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報告(2012)
- 魏建 李少星等
- 1829字
- 2019-10-25 18:34:02
第一節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概況
一、歷史與沿革
黃河三角洲以墾利縣寧海為軸點,北起套爾河口,南至淄脈河口,呈向東撒開的扇狀地形,海拔高度低于15米,是中國最年輕的陸地。現代黃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來黃河沖積作用形成的沖積扇。1855年以后,黃河在山東利津縣以下沖積成三角洲,形成以利津縣為頂點、北到徒駭河口、南到小清河口、主體在東營市境內的呈扇狀三角形的地區,面積5450平方公里。區內地勢平坦,平均在海拔10米以下。三角洲頂部和中部土壤脫鹽較好,已成為農耕區。高程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鹽漬化強,大部分仍為荒地。入海的泥沙約有40%在口門附近淤積,形成河口的沙嘴及其兩側的爛泥灣。爛泥灣內水深1米~2米,浮泥受潮水沖淤漂游不定,魚餌特別豐富,是魚類良好的產卵地。
20世紀50年代采取了工程控制,使三角洲頂點下移至東營市漁洼附近,縮小了三角洲的范圍,加快了河道延伸速度。平均每年造陸近20平方公里,海岸線每年向海內推進300多米。黃河填海造陸的速度很快,不僅每年可以為我們創造數萬畝土地,而且還改善了河口石油開采條件,變海上開采為陸地開采。
二、黃河三角洲高效經濟區范圍
包括東營和濱州兩市全部以及與其相毗鄰,自然環境條件相似的濰坊北部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云縣,淄博高青縣和煙臺萊州市。共涉及6個設區市的19個縣(縣級市、區),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2011年區內總人口996萬人,地區生產總值632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66億元,分別約相當于全省的10%、14%和10.6%。
三、黃河三角洲區域的基本特征
(一)土地資源優勢突出
土地后備資源得天獨厚,目前區內擁有未利用地近800萬畝,人均未利用地0.81畝,比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平均水平高近45%。未利用地集中連片分布,其中鹽堿地270萬畝,荒草地148萬畝,灘涂212萬畝,另有淺海面積近1500萬畝,黃河沖積年均造地1.5萬畝,隨著沿海風暴潮防護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土地后備資源還將逐步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獨特優勢。
(二)地理區位條件優越
黃河三角洲位于京津冀都市圈與山東半島的結合部,與天津濱海新區最近距離僅80公里,和遼寧沿海經濟帶隔海相望,是環渤海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連中西部廣闊腹地,南靠長三角北翼,向東出海與東北亞各國臨近,具有深化國際國內區域合作、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加快開放開發的有利條件。
(三)自然資源較為豐富
有已探明儲量的礦產40多種,其中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達50億噸和2300億立方米,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地下鹵水靜態儲量約135億立方米,巖鹽儲量5900億噸,是全國最大的海鹽和鹽化工基地。海岸線近900公里。風能、地熱、海洋等資源豐富,具有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巨大潛力。生態系統獨具特色。處于大氣、河流、海洋與陸地的交接帶,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多種物質和動力系統交匯交融,陸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天然和人工等多類生態系統交錯分布,具有大規模發展生態種養殖業、開展動植物良種繁育、培育生態產業鏈、發展生態旅游的優越條件。
(四)產業發展基礎較好
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形成了一批競爭力較強的支柱產業、實力雄厚的骨干企業和市場占有率較高的知名品牌。原油、原鹽、純堿、溴素、金礦等產量分別達到2774萬噸、2222萬噸、220萬噸、18萬噸和19噸,分別占全國的15%、37%、12%、85%和6%,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石油裝備制造業產值、黃金加工量、紡織和造紙生產能力分別達到4650萬噸、435億元、90噸、1600萬紗錠和398萬噸,占全國的11%、40%、32%、17%和5%。高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形成了一批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和示范企業。縣域經濟發展迅速,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五)生態環境脆弱
黃河三角洲處于大氣、河流、海洋與陸地的交接帶,是典型的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物種資源豐富,具有大規模發展生態種植業和養殖業、開展動植物良種繁育、培育生態產業鏈、發展生態旅游的優越條件。但是由于其特有的多類生態系統交錯分布格局,不但是中游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承載體,也是東部海潮經常侵襲的受害者,海岸蝕退明顯,土地鹽堿化較高,森林覆蓋率相對較低。在原油開采過程中,對土壤、地下水、地表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態環境治理與土地恢復整理的難度較大,面臨著潛在的生態安全問題。
(六)淡水資源較短缺
黃河三角洲地處黃河退海之地,由于成陸時間短,土地堿化嚴重,淡水資源十分匱乏。全區年平均降雨量約為540毫米,人均占有淡水量約為300立方米,是山東省人均占有量的85%左右,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0%左右。因此,需要進一步開源節流,增加黃河來水量,發展節水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