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荀悅《申鑒·政體》

解題

本文選自東漢荀悅所著的《申鑒》。荀悅,東漢末年政論家、史學家,與曹操手下的名臣荀彧為堂兄弟。根據《后漢書》的記載,荀悅想要輔佐漢獻帝從曹操手中奪回政權,因此寫了《申鑒》,將歷史上一些可資借鑒的政事編訂、解說,為漢獻帝提供統治經驗。《政體》篇的主題,是治國、執政的原則與方針。

本文從人性和世風的分析入手,在理論上對治國之道進行了探討。文中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治國原則,對漢代以后的政治文化影響至深。其正面強調的治理國家的重點,在于任賢與慎刑,同時在執政的思想上強調勤勉、愛民。反過來,文中又提出了一些應該加以區別對待的社會現象,以及應該防范和杜絕的一些作風。與漢代很多思想家的主張一樣,此文也帶有很強烈的經學色彩,典故頗多,體現了經學在漢代政治思想中的強烈影響。

選文

夫道之本,仁義而已矣。五典五典:西漢孔安國《尚書·序》說:“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以經之,群籍以緯之,詠之歌之,弦之舞之,前鑒既明,后復申之。故古之圣王,其于仁義也,申重申重:多次陳述,反復說明。而已,篤序無強,謂之申鑒。

圣漢統天,惟宗時亮惟宗時亮:切合時宜地光大祖宗的基業。,其功格宇宙。粵有虎臣亂政粵有虎臣亂政:有一批開國功臣治理國政。粵,句首發語詞,沒有實際意思。虎臣,開國時期的輔弼之臣。亂,治,治理。,時亦惟荒圯湮時亦惟荒圯湮:適時地治理荒蕪、墮敗的局面。荒,治理荒政。圯湮,毀壞,敗壞。。茲洪軌儀茲洪軌儀:因此使法則和禮儀制度發揚光大。洪,弘揚。軌儀,法則儀制。。鑒于三代之典王,允迪厥德允迪厥德:認真地履行、遵循三代圣王的德教。,功業有尚。天道在爾,惟帝茂止,陟降膚止,萬國康止。此句意為:天道在此,天地光明,上下和美,舉國安康。茂,光明、盛大。陟降,升降,上下。膚,和美,優美。止,句末語氣詞。允出茲,斯行遠矣。此句意為:(政令)果真出自天道,那就一定能夠行之久遠。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陰陽以統其精氣,剛柔以品品:品察,規范。其群形,仁義以經經:經營,治理。其事業,是為道也。故凡政之大經,法教而已。此句意為:大凡政事的治理,最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法律和教化。教者,陽之化化:生成。此句意為教化是陽氣化生而來的。也;法者,陰之符符:征驗,征兆,憑據。也。仁也者,慈此者也;義也者,宜此者也;禮也者,履此者也;信也者,守此者也;智也者,知此者也。此句意為:仁強調的是慈愛,義強調的是適宜,禮強調的是踐履,信強調的是持守,智強調的是認知。這是對仁、義、禮、智、信“五常”(下文所謂“五德”)的解釋。是故好惡以章之,喜怒以蒞之,哀樂以恤之。若乃二端不愆,五德不離,六節不悖,則三才允序,五事交備,百工惟厘,庶績咸熙。此句意為:如果教化與法制這兩種手段都不喪失,那么整個社會就會建立起良好的秩序,各項事業都會興盛。愆,耽誤,喪失。五德,指仁、義、禮、信、智這五個德目。六節,指好、惡、喜、怒、哀、樂六種情感。三才,指天、地、人,即所謂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五事,指貌、言、視、聽、思,是儒家強調的人君的修身結構。庶績咸熙,出自《尚書·堯典》,意為各項事業都很興盛。天作道,皇作極,臣作輔,民作基。惟先哲王之政,一曰承天,二曰正身,三曰任賢,四曰恤民,五曰明制,六曰立業。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賢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典:法典。此處指建立法典。,立業惟敦,是謂政體也。

致治之術,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偽,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俗亂則道荒,雖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壞則世傾,雖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軌越則禮亡,雖圣人不得全其道矣;制敗則欲肆,雖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此句意為:即使是擁有四方也無法滿足其欲求。。是謂四患。

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是謂五政。

民不畏死,不可懼懼:使害怕,恐嚇。以罪;民不樂生,不可勸勸:勉勵,勸勉。以善。雖使卨卨(xiè):通“契”,商朝的始祖,儒家推崇的古代圣君之一。布五教,咎繇咎繇(yáo):又稱皋陶,傳為顓頊之子,舜之臣,與禹共輔舜政,明五刑,弼五教。作士,政不行焉。故在上者,先豐民財,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蠶宮,國無游民,野無荒業,財不虛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謂養生養生:養民。

君子之所以動天地,應神明,正萬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實而已。故在上者,審則儀道審則儀道:慎重地對待法則、遵循治國之道。儀:取法、效法、遵循。,以定好惡。善惡要于要于:主要在于。功罪,毀譽效于準驗,聽言責事,舉名察實,無或詐偽以蕩眾心。故事無不核,物無不切,善無不顯,惡無不彰,俗無奸怪,民無淫風,百姓上下,睹利害之存乎己也。故肅恭其心,慎修其行,內不忒惑,外無異望,慮其睹,去徼幸。無罪過,不憂懼。請謁無所聽,財賂無所用,則民志平矣。是謂正俗。

君子以情用,小人以刑用。榮辱者,賞罰之精華也。故禮教榮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樸,以加小人,治其刑也。君子不犯辱,況于刑乎?小人不忌刑,況于辱乎?若夫中人之倫,則刑禮兼焉。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墜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納于君子之途,是謂章化。

小人之情,緩則驕,驕則恣,恣則急,急則怨,怨則畔,危則謀亂,安則思欲,非威強無以懲之。故在上者,必有武備以戒不虞,以遏寇虐,安居則寄之內政,有事則用之軍旅,是謂秉威。

賞罰,政之柄也。明賞必罰,審信慎令,賞以勸善,罰以懲惡。人主不妄賞,非徒愛其財也。賞妄行則善不勸矣。不妄罰,非徒慎其刑也。罰妄行則惡不懲矣。賞不勸,謂之止善賞不勸,謂之止善:獎賞如果不能起到鼓勵的作用,那就等于是遏止善行。。罰不懲,謂之縱惡,在上者能不止下為善,不縱下為惡,則治國矣,是謂統法。

四患既蠲蠲:免,消除。,五政既立,行之以誠,守之以固,簡而不怠,疏而不失,無為為之,使自施之,無事事之,使自交交:交口稱贊(圣君的德政)。之。不肅而治,垂拱揖遜而海內平矣,是謂為政之方也。

惟修六則,以立道經。一曰中,二曰和,三曰正,四曰公,五曰誠,六曰通。以天道作中,以地道作和,以仁德作正,以事物作公以事物作公:以客觀存在的事物作為“公”的標尺。,以身極身極:自身所能夠達到的最高操行。作誠,以變數作通,是謂道實道實:道的實質。

惟恤恤:體恤,防范。十難,以任賢能。一曰不知,二曰不進,三曰不任,四曰不終,五曰以小怨棄大德,六曰以小過黜大功,七曰以小失掩大美,八曰以奸訐傷忠正,九曰以邪說亂正度,十曰以讒嫉廢賢能,是謂十難。十難不除,則賢臣不用。用臣不賢,則國非其國也。

惟察九風,以定國常。一曰治,二曰衰,三曰弱,四曰乖,五曰亂,六曰荒,七曰叛,八曰危,九曰亡。君臣親而有禮,百僚和而不同,讓而不爭,勤而不怨,無事惟職是司,此治國之風也。禮俗不一,位職不重,小臣讒嫉,庶人作議,此衰國之風也。君好讓,臣好逸.士好游,民好流,此弱國之風也。君臣爭明,朝廷爭功,士大夫爭名,庶人爭利,此乖國之風也。上多欲,下多端,法不定,政多門,此亂國之風也。以侈為博,以伉伉(kàng):強健。為高,以濫為通,遵禮謂之劬劬(qú):勞苦,勞累。,守法謂之固,此荒國之風也。以苛為密,以利為公,以割下為能,以附上為忠,此叛國之風也。上下相疏,內外相蒙,小臣爭寵,大臣爭權,此危國之風也。上不訪,下不諫,婦言用,私政行,此亡國之風也。故上必察乎國風也。

惟慎庶獄,以昭人情。天地之大德曰生,萬物之大極曰死,死者不可以生,刑者不可以復。故先王之刑也,官師官師:百官。以成之,棘槐棘槐:“三槐九棘”的省稱,代指公卿。以斷之,情訊情訊:處刑前逐級征訊意見以求民情。以寬之,朝市以共之,矜哀以恤之。刑斯斷,樂不舉,慎之至也。刑哉刑哉,其慎矣夫。

惟稽五赦,以綏民中。一曰原心,二曰明德,三曰勸功,四曰褒化,五曰權計。凡先王之攸攸:放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詞組,相當于“所”。赦,必是族族:類,在赦免范圍內的同類。也。非是族焉,刑茲無赦。

天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上有師傅,下有燕臣燕臣:陪同宴飲之臣。,大有講業,小則咨詢。不拒直辭,不恥下問,公私不愆愆:差錯,差失。,外內不貳,是謂有交交:指在上者和在下者之間的互相溝通,進而形成穩定的社會秩序。

聞明于治者其統近。萬物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家,治亂之本在左右。內正立而四表四表:四方極遠之地,亦泛指天下。定矣。

聞通于道者其守約。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有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術也。正者,義之要也。至哉,此謂道根,萬化存焉爾。是謂不思而得,不為而成,執之胸心之間,而功覆天下也。

自天子達于庶人,好惡哀樂,其修修:修身。儒家強調無論天子和庶人都需要修身。一也。豐約勞佚,各有其制,上足以備禮,下足以備樂。夫是謂大道,天下國家一體也。君為元首,臣為股肱,民為手足。下有憂民,則上不盡樂。下有饑民,則上不備膳。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徒跣而垂旒此句意為:光著腳卻戴著正式的禮帽,顯然很滑稽,不符合“禮”。跣(xiǎn):赤腳。旒:古代帝王禮帽上前后垂下來的玉串。,非禮也。故足寒傷心,民寒傷國。

聞君以至美之道道道:導,引導。民,民以至美之物養君。君降其惠,民升其功。此無往不復,相報之義也。故太平備物,非極欲也;物損禮闕,非謙約也,其數數:禮數。云耳。

聞人主有公賦無私求,有公用無私費,有公役無私使,有公賜無私惠,有公怒無私怨。私求則下煩而無度,是謂傷清。私費則官耗而無限,是謂傷制。私使則民撓擾而無節,是謂傷義。私惠則下虛望而無準,是謂傷正。私怨則下疑懼而不安,是謂傷德。

聞善治民者,治其性也。或曰:“冶金而流,去火則剛;激激:水流受到阻礙而涌起。水而升,舍之則降。”惡乎治惡乎治:如何去治理(金屬和水)??曰:“不去其火則常流,激而不止則常升。”故大冶之爐,可使無剛;踴水之機,可使無降。善立教者若茲,則終身治矣。故凡器凡器:器識平凡的人。可使與顏、冉顏、冉:指孔子的弟子顏回與冉求。同趨,投百金于前,白刃加其身,雖巨跖跖(zhí):指春秋末年魯國領導奴隸起義的領袖,史稱“盜跖”。跖,原意為腳掌,代指大腳的叛亂者。弗敢掇也。善立法者若茲,則終身不掇矣,故跖可使與伯夷伯夷:商朝末年人。周武王克商后,伯夷、叔齊兄弟恥食周粟,逃隱于首陽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后遂餓死于首陽山。所以被儒家推崇為以身殉道的圣人。同功。

聞民由水也。濟大川者,太上太上:最好的,最佳方案。乘舟,其次泅。泅者勞而危,乘舟者逸而安,虛虛:無所憑借。指既不會泅水,也無舟可乘。入水則必溺矣。以知能知能:智能。治民者,泅也。以道德治民者,舟也。縱民之情謂之亂,絕民之情謂之荒。曰:“然則,如之何?”曰:“為之限,使勿越也。為之地,亦勿越。”故水可使不濫,不可使無流。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禁之,至于不禁。令令:政令。亦如之。若乃肆情于身,而繩繩:動詞,衡量,糾正。欲于眾,行詐于官,而矜實于民,求己之所有余,奪下之所不足,舍己之所易,責人之所難,怨之本也。謂理之源斯絕矣。自上御下,猶夫釣者焉。隱于手,應于鉤,則可以得魚。自近御遠,猶夫御馬焉。和于手而調于銜,則可以使馬。故至道之要,不于身非道也。睹孺子之驅雞也,而見御民之方。孺子驅雞者,急則驚,緩則滯。方其北也,遽要之則折而過南。方其南也,遽要之則折而過北。迫則飛,疏則放,志閑則比之,流緩而不安則食之。不驅之驅,驅之至者也,志安則循路而入門。

太上不空市,其次不偷竊,其次不掠奪。上以功惠綏民,下以財力奉上,是以上下相與。空市則民不與,民不與則為巧詐而取之,謂之偷竊。偷竊則民備之,備之而不得,則暴迫而取之,謂之掠奪。民必交爭,則禍亂矣。

或曰:“圣王以天下為樂。”曰:“否。圣王以天下為憂,天下以圣王為樂。凡主以天下為樂,天下以凡主為憂。圣王屈己以申天下之樂,凡主伸己以屈天下之憂。申天下之樂,故樂亦報之。屈天下之憂,故憂亦及之。天下之道也。”

治世治世:治平之世。治世與盛世,在中國古代政治話語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貴乎位者三:一曰達達:傳達,使貫徹。道于天下,二曰達惠于民,三曰達德于身。衰世所貴乎位者三:一曰以貴高人,二曰以富奉身,三曰以報肆心以報肆心:通過公報私仇來放縱自己。。治世之位,真位也。衰世之位,則生災矣。茍高人,則必損之,災也。茍奉身,則必遺之,災也。茍肆心,則必否之,災也。

治世之臣,所貴乎順者三:一曰心順,二曰職順,三曰道順。治世之順,真順也。衰世之順,生逆也。體茍順則逆節,亂茍順則逆忠,事茍順則逆道,高下失序則位輕,班級班級:班序和職級。不固則位輕。祿薄卑寵則位輕,官職屢改則位輕,遷轉煩瀆瀆:原意是水溝,小渠,此處指路途多雜。則位輕,黜陟黜陟:對官位的貶降與升遷。不明則位輕,待臣不以禮則位輕。夫位輕而政重者,未之有也。圣人之大寶大寶:皇帝之位。曰位,輕則喪吾寶也。

好惡之不行,其俗尚尚:上,久遠。矣。嘉守節而輕狹陋,疾威福而尊權右,賤求欲而崇克濟,貴求己而榮華譽榮華譽:以美好的名譽為榮。,萬物類是已。夫心與言,言與事,參相應應:回應,照應。也。好惡毀譽賞罰,參相福也。六者有失,則實亂矣。守實者益榮,求己者益達,處幽者益明,然后民知本也。


【出處】《申鑒》卷一《政體》,4~1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城市| 甘肃省| 将乐县| 交城县| 宁明县| 潮州市| 惠安县| 桓台县| 嵊泗县| 潍坊市| 枣阳市| 凤山市| 沙湾县| 宝坻区| 凤城市| 桐庐县| 呼伦贝尔市| 新兴县| 咸宁市| 上杭县| 甘孜| 彰化县| 彭泽县| 友谊县| 延川县| 柯坪县| 安顺市| 新民市| 阿克陶县| 陕西省| 溧水县| 桃源县| 喀喇沁旗| 白朗县| 文安县| 团风县| 拉萨市| 烟台市| 长沙县| 华亭县| 呼伦贝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