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凱恩斯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一)生平和著作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于1883年6月5日生于英國劍橋市。1902年,于伊頓公學畢業后,凱恩斯進入紐卡斯爾學院學習數學。為了準備參加文官考試,凱恩斯在劍橋大學第四學年開始學習經濟學,聽馬歇爾講課。1906年,他參加文官考試,進入英國政府印度事務部工作。1908年,凱恩斯離開政府機關回到劍橋大學,被聘為經濟學講師。1911年,經馬歇爾推薦,任《經濟學雜志》主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凱恩斯進入財政部工作。1919年,作為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會。不久,他辭去財政部職務,回到劍橋大學。凱恩斯還從事經商活動,從1921年起擔任國民互助保險公司董事長。1942年,凱恩斯被封為勛爵。1944年7月,凱恩斯率領英國代表團出席布雷頓森林會議,即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1946年3月,凱恩斯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第一次會議。1946年4月21日,凱恩斯病逝。

凱恩斯的論文、著作、小冊子、短論、書信、報告、筆記、起草的建議等,已由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編輯成30卷的《凱恩斯全集》See The Collected Wrightings of John Maynad Keynes, Macmillan for the Royal Economic Society.London.出版。

凱恩斯的代表作是1936年出版的《通論》。《通論》的出版在西方經濟學界引起了轟動。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把《通論》的出版稱為“凱恩斯革命”。

(二)《通論》概述

凱恩斯的《通論》是為西方職業經濟學家寫的,晦澀難懂。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紛紛從事《通論》的詮釋和通俗化工作。這類讀物中影響較大的有羅賓遜的《就業理論引論》、漢森的《凱恩斯學說指南》、迪拉德的《凱恩斯經濟學》等。

凱恩斯《通論》開宗明義的第一章解釋了什么是通論。通論的意思是一般理論。在凱恩斯看來,迄今為止的正統經濟學不是通論,不是一般理論,因為這種理論的假設只適用于特殊情況,而不適用于一般情況。凱恩斯認為,只有他自己的理論才是通論即一般理論。它不僅適用于特殊情況,而且適用于一般情況。凱恩斯所說的特殊情況,是指充分就業的情況。按照凱恩斯的理論,充分就業只是各種就業情況中的特殊情況,非充分就業才是一般情況或正常情況。只有他自己的就業理論,才能既解釋充分就業,又解釋非充分就業。

凱恩斯《通論》的詮釋者對通論做了進一步的解釋。按照這一解釋,《通論》之所以是通論,是因為它既能解釋失業,又能解釋通貨膨脹。有的詮釋者還說:“從凱恩斯著作的標題來看,‘一般’這個名詞還聯系到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意義。他的理論是關于整個經濟體系的就業和產量變動的,這與傳統理論大不相同,后者主要是(但不完全是)關于個別商業企業和個別行業的經濟學?!?img alt="[美]D.迪拉德:《凱恩斯經濟學》,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280E7/14676547604785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660791-O41zXU1VOjczK9MgO4Pp4EIx16cX3Taa-0-5839ea371be3f53ca6c97f5042611f66">

傳統經濟學把經濟理論分成兩個部分:經濟學原理和貨幣學原理。前者又稱價值理論,后者又稱貨幣理論。凱恩斯不同意這種傳統的二分法,他提出了新的二分法:一方面是單個行業或廠商理論以及既定數量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之間的分配和報酬理論;另一方面是從整體上來看的產量和就業理論。他的這種二分法實際上接近于把經濟學分成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三)有效需求原理

凱恩斯經濟學的核心是就業理論,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原理。按照凱恩斯的說明,資本主義未能實現充分就業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中的需求是總需求,而不是個別企業或個別行業的需求。需求前面的有效二字是要表明,只有同總供給相等的總需求對實際就業量才是有效的。因此,凱恩斯的有效需求,是指總供給和總需求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

凱恩斯強調預期在決定產量和價格中的作用。資本家在雇用一定數量工人進行生產時,要對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進行預期,全體資本家要對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進行預期。當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相等時,產量和就業量達到均衡狀態,全體資本家預期的利潤總量達到最大。因此,有效需求也就是全體資本家預期的總利潤達到最大化時的總需求。

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又是指投資等于儲蓄時的總需求??傂枨蠓譃橄M品需求和投資品需求。前者簡稱消費,后者簡稱投資。總需求等于收入。收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用于消費,另一部分用于儲蓄。因此,收入等于消費加儲蓄。收入減消費等于儲蓄??偣┙o等于產量。產量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用于消費,另一部分用于投資。因此,產量等于消費加投資。產量減消費等于投資。當總需求等于總供給時,產量等于收入。由于從其中減消費等于儲蓄,從其中減消費等于投資,因而投資等于儲蓄。由此可見,有效需求既是總供給和總需求達到均衡狀態時的總需求,又是投資和儲蓄達到均衡狀態時的總需求。

總之,只有當總供給等于總需求、投資等于儲蓄時,全體資本家預期的總利潤達到最大,產量、收入、就業才達到均衡狀態。只有這時的總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企圖說明,有效需求決定實際就業量,有效需求的大小決定就業水平的高低。由于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業,達不到充分就業,從而出現“富裕中的貧困”的矛盾現象。只有政府干預經濟,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實現充分就業。凱恩斯圍繞這一核心逐步展開了就業通論的理論體系。

(四)就業通論概要

凱恩斯經濟學的詮釋者迪拉德對凱恩斯的就業通論以定理形式做了如下提要:

(1)總收入決定于總就業量。

(2)按照消費傾向,消費支出量決定于收入水平,從而決定于總就業量。

(3)總就業量決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由兩個部分構成——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

(4)在均衡時,總需求等于總供給。因此,總供給超過消費有效需求的部分等于投資有效需求。

(5)在均衡時,總供給等于總需求,總需求決定于消費傾向和投資量。因此,就業量決定于總供給函數、消費傾向、投資量。

(6)總供給函數主要決定于供給的物質條件,它和消費傾向都是相對穩定的,因此,就業波動主要是由于投資量的關系。

(7)投資量決定于資本邊際效率和利率。

(8)資本邊際效率決定于預期利潤收益和資本資產的重置成本。

(9)利率決定于貨幣數量和流動偏好狀態。

迪拉德將就業通論的要點列示如下(見圖1):

圖1 就業通論要點

迪拉德對就業通論的詮釋,有助于初學者把握凱恩斯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基本輪廓。

(五)消費傾向和乘數

凱恩斯認為,決定就業量的因素,也就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因素是以下幾個基本心理因素:心理上的消費傾向、心理上的流動偏好和心理上的資產未來收益預期。此外,還有貨幣數量。

消費傾向是凱恩斯所說的第一個基本心理因素。消費傾向指的是收入和消費之間的函數關系,這種函數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函數。在論述消費傾向時,凱恩斯提出了第一個基本心理規律:當收入增加時,人們將增加自己的消費,但是,消費增加得沒有收入增加得多。

凱恩斯把消費傾向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總消費量與總收入量之比。平均消費傾向的數值取決于收支情況:入不敷出時,平均消費傾向大于1;收支相抵時,平均消費傾向等于1;收大于支時,平均消費傾向小于1。邊際消費傾向是指增加一個單位收入時用于消費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而關于消費增量與收入增量之比,根據凱恩斯的心理規律,消費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因此,邊際消費傾向的數值大于0而小于1。平均消費傾向是遞減的,邊際消費傾向也是遞減的。

從收入減消費等于儲蓄這一關系中,很容易引出儲蓄傾向和消費傾向的關系。儲蓄傾向指的是收入和儲蓄的函數關系。儲蓄傾向分為平均儲蓄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平均儲蓄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儲蓄量與收入量之比。邊際儲蓄傾向是指儲蓄增量與收入增量之比。由于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是遞減的,因此,平均儲蓄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是遞增的。

平均消費傾向和平均儲蓄傾向是互補的,二者之和永遠等于1。

通過引進儲蓄概念,凱恩斯又對自己的第一條基本心理規律重新做了表述:當社會的實際收入增加時,社會的消費都不會按同一絕對量增加,因此,儲蓄的絕對量必定增加。凱恩斯認為,經濟制度的穩定,本質上取決于這一條基本心理規律的存在。

凱恩斯利用邊際消費傾向概念建立了投資乘數理論。乘數概念是凱恩斯的學生卡恩首先提出的,他的乘數是就業乘數。按照卡恩的就業乘數,當凈投資增加時,總就業增量將是初始就業量的一個倍數。凱恩斯接受了卡恩的乘數概念,提出了投資乘數。投資乘數是表示投資增量和收入增量之間的比例關系的系數:當總投資增加時,收入增量將是投資增量的一個倍數。投資乘數的大小,取決于邊際消費傾向的高低。邊際消費傾向越高,投資乘數就越大。乘數=1/(1-邊際消費傾向),即等于(1-邊際消費傾向)的倒數。乘數是建立在消費傾向這一主觀心理因素基礎之上的。凱恩斯認為,乘數是公眾心理傾向的函數。凱恩斯假設投資乘數等于就業乘數。他認為,只要邊際消費傾向接近于1,投資的小量波動就會引起就業的大量波動,比較小的投資增量就會導致充分就業。

(六)資本邊際效率

資本邊際效率是凱恩斯所說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心理因素之一。資本邊際效率指的是預期的增加一個單位投資可以得到的利潤率。凱恩斯認為,資本家是否增加投資,取決于預期的資本資產的未來收益超過它的供給價格(重置成本)的比率。凱恩斯對資本邊際效率下的定義是:一項資本資產在它的壽命期限內預期的一系列年收入按某一貼現率折成的現值,正好等于這項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這一貼現率就是資本邊際效率。凱恩斯認為,資本邊際效率是遞減的。這部分是因為這類資本的供給增加會使預期收益下降,部分是因為這類資本的產量增加會使供給價格上升。前者在長期內起主要作用,后者在短期內起主要作用。

投資引誘是凱恩斯經濟學的重要概念。按照凱恩斯的看法,只有資本資產的預期收益超過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或重置成本,繼續投資才是有利可圖的,才能對資本家產生投資引誘。投資引誘還可以用資本邊際效率與利率之差來說明。資本家決定是否增加投資時,會對資本邊際效率和利率二者進行比較。只有當資本邊際效率高于利率時,資本家才會增加投資,直至資本邊際效率等于利率為止。凱恩斯十分強調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一基本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認為它對資本邊際效率起決定性作用。他斷言,大多數的投資決策,只是受一時血氣的沖動、受一種油然自發的樂觀情緒的驅使。資本邊際效率的劇烈變動是對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一基本心理因素作用的結果。經濟周期的實質就在于資本邊際效率的劇烈波動。需求不足,主要是投資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主要是投資引誘不足,資本邊際效率不高。因此,要增加就業,擺脫蕭條,除了刺激私人投資外,國家應更多地擔負起組織直接投資的責任。

(七)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

流動偏好,又譯為靈活偏好,是凱恩斯所說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在凱恩斯經濟學中,投資決定于資本邊際效率和利率。利率決定于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貨幣供給決定于中央銀行,貨幣需求決定于流動偏好。所謂流動偏好,指的是公眾愿意用貨幣形式持有收入和財富的欲望和心理。流動偏好起因于三種動機:(1)交易動機——為了應付日常交易而持有現金的愿望;(2)謹慎動機——為防止意外事故和抓住沒有預見到的有利的購買機會而持有現金的愿望;(3)投機動機——為了抓住有利的投資機會而持有現金的愿望。凱恩斯認為,出于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的流動偏好所需要的貨幣數量,大致取決于經濟體系的一般經濟活動和貨幣收入水平,對利率變動的反應不很靈敏。與此不同,出于投機動機的流動偏好所需要的貨幣數量,對利率的變動非常敏感,會隨利率的變化而變化。出于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所需要的貨幣數量是收入的函數,出于投機動機所需要的貨幣數量是利率的函數。

在凱恩斯經濟學中,利率決定于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當中央銀行供給的貨幣數量既定時,利率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流動偏好的強弱;當流動偏好不變時,利率水平的高低取決于貨幣供給量的大小。

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的利息理論。傳統經濟學認為,如果儲蓄超過投資,那么利率就會下降。利率下降,就會刺激投資。利率的完全伸縮性會使投資增量等于儲蓄增量,從而會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凱恩斯認為,當人們減少消費來增加儲蓄時,如果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沒有變化,那么利率就不會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儲蓄和投資的均衡必定導致就業和收入的下降。這時,只有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率,刺激投資,才能使就業和收入上升。但是,即使貨幣當局增加貨幣供給,也不一定能達到充分就業均衡。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大幅度增加后,公眾在心理上對未來更感到難以預料,因而流動偏好變得更強。結果是,貨幣供給量的增加使利率降低到某一水平,例如,降低到2%時,貨幣需求就會趨于無窮。貨幣當局增發多少貨幣,公眾就會吸收多少貨幣,利率因此就不再下降。這就是“流動性陷阱”。再者,即使中央銀行增發貨幣能降低利率,但是長期蕭條如果使投資前景變得十分黯淡,那么也難以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

凱恩斯的結論是,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對增加就業有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最重要的政策還是財政政策。

(八)貨幣工資和價格

凱恩斯在說明自己的一般就業理論時,先假定貨幣工資和價格不變。后來他又取消貨幣工資和價格不變的假設,說明了貨幣工資和價格的變化對就業和產量的影響。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工資有伸縮性,存在失業時,貨幣工資會自動下降,失業將隨之減少,直至恢復充分就業。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的這一觀點。他認為,就業量取決于有效需求,而不取決于貨幣工資。在取消了貨幣工資和價格不變的假設時,凱恩斯認為,貨幣工資會影響就業,這種影響是一種反作用,是通過幾個基本心理因素發生作用的。

關于降低貨幣工資是否增加就業量的問題,凱恩斯認為,就業量取決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預期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總和,只要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利率不變,有效需求也就不變。因此,降低貨幣工資并不直接趨向于增加就業量。只有提高消費傾向,提高資本邊際效率或降低利率,降低貨幣工資才有增加就業的趨向。據此,凱恩斯不贊成傳統經濟學的彈性工資政策主張。他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制度下,以剛性貨幣工資政策為目標,要比彈性工資政策更方便。剛性貨幣工資政策的核心是:不是降低貨幣工資,而是實行“溫和的”通貨膨脹,使物價上漲,以降低實際工資。

凱恩斯的價格理論研究了貨幣數量和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傳統經濟學把價值理論和貨幣理論分開,凱恩斯則把二者結合起來。傳統經濟學的價格理論認為,貨幣數量是價格水平的決定因素,貨幣數量的增加會直接影響價格水平。與此不同,凱恩斯認為,貨幣數量的增加不會直接影響價格水平,而是直接影響利率水平。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可以降低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降低可以提高資本邊際效率,鼓勵資本家增加投資,投資的增加可以增加就業和收入,就業和收入的增加可以增加消費需求。結果是,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在內的有效需求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可以刺激供給增加。供給和需求均衡時的價格不一定隨貨幣數量的增加發生同比例的變化。

凱恩斯認為,在短期內,貨幣數量和價格水平之間存在幾種不同的情況。首先,當貨幣數量增加時,只要存在失業,價格水平就不會受任何影響。其次,貨幣數量增加后,一些商品和勞務的供給彈性變小,而另一些商品和勞務的供給彈性仍然很大,這時增加產量就會遇到“瓶頸”現象。這就很可能出現若干商品價格的急劇上漲,凱恩斯稱之為“半通貨膨脹”。最后,當達到充分就業的臨界點時,增加貨幣供給就會影響貨幣工資和價格水平。凱恩斯把這時的價格水平上漲稱為“絕對通貨膨脹”或“真正的通貨膨脹”。關于長期內貨幣數量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凱恩斯認為這不是純理論問題,而是一個歷史結論問題。至于在極長期中的情況,凱恩斯認為價格水平總是呈上升趨勢。

凱恩斯從價格理論中得出的實際結論是,當失業存在時,應增加貨幣數量來降低利率,增加有效需求,提高物價,以實現充分就業。但是,現代資本主義已不可能使利率降低到使大多數財富持有者不能接受的程度。因此,只采用貨幣政策,只實行適度的通貨貶值,恐怕難以找到一條出路,重點還是要放在財政政策上。

(九)經濟周期

凱恩斯認為,他自己的就業理論是通論,他的經濟周期理論則是就業通論在經濟周期方面的應用。要對經濟周期做出完全的解釋,他的就業通論中的每個因素都是需要的。特別是,消費傾向的波動、靈活偏好的波動以及資本邊際效率的波動,全都發生作用。但是,資本邊際效率的波動是經濟周期的主要原因。凱恩斯從經濟周期的繁榮后期的危機突然發生說起。在繁榮后期,投資者對資本資產的未來收益不是做理性的估計,而是做過于樂觀的預期。當過度樂觀、過度購買的市場上幻想破滅時,危機突然發生。從繁榮轉入蕭條時,許多資本的邊際效率變得微不足道,甚至是負數。資本邊際效率崩潰時常常連帶出現利率上升,這使投資的下降更為嚴重。但是,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用利率上升解釋經濟危機,而是主張用資本邊際效率的崩潰解釋經濟危機。

凱恩斯的經濟周期理論所引出的實際結論是,在蕭條階段,降低利率有助于經濟復蘇,但是,僅靠純貨幣的補救辦法并不能解決問題,重要的還是財政手段。既然資本邊際效率的崩潰是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而成為資本邊際效率波動的根源的心理又不可能根本改變,因此,不能把決定當前投資總額的職責放在私人手中,而應當由中央當局審慎地加以控制和管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州市| 勐海县| 旺苍县| 香河县| 长春市| 扶余县| 石林| 安泽县| 宁波市| 巨鹿县| 互助| 石楼县| 宁都县| 宣汉县| 石家庄市| 抚顺县| 朝阳区| 广汉市| 中江县| 西城区| 通许县| 六盘水市| 定襄县| 章丘市| 博乐市| 沅陵县| 南川市| 镇康县| 马边| 固原市| 扎囊县| 桐柏县| 永济市| 会昌县| 都昌县| 枞阳县| 南平市| 萨嘎县| 加查县| 贡山| 尼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