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

一、理論框架

本書的理論框架主要有兩個,即“媒體壟斷”學說和合理性理論。

一是“媒體壟斷”學說。從1983年至2000年,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聞學院院長本·H·貝戈蒂克安(Ben H.Bagdikian)的著作《媒體壟斷》在國內(nèi)外學界引起廣泛注意,先后印刷發(fā)行了六版。1983年發(fā)行第一版時,貝戈蒂克安發(fā)現(xiàn),50家公司控制了幾乎所有的新聞機構;到2000年第六版發(fā)行時,美國最有影響的新聞、評論和提供平常娛樂的機構被通用電氣等6家相互關聯(lián)的大型跨國公司控制。

貝戈蒂克安說,盡管美國新聞傳媒并不整齊劃一,但它們確實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偏見”。這種偏見使它們經(jīng)常保護商業(yè)利益,弱化公眾對主導美國社會的各種力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更有甚者,“大政府與大公司在歷史上經(jīng)常是相互協(xié)作而不是互相對抗”。

具體而言,美國新聞傳媒產(chǎn)業(yè)壟斷的后果不勝枚舉:

——短期利潤成為主流新聞機構爭相追逐的對象,這項事業(yè)的未來卻幾乎不被考慮;

——公眾對媒體的忠誠在持續(xù)穩(wěn)步降低,結果形成“沒有大眾的大眾傳媒”;

——公共信息成了工業(yè)副產(chǎn)品;

——新聞傳媒公司越來越富有,而公眾越來越“貧窮”;

——當維護公司利益與新聞選擇發(fā)生矛盾時,公司會用其他符合職業(yè)規(guī)則的理由來干涉新聞報道;

——新聞機構更加依賴大公司登載廣告所提供的收入,進而日益成為這些公司的財產(chǎn);

——新聞報道品質(zhì)下降,比如害怕背景、不斷炮制淺薄無聊和為本公司服務的商業(yè)化新聞、談話娛樂節(jié)目以庸俗化的語言作為提高收視/收聽率的手段;

——國際新聞報道減少;

——獲取利潤的壓力破壞新聞職業(yè)道德,阻止對社區(qū)新聞的充分報道。

二是合理性理論。合理性理論豐富、深刻而且復雜,因此筆者擬重點選取知名學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和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相關理論。

韋伯從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入手,探討資本主義經(jīng)濟行動的合理性。他提出了兩種合理性:一是形式合理性;二是實質(zhì)合理性。前者是指在經(jīng)濟行動中,不僅技術上可能且實際上真正運用的計算程度;后者是指一定的群體(不論范圍多小)通過經(jīng)濟取向的社會行動所進行的種種財貨供給總是(將是或應該是)從某種價值判斷標準(無論其性質(zhì)為何)的觀點出發(fā),且受此一判斷標準檢驗。

雖然形式合理性和實質(zhì)合理性是兩種不相同的合理性,前者強調(diào)“可計算”,后者突出“價值”,但它們并非完全隔絕。韋伯認為,在信仰新教的資本主義社會里,“以天職思想為基礎的合理行為”恰好產(chǎn)生于基督教禁欲主義,世俗的工具理性恰好巧遇了虔誠的新教徒在宗教領域中的價值追求。

然而,韋伯也坦言,當資本主義占據(jù)社會統(tǒng)治地位之后,形式合理性不斷“擠壓”實質(zhì)合理性,進而使得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一切行動都變得可計算、可預測。結果,日益發(fā)展形式合理性的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變得“非理性”,變得“意義喪失”、“自由喪失”。這種文化的最后發(fā)展階段勢必是“專門家沒有靈魂,縱欲者沒有肝腸”。

哈貝馬斯不像韋伯那樣悲觀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他認為,可以通過交往理性來化解資本主義社會的合理性困境。

在哈貝馬斯眼里,交往理性不同于工具理性,因為它“不是一個自我捍衛(wèi)的主體——該主體通過想象和行為而與客體發(fā)生聯(lián)系,也不是一個與周圍環(huán)境隔離開來的永久的系統(tǒng),而是一種由符號構成的生活世界,其核心是其成員所做出的解釋,而且只有通過交往行為才能得到再生產(chǎn)”。因此,交往理性并不是簡單地為某個主體或某個系統(tǒng)找到持存的可能,而是直接介入到它應當加以捍衛(wèi)的結構化過程當中。

正是因為交往理性能夠直接介入社會的結構化過程,所以這種基于行為主體之間平等交往的交往理性,有能力抑制資本主義社會日益擴張的工具理性,有能力使形式合理性和實質(zhì)合理性取得共識,協(xié)調(diào)發(fā)展,進而把被殖民化了的生活世界合理化。

二、研究方法

本書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獻分析法和歷史/比較分析法等方法。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又稱個案研究法。為了全面考察1990—2010年美國新聞傳媒與政府的關系,本書從兩大時段中選取案例:一是戰(zhàn)時,二是平時。在戰(zhàn)時,選擇了兩個富有代表性的戰(zhàn)爭,即海灣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在平時,選擇了克林頓性丑聞和“9·11”事件兩個案例。對于戰(zhàn)爭案例,一方面從戰(zhàn)前、戰(zhàn)中到戰(zhàn)后,全過程分析戰(zhàn)爭中的新聞傳媒與政府的關系;另一方面著重分析美國政府在戰(zhàn)爭中實施的新聞報道制度,主要是海灣戰(zhàn)爭中的“媒體聯(lián)營”制度和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嵌入”報道規(guī)則。對于克林頓性丑聞,則抓住三個主要節(jié)點分析新聞傳媒與政府的關系,即弗勞爾斯事件、瓊斯案和萊溫斯基丑聞,希望從這三個事例中探討此時的新聞傳媒與政府的關系。對于“9·11”事件,則從襲擊當日和襲擊以后展開分析。

在使用案例分析法的同時,本書還采用了文獻分析法。在文獻信息來源上,本書主要選擇了兩大類來源:一類是美國主流新聞傳媒,比如《紐約時報》等,主要從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科院圖書館獲取;另一類是正式出版或以論文形式出現(xiàn)的政治思想史、新聞傳播等專業(yè)的著作、規(guī)范性文件等。在有效信息選取上,本書的主要標準是:凡與新聞傳媒和政府關系相關的文獻盡可能納入研究視野。

新聞傳媒與政府關系并非全新話題,此前不僅新聞學學者,而且有政治學、法學等領域的學者進行了一定時空條件下的一定程度研究。有鑒于此,本書還采用了歷史/比較分析法,把1990—2010年美國新聞傳媒與政府關系置于歷史的長河中,對其思想淵源、現(xiàn)實流變進行比較分析,以期準確發(fā)掘1990—2010年這個時段美國新聞傳媒與政府關系的獨特性。

參考文獻

Chafee, Zechariah.(1947)Government and Mass Communi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rossman, Michael Baruch and Rourke, Francis E., “The Media and the Presidency:An Exchange Analysis”.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91, No.3., Autumn 1976.

Hawkins, Joyce M., and Allen., Robert,(1991)The Oxford Encyclopedic English Dictionary.Oxford:Clarendon Pres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rwitz, Robert B., “The First Amendment Meets New Technologies:Broadcasting, Common, Carries, and Free Speech in the 1990s.”Theory and Society, Vol. 20, No. 1, Feb.1991.

曹小為.中西方媒體與政府的關系簡述.新聞前哨,2005(4)

陳力丹.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見:陳力丹.陳力丹自選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英]大衛(wèi)·克里斯特爾.劍橋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6

藍翀.從海灣戰(zhàn)爭到伊拉克戰(zhàn)爭——透視美國“新聞自由”.中國科技信息,2005(18)

郎勁松.政治服從:美國新聞政策的第一選擇——從伊拉克戰(zhàn)爭報道看美國新聞自由的本質(zhì).電視研究,2003(6)

李斯頤(a).新聞報道的宣傳與管理.中國記者,2002(1)

李斯頤(b).美國傳媒眼中的伊拉克戰(zhàn)爭:批評報道角度的考察.美國研究,2005(2)

劉江.為霸權服務的“新聞自由”.中國記者,1999(6)

劉揚,宋悅.對手關系與信任差距——回顧60年代美國新聞界與政府關系的兩個關鍵詞.河南大學學報,2005(5)

馬力.從美國的戰(zhàn)時新聞政策看美國國家安全面前新聞自由的限度.2002級外交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源自中國期刊網(wǎng)

明安香.從“叭兒狗”到“牧羊狗”:美國傳媒與政府關系的角色轉(zhuǎn)變.國際新聞界,2005(4);美國新聞傳媒與政府的關系剖析.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5(1)

商務印書館.辭源(1—4合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臺灣中華書局,簡明大英百科全書編輯部.簡明大英百科全書(第8卷).臺灣: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

唐緒軍.“傳媒經(jīng)營管理學概論”講義.2006年9月14日

唐勇,張毓強.美國外交對其媒體的軟調(diào)控.現(xiàn)代傳播,2005(5)

文有仁.美式“新聞自由”又一次曝光.中國記者,2006(2)

[美]羅杰·希爾斯曼.美國是如何治理的.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楊民青.不存在超然一切的新聞自由——透視美國新聞管制下的虐囚事件報道.中國記者,2004(6)

曾妮.局促的自由——美國媒體關于伊拉克虐囚報道的框架分析.國際新聞界,2005(1)

展江.美國政府對新聞界的調(diào)控.新聞與傳播研究,1996(3)

張西明.張力與限制——新聞法治與自律的比較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集县| 越西县| 光山县| 虎林市| 浑源县| 夏河县| 湖州市| 广南县| 辽源市| 博罗县| 龙里县| 禄劝| 信阳市| 天等县| 澎湖县| 鹰潭市| 甘泉县| 辉南县| 敖汉旗| 灵丘县| 神农架林区| 广河县| 门源| 新乐市| 都安| 视频| 九龙县| 聂拉木县| 利辛县| 诸暨市| 安新县| 鄯善县| 慈利县| 四平市| 阳春市| 广宗县| 汤阴县| 巴彦淖尔市| 太谷县| 甘洛县| 乡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