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京有著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作為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邃而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自金中都以來,北京從華北地區的地域中心,一躍而成為全國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北京作為金、元、明、清等幾個封建王朝的都城,遺存于地上、地下的文化文物遺跡,遍布市區與城郊。而在這些林林總總的文化遺跡中,古剎有其獨具魅力的文化遺存價值。
北京最早的廟宇是西晉時創建的潭柘寺。西晉之后,中國陷入分裂局面。北京地區仍不斷有新建的廟宇,如紅螺寺、天寧寺。隋唐兩代北京的廟宇逐漸增多,有云居寺、崇效寺、法源寺、戒臺寺、白云觀等。
遼代帝王崇奉佛教,王公貴族、群臣布施建廟,北京地區呈現佛剎林立、庵院遍布的景觀。金代帝王皆信奉佛教,中都城內的佛寺數以百計,著名的有廣濟寺等。
元代,北京是元朝的帝都,名為大都。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以藏傳佛教為國教。元朝歷代皇帝一改金朝限制佛寺創建的做法,紛紛造廟修寺、鑄塑佛像。元代在北京所建的寺院非常多,著名的有護國寺、白塔寺、廣化寺等。
明代是北京修建廟宇最多的時期,上至皇帝、皇太后,下至太監、士庶,建寺造廟成風。《明憲宗實錄》記載:“成化十七年以前,京城內外敕賜寺觀至六百三十九所。后復增建,以至西山等處相望不絕,自古佛寺之多,未有過于此時者。”明代廟宇的修建有一大特點,那就是大多數廟宇為宦官出資修建而冠以朝廷“敕建”之名。當時北京著名的寺院有隆福寺、萬壽寺、法海寺等。
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發展皆達于極盛,宗教也不例外。帝王都尊崇和善于利用宗教,寺廟的數量仍有增加。清朝末年,受西方列強侵略的影響,政府諸事維新,民眾要求變法,社會動蕩不安,宗教受到很多沖擊,社會捐助的經費越來越少,許多寺廟開始靠出賣寺產維持生計,也有一些寺廟被公眾占據,興辦新式學校。
宏偉的廟宇建筑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職能建筑之一,更是融入社會生活的宗教文化景觀。在北京的廟宇建筑中,更為獨特的是置身于街巷、胡同居住區中的眾多不同類型的寺廟、宗祠、神祠、先賢祠等廟宇建筑。
北京的廟宇歷史悠久,豐富多樣,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在北京的社會文化建設中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中引用的圖片來自本人資料整理、科研積累,少部分來自網絡與宣傳材料,有的圖片難以一一聯系原作者,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謝,凡涉及版權和報酬事宜,煩請及時聯絡本人或出版社編輯,將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致酬。
袁碧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