,一步步緊縮信托公司的政策生存空間,最終造成信托公司的鋌而走險,違規經營[26]。
(二)政府干預嚴重,并未追求利潤最大化
信托機構作為政府控制的國有企業,實為政府的融資部門,而并不具有企業的基本特性,其體制決定了其行為目標并非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追求融資規模最大化,在規模擴張方面具有天然的內在沖動。在資金運用方面,有相當大的比重是按照政府的旨意,以各種各樣的名目、方式投入地方的國有工商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在信托公司追討國有企業所欠債務時,地方政府常常進行各種形式的干預。有的地方甚至直接將信托資金用于地方財政補發工資、企業安定團結貸款、社會救濟等完全不可能產生效益也不可能回收貸款本金的項目中[27]。
盡管部分信托投資公司有大量的不良資產和未償債務,但對地方政府而言,利用信托投資公司的投融資優勢獲得的收益大于為承擔信托投資公司種種違規行為帶來的風險損失,所以地方政府仍然愿意通過與中央政府的討價還價來保留這一制度上不可替代的投融資機構,庇護信托投資公司的一些不法行為。信托投資公司的經營方向和范圍需要遵循政府的要求和目標,這忽略了效益與風險制約的業務發展必然帶來越來越大的經營風險。信托公司反而成為政府的“小錢柜”,由于這一內在原因,加上監管制度不健全,信托業很快成為盲目擴大投融資的工具,很多信托投資公司都是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服務的,成為政府對內外融資的工具[28]。
(三)主營業務不突出,盈利能力不強
信托投資公司沒有以信托為主業的原因。從宏觀層面分析,國內儲蓄結構已從過去的以政府儲蓄為主轉為以居民儲蓄為主。可是,我國的信托業主管部門規定信托機構可吸收的五種信托資金不包含個人儲蓄。前一個時期,信托投資公司是通過拆借市場把銀行吸收的個人儲蓄轉到自己的負債項上,當政府清理“亂拆借”、堵住個人儲蓄從拆借市場流入信托投資公司后,信托投資公司資金來源的矛盾就尖銳地暴露出來了。
在信托機構產生的一個時期里,當時融資體系計劃管理比較強,銀行系統基本上納入計劃軌道,證券市場、證券機構尚處在萌芽狀態。這時候,信托投資公司實際上是一種以銀行業務為核心,兼營證券業務和實業投資業務的混業經營型金融機構。信托機構的業務范圍幾乎無所不包,既有金融業務,又有非金融業務;金融業務中既有銀行業務,又有證券業務;非金融業務中除了實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還有貿易、酒店等業務。風險主要來源于實業、房地產、證券等高風險自營投資和與銀行高度類似的信貸業務。在經營指導思想上,信托投資公司沒有解決發展模式和主營業務這兩大根本問題,盲目擴張資產規模,業務發展貪大求全,在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情況下,追逐短期利益而走入盲目發展的誤區[29]。
伴隨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信托機構所從事的與銀行雷同的存貸款業務,與證券公司相同的證券業務,以及與企業相同的直接投資業務,就受到了來自銀行、證券公司和企業的競爭。在存貸款業務領域,金融主管當局不再給信托機構以浮動利率的特許權,信托與銀行處于平等的競爭條件下,而銀行的資信高于信托,銀行有雄厚的資本和存款來源,以及眾多的機構網點,信托機構無法與銀行競爭。在證券市場上,信托機構的證券經紀業務與證券公司不相上下,但在股票的承銷方面,前10家大證券公司占了很大優勢。在直接投資業務方面,信托投資公司在很多領域缺乏專業知識和人才,信托機構同實業公司相比缺乏明顯的優勢。因此,信托投資公司面臨著嚴峻的市場競爭。同時,金融主管部門為了加強監管,強調分業管理,禁止信托機構從事銀行業務,對信托機構從事證券業務要加以限制[30]。正如中國人民銀行夏斌所言:“以前信托公司雖然名為‘金融百貨公司’,但實際上,除了沒有做信托業務,什么都做。”
改革開放后的二十余年間,中國尚不具備發展信托業的市場基礎和法律基礎,這使得信托業在這一階段可謂是有名無實,功能錯位嚴重。一方面,當時中國居民薄弱的資產積累難以支撐信托本源的業務開展,使得其并不具備發展的市場條件;另一方面,政府并未針對信托業發展建立健全的規范體系,監管政策多變缺乏制度的穩定性,信托只是一種改革工具和融資工具,信托業主營業務不突出,盈利能力不強,難以大規模開展財產管理和財產轉移的信托本源業務。但是,2001年前的信托業作為我國傳統金融業的補充,也彌補了銀行信貸不足,突破了計劃體制的限制,推動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推動利率市場化,加速了金融體制改革。總之,在上述發展時期,中國正處于經濟體制劇烈的變革和轉型時期,信托業自身發展與信托業的監管一直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出現曲折、挫折都屬于情理之中,這段曲折歷程應該客觀地分析、看待。
[1] 曹芳:《中國信托業制度變遷與業務發展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
[2] 王東升:《〈中國信托業:淘盡黃沙始見“金”〉之二:老樹新枝綠為春》,載《中國金融家》2007年第4期。
[3] 許美征:《中國信托投資公司的困境及其出路》,載《改革》1999年第2期。
[4] 王緒祥:《中國信托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天津財經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
[5] 鄒雙衛:《中國信托業發展法律問題研究》,湖南大學2003年碩士學位論文。
[6] 曹芳:《中國信托業制度變遷與業務發展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
[7] 曹芳:《中國信托業制度變遷與業務發展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
[8] 紀崴:《中國信托業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天津財經學院2003年碩士學位論文。
[9] 曹芳:《中國信托業制度變遷與業務發展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
[10] 曹芳:《中國信托業制度變遷與業務發展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
[11] 陳南洋:《論我國信托業在金融市場的重新定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論文。
[12] 李廷芳:《我國信托公司業務定位研究》,同濟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13] 曹芳:《中國信托業制度變遷與業務發展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
[14] 曹芳:《中國信托業制度變遷與業務發展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
[15] 曹芳:《中國信托業制度變遷與業務發展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
[16] (1)對保險業、證券業、信托業和銀行業實行分業經營;(2)信托投資公司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接受長期的、大額的企業信托和委托存款,其業務是辦理信托貸款和委托貸款、證券買賣、融資租賃、代理和咨詢業務
[17] 徐前華:《我國信托公司的成長問題研究》,西北工業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
[18] 曹芳:《中國信托業制度變遷與業務發展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
[19] 鄧智毅:《穩步推進中國信托業發展》,載《中國金融》2015年第10期。
[20] 曹芳:《中國信托業制度變遷與業務發展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
[21] 謝平:《中國金融改革:回顧和面臨的挑戰》,載《國情報告(第二卷1999年(上))》2012年9月1日。
[22] 徐前華:《我國信托公司的成長問題研究》,西北工業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
[23] 熊偉:《我國金融制度變遷過程中的信托投資公司》,載《經濟研究》1998年第6期。
[24] 孟輝、曾俊霞:《地方政府與地方性信托投資公司的制度變遷分析》,載《改革》2001年第12期。
[25] 熊偉:《我國金融制度變遷過程中的信托投資公司》,載《經濟研究》1998年第8期。
[26] 曾忠生:《中國信托機構風險管理研究》,暨南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
[27] 陳南洋:《論我國信托業在金融市場的重新定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3年碩士學位論文。
[28] 孟輝、曾俊霞:《地方政府與地方性信托投資公司的制度變遷分析》,載《改革》2001年第12期。
[29] 曾忠生:《中國信托機構風險管理研究》,暨南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
[30] 許美征:《中國信托投資公司的困境及其出路》,載《改革》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