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資本市場研究報告(2016)股市危機與政府干預:讓歷史告訴未來
- 吳曉求等
- 813字
- 2019-12-27 18:18:37
核心觀點
1.2015年,中國發生了自滬、深交易所建立以來最嚴重的市場危機。我們必須認真反思和分析這次股市危機的形成過程、發生原因和監管缺陷,以期找到一個防范和應對未來再次發生股市危機的制度安排及政策措施。
2.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較短,樣本的寬度、歷史深度和典型性都不夠。為此,我們需要認真研究近三十年全球具有典型意義和重要影響的股市危機形成的規律以及各國政府應對股市危機的經驗或教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金融危機有四種個體形態: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流動性危機和股市危機。基于經濟規模、經濟的市場化程度、經濟增長對外源性資本的依賴程度以及金融結構的差異,不同國家金融危機的類型、發生過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程度、應對措施和危機后的市場恢復能力等均有重大差異。在發生了金融危機的國家或經濟體中,金融危機的四種形態存在復雜而又不同的轉化過程和感染效應。
4.事實上,金融危機存在著跨期和跨地域的國際傳遞。這種傳遞主要通過國際資本的逐利和全球流動得以完成。這可能是全球金融危機或股市危機8~10年為一個周期的重要原因。
5.在大多數發生過股市危機的國家或經濟體,信貸的過度擴張或信貸泡沫是股市危機形成的歷史起點。信貸的過度擴張一般都發生在經濟周期增長階段的中前段,它催生著包括房地產和股票等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進而引發股市危機乃至全面的金融危機。股市危機存在一個可描述的理論邏輯過程。
6.金融危機或股市危機本質上仍是一種貨幣現象,或者說是一種資本嚴重過剩的現象。金融危機或股市危機是惡性通貨膨脹的基因變異(轉基因),兩者不同宗但同源。
7.控制股市危機必須控制杠桿率,如同控制水流量必須控制閥門一樣。逆周期的杠桿調整機制是抑制市場泡沫乃至危機的必要條件。
8.有效的監管是市場的重要穩定機制,也是市場秩序和透明度的重要保障。監管者是市場的“清道夫”,而不是至少不主要是市場趨勢的直接推動者。監管者追求的顯然不是指數的高低,而是沒有邊際的藍色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