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通貨膨脹新機制研究
- 劉元春等
- 748字
- 2019-10-25 18:28:50
一、引言
2007年以來,我國經歷了從通貨膨脹到通貨緊縮再到通貨膨脹的快速轉換過程。2007年3月我國CPI指數開始明顯上升,并于2008年2月達到8.7%的峰值。此后,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逐漸深入的背景下,CPI指數不斷回落,2009年2月降為-1.6%,之后在經歷了連續9個月的價格下行后,CPI指數于2009年11月再次進入上行區間,并在2010年7月上升速度加快,2010年第4季度單月CPI指數分別達到4.4%、5.1%和4.6%,我國經濟再次面臨著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當前我國物價水平的大幅波動,反映了本輪通貨膨脹的復雜性,同時也帶來了政策選擇的現實困難。而對通脹成因的正確判斷則成為控制通脹的關鍵。從影響通貨膨脹的因素看,早期的研究大多依據傳統的菲利普斯曲線,從國內通脹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出發,強調一國內部貨幣數量、產出缺口以及工資成本等因素對價格水平變化的沖擊,認為流動性的過剩、要素價格的上漲和生產率的提高會形成一國內部的物價上漲壓力(Gordon,1988; Hansen,1999; Laurence and Moffitt,2001; Mehra,1991,2004等)。而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強調外部沖擊因素對一國內部通貨膨脹的影響。他們認為,伴隨著世界經濟聯系的日益密切,不但外部初級產品的價格沖擊會對一國通貨膨脹水平產生直接影響,貿易和金融聯系的加強還會改變一國通貨膨脹的動態性質,降低通貨膨脹對產出缺口和流動性等國內因素的敏感程度,使傳統的菲利普斯曲線趨于平坦(Borio and Filardo,2007; Mumtaz and Surico,2007; Ciccarelli and Mojon, 2010等)。
事實上,盡管就外部因素如何影響一國的通貨膨脹水平還存在著爭論,但開放背景下對通脹影響因素內外兩個層面上的同時考察仍然必不可少。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基于中國的現實實踐,在對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外部沖擊特征進行初步考察的基礎上,對影響我國通貨膨脹的國內和國外因素進行全面考察,并對不同類型沖擊變量的影響和相對重要性進行了區分和比較,以更為細致地探討影響我國通貨膨脹的深層原因。