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票據經營(第二版)
- 徐星發
- 14字
- 2019-10-25 18:41:42
第3章 商業銀行票據經營的理念
馬克思的票據理論
現代科學的票據理論是馬克思奠定的,馬克思對票據的研究和分析及其闡述的基本觀點,至今仍可以指導商業銀行的票據經營者建立準確的理念。其理論的發展與貢獻主要有如下的過程和內容:
一、馬克思科學地發現了貨幣的五大職能
馬克思在其偉大著作《資本論》中指出:“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商品交換過程是在兩個互相對立、互為補充的形態變化中完成的:從商品轉化為貨幣,又從貨幣轉化為商品。”〔
〕他認為貨幣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他在現實的“商品—貨幣”的形態研究中發現了貨幣具有五項職能,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功能、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
他指出:“作為價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過代表作為流通手段來執行職能的商品,是貨幣。”〔〕這是指流通中的貨幣。
他又指出:“信用貨幣是直接從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中產生的。由出售商品得到的債券本身又因債權的轉移而流通。另一方面,隨著信用事業的擴大,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也在擴大。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取得了它特有的各種存在形式,并以這些形式占據了大規模交易的領域,而金銀鑄幣則主要被擠到小額貿易的領域中去。”〔〕這是指票據。
二、馬克思揭示了貨幣不同形態的發生和存在意味著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
馬克思說:“貨幣是以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高度為前提的。貨幣的各種特殊形式,即單純的商品等價物,或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貯藏貨幣和世界貨幣,按其中這種或那種職能的不同作用范圍和相對占優勢的情況,表示社會生產過程的極不相同的階段。”〔〕
馬克思考察了當時發展著的資本主義過程,同時關注了當時工業、農業以及與之有關的銀行業。他精辟地分析了《銀行法特別委員會的報告》,指出支付功能的發達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倫敦最大的貿易公司之一(莫里遜-狄龍公司)的收入中,定期支付的銀行票據和商業票據占53.36%,見票即付的銀行支票占35.77%;而英格蘭銀行券僅占6.86%,在支出中定期支付的票據占30.27%,倫敦各銀行票據占66.37%,而英格蘭銀行券僅占2.27%。〔〕
三、馬克思高度評價了票據的產生和運用對商品經濟的促進作用
馬克思在研究了工商企業和銀行后精辟地指出:“大體說來,貨幣在這里只是充當支付手段,也就是說,商品不是為取得貨幣而賣,而是為取得定期支付的憑證而賣。為了簡便起見,我們可以把這種支付憑證概括為票據這個總的范疇。”〔〕
“這種票據直到它們期滿,支付日到來之前,本身又會作為支付手段來流通;它們形成真正的商業貨幣。就這種票據由于債權和債務的平衡而最后互相抵消來說,它們是絕對地作為貨幣來執行職能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已無須最后轉化為貨幣了。就像生產者和商人的這種互相預付形成信用的真正基礎一樣,這種預付所用的流通工具,票據,也形成真正的信用貨幣如銀行券等等的基礎。”〔〕
四、馬克思研究與觀察的“信用的威力”
馬克思研究了商業信用的自然基礎,他指出,信用關系的范圍直接與商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相聯系,以墊支的形式彼此提供商品信用。他寫道:隨著商業和只是著眼于流通而進行生產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信用制度的這個自然基礎也在擴大、普遍化和發展。
馬克思還引證沙·科克蘭在《工業信貸和工業銀行》一書中的資料:“在任何一個國家,多數信用交易都是在產業關系本身范圍內進行的……原料生產者把原料預付給從事加工制造的工廠主,從他那里得到一種定期支付的憑據。這個工廠主完成他那一部分工作以后,又以類似的條件把他的產品預付給另一個要進一步對產品進行加工的工廠主。信用就是這樣一步步展開,由一個人到另一個人,一直到消費者。批發商人把商品預付給零售商人,他自己則向工廠主或代理商人賒購商品。每一個人都是一只手借入,另一只手貸出。借入和貸出的東西有時是貨幣,但更經常的是產品。這樣,在產業關系之內,借和貸不斷交替發生,它們互相結合,錯綜復雜地交叉在一起。正是這種互相借貸的增加和發展,構成信用的發展;這是信用的威力的真正根源。”〔〕
約期付款的方式導致商品交易快速地擴大和增長,促進著市場經濟的根本發展,與約期發展相適應的信用工具——票據,是現代信用的潤滑、延續、組織實施的重要保證。
五、馬克思認為票據是良好的信用工具,同時指出要防止虛擬制造
馬克思對票據的作用和功能作了精辟的研究,他指出:“真正的信用貨幣不是以貨幣流通(不管是金屬貨幣還是國家紙幣)為基礎,而是以票據流通為基礎。”〔〕同時他也提出要防止對票據的虛擬制造。
他引證一位銀行家的報告:“要判斷票據有多少是來自實際的營業,例如實際的買和賣,有多少是人為地制造的,只由融通票據構成,這是不可能的。融通票據,就是人們在一張流通的匯票到期以前又簽發另一張代替它的匯票,這樣,通過單純流通手段的制造,就創造出虛擬資本。在貨幣過剩和便宜的時候,我知道,這個辦法被人使用到驚人的程度。”〔〕
從這段話中,他已經明確無誤地告知,在沒有真實貿易背景下簽發的商業匯票將會導致直接的風險。
六、馬克思對票據貼現的論述至今仍可指導實踐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銀行經營貼現的性質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他對貼現的操作行為作了較多的論述。從今天的商業銀行實務來看,這些論述仍可以指導實踐工作。
(1)貼現對銀行來說,“是一種純粹的買賣。匯票通過背書轉為銀行所有,貨幣則轉為客戶所有;客戶方面已沒有償還的問題。如果顧客用一張匯票或類似的信用工具來購買現款,那么,這就像他用他的其他商品如棉花、鐵、谷物來購買現款一樣,不是貸款。”〔〕
(2)貼現對持票人來說,“貼現只是促成貨幣索取權由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轉化為現實的貨幣”。〔〕“A拿一張匯票向銀行貼現,并在扣除貼水之后得到一筆現金。在這個場合,他是把一個非流動形式的貨幣資本賣給銀行,而換成了一個流動形式的價值額;也就是把尚未到期的匯票賣掉而換成了現金。”〔
〕
(3)對于匯票貼現的實質,馬克思認為:“銀行把貨幣資本貸放給A了;但對A來說,貨幣資本至多在它是A所有的資本的一部分這個意義上,是貨幣資本。他需要它,使用它,并不是專門把它當作資本,而是專門把它當作支付手段。”〔〕
馬克思對“貼現”問題的觀察表明,“貼現”僅是信用形式的轉化,并不能創造信用。
馬克思的“票據理論”建筑在他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高度發展過程的研究之上,是《資本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這些科學的分析方法以及結論仍能指導我們認識現階段的票據業務和確立票據經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